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日)伊丹敬之
- 1824字
- 2022-06-09 15:03:51
泡沫經濟內需曲線呈“腫包狀”,泡沫經濟慣性帶來人工成本上升
泡沫經濟破滅后的影響理所當然地壓在了日本企業的身上。盡管當時的借貸難度還比不上之后的日本金融崩潰時期,但內需的減少才是日本真正的痛處。經濟增長率幾乎接近于零就是內需減少最好的證明,這也是泡沫經濟帶來的反作用。在泡沫經濟時期,各個市場都充斥著超前消費的現象,這種超前消費行為將日本未來數年的國內需求提前消費掉了。
前文提到過的泡沫時期家用轎車的銷售增長,就是一種使消費群體提前消費的現象。1986年至1991年的這段泡沫經濟鼎盛時期,日本各行各業的國內需求都高于原本的需求曲線,而泡沫破裂后又均低于原本的需求曲線。也就是說,日本國內需求在泡沫時期如腫包般膨脹的現象,無論是在汽車產業還是電子器械產業、鋼鐵產業都很普遍。
以汽車產業為例,正如前文介紹過的,家用轎車的銷售量從1986年開始急劇增加,從1988年起銷售增量更加擴大,直至1990年終于達到了510萬臺的歷史高點。然而1991年至1993年的三年時間里則以年均30萬臺左右的幅度持續下跌,1993年的新車銷售量為420萬臺,如果用原來的需求曲線來推測1993年銷售數字的話,將會出現相當大的偏差。也就是說,在泡沫期需求線會出現高于趨勢預計線向上攀升的上坡曲線,而在泡沫破裂后出現了低于趨勢預計線的下坡曲線。這樣在泡沫經濟時期需求線表上形成了向上鼓起的“腫包狀”。
與此類似的國內需求“腫包狀”的現象也存在于其他行業。為解決內需減少的問題,不管是汽車產業,還是其他產業,都試圖將擴大出口當作首選。日本的出口貿易總額在1989年為37.8萬億日元,1992年增加到了43.0萬億日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出口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1993年的出口貿易額又出現減少態勢。考慮到這個時期日元升值的背景,出口貿易額的增加顯得尤其不可思議。平成年間,日元兌美元匯率最低值(月平均)為1990年4月的158.5日元(此后也從未被突破),泡沫經濟破滅后日元匯率一直保持升值態勢,到1993年8月,日元兌美元匯率上升至103.7日元,升幅達到35%。日本的出口貿易規模就是在這樣的日元升值壓力下擴大的。
盡管如此,出口貿易額增加的同時,日本國內的需求卻在大幅下降,所以總需求難以擴大。這種形勢給日本企業的收益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就連日本產業的代表——汽車產業也沒能例外。不管是豐田汽車還是日產汽車,1989年的銷售及利潤都表現良好,1990年后經營狀況便急劇惡化。特別是經營體系和營銷力相對較弱的日產汽車,1992年的經營業績轉為稍許赤字,1993年赤字便達到了1 441億日元。豐田汽車雖然收益確實在下降,但1993年還確保了1 362億日元的營業利潤。本書第八章將會詳細比較豐田汽車和日產汽車的經營狀況。
整個日本法人企業在1990年的營業利潤總額為49.6萬億日元,1993年降至32萬億日元,減少了近18萬億日元(盡管如此,1993年的利潤率仍為2.8%)。其減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成本的增加速度遠遠高于銷售規模的增加速度。僅僅四年時間,日本企業的年人工成本費用就增加了30萬億日元(從1990年的166萬億升至1993年的197萬億),而這四年的年銷售額只增加了56.5萬億日元,所以銷售額人工費比率從1990年的11.6%升至1993年的13.7%。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后仍延續了積極的設備投資政策,由此每年又多產生了設備投資折舊負擔6萬億日元(折舊費總額從34萬億增加至40萬億),加上人工成本的負擔增加,共計36萬億日元,這兩項負擔全部壓在了泡沫破裂后的日本企業身上。這些負擔的增加,也許就是日本企業在泡沫經濟的慣性下做出輕率經營判斷后所結出的苦果吧。
就人工成本而言,泡沫經濟破滅后的工資上漲大大違反了薪酬上漲原則。工資(人均人工成本費)的上漲要與勞動生產率(人均產出附加價值)的提升相匹配,這才是決定工資水平的基本原則,但是1991年后日本企業的工資上漲已遠遠偏離了這一原則。1991年,勞動生產率下降了1.4%,工資卻上漲了0.6%。1992年和1993年的表現則更加異常。1992年,勞動生產率只上升了2%,工資卻上漲了5.5%;1993年,在勞動生產率下降了2.5%的情況下,工資反而上漲了1.2%。如此違反原則的工資上漲能夠持續三年,大概緣于泡沫經濟時期工資大幅增漲的慣性吧。盡管泡沫破滅的1991年工資的上漲控制在了0.6%,可是1990年的工資上漲幅度為5.9%(當年勞動生產率上升為6.4%),這種工資上漲的幅度已成為泡沫經濟時期的共識。所以1991年的工資上漲急剎車,對于勞資雙方來說,可能都是一件“不相宜之事”。1992年,工資上漲幅度遠遠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幅度,這也許是對前一年的一種補償,但這又直接導致了1993年工資逆勢上漲。不過,此后日本企業基本沒有再發生過如此偏離原則的工資上漲“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