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日)伊丹敬之
- 1601字
- 2022-06-09 15:03:51
日本的自我懷疑和美國式資本主義的勝利
泡沫經濟的迅速膨脹和破滅所帶來的混亂使得日本人對日本經濟和日本企業的生存狀態產生了懷疑。人們疑惑,日本的經濟和經營結構到底是哪里出現了缺陷才導致如此愚蠢的事情發生呢?眾多的人感覺不到生活的富足,沒日沒夜、無比努力的辛勤勞作卻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奇高的地價讓擁有一個家的夢想遙不可及。這些年我們都做了些什么?某保險公司的社長甚至在雜志上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要我如何告訴在戰爭中死去的朋友們,我們建設了一個怎樣的日本才好呢?難道讓我說,我們建設了一個哪怕你再努力工作,最終也買不起一個‘家’的日本嗎?”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日本還處于泡沫經濟鼎盛期時,美國就已經向日本及世界多國拋出了“日本異質論”,認為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系統異于世界當下的普適標準,也就是關于日本應該遵循世界標準進行結構改革的議論。一個典型的事例就是1989年9月開始商議的日美兩國政府間的《日美結構性障礙協議》(又譯為《日美結構性障礙倡議》),英文名稱是Structural Impediments Initiative。這是美國政府為了限制日本的出口,讓美國企業可以更輕易地進入日本市場而進行的政府間交涉,美國為此拋出的論據就是“日本異質論”。不僅是“日本異質論”,這個時期日本國內還連續發生了仿佛要將日本推向自我懷疑深淵的金融丑聞。主要事件有:
1990年10月,住友銀行行長因非法融資引咎辭職;1991年6月,判明四大證券公司赤字補貼,野村和日興證券向稻川會提供資金;1991年7月,富士銀行非法融資被揭發;1991年8月,日本興業銀行向大阪酒店女老板提供非法巨額融資被揭發。
本應以信用為根本的銀行卻被發現與黑惡勢力勾結,做著非法融資的營生。這些丑聞一經披露立刻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強烈的沖擊。人們不禁疑惑,到底是哪里的制度出了問題,才讓一切都變得充滿銅臭味,難道正直的人沒有處在領導崗位上嗎?
海灣戰爭結束那一年(1991年)的8月,雖然蘇聯保守派發動的軍事政變未能成功,但當年12月蘇聯即宣告解體。這距離“柏林墻”的倒塌僅僅過去了兩年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的東西方對立和安全保障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蘇聯的解體對于日本來說有兩個意義。第一,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換言之,對美國而言,作為防御蘇聯最前沿的日本的價值大打折扣,美國作為日本安全保障之盾存續下去的可能性也將變小。假如出現這樣的狀況,日本將面臨自身的安全保障何去何從的棘手問題,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變得越發不透明。第二,蘇聯的解體是所謂“美國式資本主義的勝利”的體現,這種觀點迅速在全球散播,世界格局變得簡單清晰。
就在世界格局如此變化時,日本出現了因泡沫經濟的破滅而開始懷疑自身結構的問題,所以“美國式資本主義的勝利”這樣的口號對于眾多的日本人來說顯得尤為響亮。如果不按照美國式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下去的話,也許就不能將國家的經濟打理得井井有條,那怎么還能讓我們成為世界大家庭的一員呢?這些模糊的不安感在日本社會漸漸蔓延。從1992年起,由企業股東提起的關于如何有效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管的各種議論在新聞媒體上大量出現,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美國的機構投資者對日本企業的經營要求變得多了起來。
“日本異質論”的論調在“美國式資本主義的勝利”的背景下變得更具殺傷力,同時也成了美國政府向日本的經濟政策提出各種要求時的有力說辭。在此之前,有關貿易摩擦的日美間磋商,偶爾還會出現美國最終稍稍讓步的情況。這也許是受美國國防部的影響,畢竟日本是美國世界安保架構中重要的一員,不能下手太狠,這是一直存在于美國政府內部的日美交涉邏輯。隨著蘇聯的解體,來自安全保障上給予考量的制動效果也變小了許多,于是美國增強了在經濟領域對日本的強硬態度。
泡沫經濟的破滅以及同年發生的蘇聯解體事件,猶如兩記重拳給日本經濟和日本企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20世紀80年代還自詡為“世界第一”的日本,在安全保障、日本式經營以及經濟運營等方面仿佛突然掉進自我懷疑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