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日)伊丹敬之
- 1371字
- 2022-06-09 15:03:52
日本的金融崩潰還是來了
這些影響立刻就通過消費和經營收緊(比如調整雇傭)的數據顯現出來了。日本內閣府的消費者意識調查顯示,從1997年12月起,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大幅降低,實際上已經開始出現消費暫緩行為。企業的業績判斷和雇傭過剩判斷等,也是從1997年末突然開始惡化的。進入1998年,雇傭調整的新聞開始變得多了起來,失業率也確實在漸漸升高。對金融不安漸漸轉變為對雇傭的不安及以對破產的不安,整個日本開始進入“不知其深淺”的心理蕭條狀態。1997年至1999年,不尋常的三年就是這樣開始的。日本這三年的經濟異常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經濟史上也是首次。1998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為-1.1%,這也是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日本經濟出現的第一次負增長。另外,國內生產總值的“三駕馬車”——國內消費、設備投資和出口的數據與上年相比都在下降。就連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的1973年,消費指數還與1972年持平,出口還增加了。這些事情都是史無前例的。
1998年,日本以外的國家同樣也危機四伏。1998年8月,世界大國俄羅斯爆發了財政危機,突然罕見地宣布無法按時償還國債。緊接著,巴西也出現了危機。受此影響,染指俄羅斯金融市場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大型對沖基金遭受了巨大損失。由于對沖基金在全球各種各樣的資本市場織起了投機之網,一旦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崩潰,所形成的連鎖反應將波及全球,美國聯邦儲備制度理事會緊急出面救助。這對美國政府來說實屬無奈之舉,因為在此之前美國一直反對日本式的政府救助行為。半年前的1998年2月,日本為了消除金融不穩定,通過了《金融安定化法》。日本政府準備投入公共資金30萬億日元,以便搭建起國家層面的救助框架。在世界金融市場危機頻發的時刻,可以說日本的這次準備太及時了。
1998年11月,8家商業銀行表明了申請政府資金投入的意愿。而另一方面,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1)分別在1998年11月和12月因無力支撐而被政府收歸管理。此前都認為不可能倒閉的日本大型銀行,也在北海道拓殖銀行破產后接二連三地倒閉了。1999年,被特許發行金融債券的日本興業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富士銀行以及第一勸業銀行合并經營。緊接著,住友銀行也發布了和三井櫻花銀行合并的消息,這預示著日本銀行界重組的時代即將到來,事態變得異常嚴峻。這樣的狀況演變為金融崩潰只是時日的問題了。
金融業的崩潰給日本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打擊。1998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為-1.1%,這是繼1973年石油危機之后二十五年來的首次負增長。1998年,日本企業整體的營業利潤率跌到1.8%,這是平成時代這三十年中最低的一年。當期凈利潤出現了5 333億日元的赤字,也是平成時代這三十年中出現的最大赤字。失業率在1998年上升到4.1%,此后還在不斷攀升。日經平均指數在這一年的最低點則跌破了13 000點。也就是說,1998年的土地價格和股市價格幾乎是泡沫經濟鼎盛期(平成元年)的1/3。平成第一個十年的結局竟是如此慘不忍睹。不知為何,在十年后的2008年,日本的企業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來襲再次跌入深淵。為何會出現十年一循環的經濟慘狀呢?
扣動1998年劇烈震蕩扳機的是1997年11月開始的金融機構的連續破產。之后的1997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營界的代表人物之一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就是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先生。不管是對于本田宗一郎先生還是井深大先生來說,不用目睹金融崩潰后日本的產業彷徨也許是一件幸事。
(1) 同為被特許通過發行金融債券來籌集放貸資金的長期信用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