-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日)伊丹敬之
- 1692字
- 2022-06-09 15:03:51
匯率的劇烈震蕩令日本企業陷入困境
1993年,日本經濟以0.2%的增長率下探到谷底,此后有所恢復,到1996年重返3.1%。日經平均指數也同樣在1993年下探到谷底后開始反彈,逐漸維持在20 000點的水平。作為背景,這一時期日本央行采取的超低利率政策是日本經濟向好的體現。為了解決泡沫經濟的遺留問題,此時的日本央行顯得有些急躁,將央行的貼現率從1990年的6.0%急降至1995年的0.5%。另外,政府還出臺了一些緊急經濟應對政策。考慮到這些應對政策的總體支持力度,也許我們應該反思為何1996年的日本只有3.1%的經濟增長呢?!
影響日本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發生于1993年至1995年期間的日元急劇升值。匯率月平均數據顯示,1993年1月的匯率為1美元兌換125.0日元,到了1995年4月,1美元兌換83.5日元,日元升值率達到了33%。我們來看一下單日最高值,1995年4月,單日最高值沖到1美元兌換79.8日元,這個紀錄在此后的十六年間一直未被打破。
但是日元匯率自1995年創下歷史最高值后,到1998年的三年間卻又轉入了貶值軌道。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日元貶值率竟然超過了七成,創下了1美元兌換144.8日元的貶值紀錄。日本的經濟運營竟然被置于如此大的匯率震蕩環境中,放眼世界,也只有日本的匯率變動如此異常。
如此激烈的匯率變動,給日本企業在制定匯率對策時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如果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升值基調的話,當然會有相應的對策,相反,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貶值基調的話,也會有相應的對策,但是在短時間里變動如此劇烈,使處在泡沫經濟破滅后最低潮的一年(1993年)的日本企業痛苦萬分。在金融層面上,從銀行借貸變得困難重重;在需求層面上,受資產緊縮的影響,消費低迷。這時,日元升值的負面影響猶如雪上加霜。
提起日元升值,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應當是1985年《廣場協議》后的日元升值,但是從1993年至1995年的這次日元升值,對日本的影響同樣巨大。從1985年至1987年的兩年間,日元升值幅度為39%,泡沫經濟破滅后的這次升值幅度為33%,其規模足以匹敵上一次升值了。在第一次日元升值重壓下,日本的產業通過降低國內生產成本、擴大商品出口等努力勉強支撐了下來,但第二次日元升值的來襲讓以前嘗試過的方法幾乎沒有什么效果了,它也成了壓倒日本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的日本企業便如遭遇了雪崩一般,大步地轉向了海外生產的經營策略。
根據日本通商產業省(簡稱“通產省”,是經濟產業省的前身)的海外事業活動調查數據顯示,單在亞洲設立當地法人公司這一項,其數量便從1993年的334家上升至1995年的715家,這段時間是一個高峰期,此后稍有減少。日本制造業的海外生產率也由1993年的18.3%迅速上升至1997年的31.2%,日本企業的海外銷售占比也從1993年的29.7%上升到1997年的58.3%。這些數據在1993年以前幾乎沒有大的變動,在1993年后的數年間急劇上升。看得出,日本企業以第二次日元升值為契機,使出了渾身解數拓展海外事業。可日本企業隨后又受到了日元急劇貶值的巨大沖擊,企業經營者大概也只能長嘆一聲了吧。
受日本企業海外事業拓展及第二次日元升值的影響,日本的出口總額在1993年轉向遞減,1994年也只停留在40萬億日元的規模。但從1995年的后半年起,受日元貶值的影響又開始有所增加,直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到來前,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從表面上看,1993年至1995年出口出現了停滯,但僅憑此就說“日本的產業失去了國際競爭力”的話則太過武斷,因為大多數的出口停滯是由于日本企業的海外生產替代了原本的海外需求。這一點不管是在汽車產業還是在電子產業都有明顯體現,應該說日本本土的出口輸給了日本企業的海外生產。
盡管出現了海外替代的狀況,但日本的出口總額仍沒有太多減少,這一結果本身才更讓人稱奇。一邊奮力開拓海外事業,一邊千方百計確保國內出口,這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企業的基本姿態。正是由于這些努力,這一時期日本企業的整體營業利潤率并不低,從1993年的2.2%上升到了1997年的2.3%,業利潤率總體保持不變。另外,凈資產收益率在1993年由于受到金融費用負擔增加的影響下降至1.5%,但在利率下降的1997年仍恢復到了3.2%。
就這樣,從1993年至1997年,在泡沫經濟破滅的“疾風”過后,日本經濟和日本企業努力維持著“小康”水平。如果經濟照此繼續恢復,土地價格再有所回漲的話,不良債權也將漸漸消失,也許那時也有過如此這般的“樂觀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