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破混沌:生生不息的企業文化之光
- 潘一寬 龔哲 胡月殷
- 8681字
- 2022-06-09 17:30:58
第二節 企業文化潘氏模型
隨著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流行,他使用的“范式”概念也被引入企業文化理論中。但我考察時感覺“范式”的概念比較模糊,需要一個更清晰的體系。
庫恩之后不久出現的拉卡托斯“綱領”模型帶給我非常大的啟發,它結構更清晰,闡釋了不同部分的作用,甚至有判斷體系是進步還是退化的標準。但是拉卡托斯的“綱領”針對的還是科學理論,其中有很多專業用語,并不通俗,對讀者來說理解起來仍然不太方便。
為此,我在吸收“綱領”的基礎上,創立了“潘氏模型”,一個可以形象化成類似星系的體系,以方便讀者對企業文化體系有更直觀的認識。
不論是對拉卡托斯理論的吸收,還是拿星系做比喻,我的模型都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內容,因此與原有理論和天文狀態有很多出入,望讀者體諒。
一、潘氏模型簡介
潘氏模型的大體結構,如圖2-1所示。

圖2-1 潘氏模型結構
(一)主星
主星是模型最核心的部分,是企業文化的源頭,它往往從企業家個人文化中產生。企業家在創業和運營中,把自己個人的文化傳承給了企業,正如主星成型之后,通過自己的引力組建起星系。
主星是相對不變的東西,對于企業來說,它包含著企業家原初的精神,以及最深層的基本假設。
精神是主星不斷聚變的熱核,是動力來源。精神是從先天、本能中萌發出的生命沖動,是最為原初、自然的狀態。因其最為原初、自然,所以擁有這種精神的人能夠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做出反應和行動。正因為其不假思索、自然萌發,才能夠最快地決斷,才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對于企業來說,精神會使員工產生不需要思考的沖動,在行動中爆發出勇往直前、源源不絕的力量。沒有精神的支撐,企業家很難在無數不確定的壓力下,毅然決定創業,員工也很難在面對問題時,迎難而上。
基本假設是,主星堅固的外殼是文化建立的基石。企業家甚至員工要對基本假設深信不疑,以至于他們不需要在這些假設上再去進行證明和推演,直接就能按照基本假設決策、做事,因此減少了大量的精力消耗。例如,我們不會像杞人一樣擔心天塌下來,也不會像中世紀的“地平說”信徒一樣,害怕船開太遠會從地球邊緣墜落,正是因為我們在受教育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許多深信不疑的基本假設。有了基本假設作為底座和出發點,我們才能建設知識的大廈。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企業文化的主星受到了直接沖擊,導致精神的改變、衰竭,或者對基本假設的普遍懷疑,那么這個企業文化體系就像面臨天體撞擊,或是內核冷卻,導致其天塌地陷,搖搖欲墜。
主星會產生引力,引力會改變物質的運動軌跡。企業文化體系同樣會產生引力,也就是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這是企業文化力量的證明,是驗證企業文化本身夠不夠強大的標準。企業文化的引力效果,是打造引力場,捕獲更多的星體。企業文化的影響力其實是組織最為核心的競爭力,也是組織最為基本的生命力,是綿綿不絕、源遠流長的。
體系性的引力,會構建起引力場,也就是在企業文化指導下,企業獲得更多的實踐成功,形成更多的案例積累,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捕獲更多星體,即吸引和培育更多認同企業文化的同道中人,壯大企業的實力。
主星成型后,就會有自己的運行軌道,也就是企業的歷史軌跡和發展方向。這個運行軌道可能會受到各種內外力量的影響而發生偏移,有明確方向的企業,必須做到在一定時期內運行軌道保持穩定。
(二)衛星組成的衛星帶
企業文化的主星成型之后,通過對主星的理性認識,以精神和基本假設為基礎,向外推演,這些推演首先形成價值觀以及文化詮釋,之后是落地層面的文化實踐方法、規章制度、文化活動等,就像一顆顆衛星組成的衛星帶,環繞主星運轉。
衛星帶與主星一同構成了企業文化“星系”。衛星和主星一樣,需要擴張文化的影響范圍,需要吸引更多的星體。除此之外,它們還要發揮保衛主星的職責,使其免受沖擊。
沖擊威脅
當企業文化在實踐中遇到不一致的地方,就會對企業文化造成沖擊,就像總會有外來天體撞擊星球一般。這時企業文化有兩種應戰方式。
(1)積極應對:主動出擊,完善“衛星帶”,不斷拓展行星系的領域。在這種情況下,“行星”的運行軌跡越來越清晰,影響力越來越大,外來者反而被消化并納入“行星系”中。對應到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強,適用范圍越來越廣,解釋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自身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清晰、可預見,很多之前的反常沖擊變得可應對,甚至可吸納。
(2)消極保護:不是阻止外來者直接沖擊“行星”,而是轉向“衛星帶”,通過調整“衛星”來保護“行星”,避免受到沖擊。對應到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文化通過調整和修改使命、愿景、價值觀、規章、詮釋、方法等,來應對實踐中出現的反常沖擊,避免大家質疑企業文化的基本假設,或者消磨掉自身的精神。
(三)星系的進步與退化標準
如果企業文化在實踐中能夠符合發展的大趨勢,保持之前的成功,同時在新領域獲得更多的成功,在成功中不斷完善自己的體系,并吸納了更多的同道中人,那么這個文化體系是進步的。
如果一個文化體系得不到實踐上的更多成功,也無法通過實踐完善自己,沒有新東西產出,只能對不斷出現的反常現象給出大量解釋,在維護自己中疲于奔命,以至于許多人開始對其產生懷疑和否定,那么這個文化體系就是退化的。退化的文化體系,需要企業對其進行反思和變革。
二、企業文化體系的階段性分析
企業文化和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成長周期:產生、成長、發展,最后形成穩定成熟的文化體系。在潘氏模型基礎上,我依照企業成長的階段,建立了企業文化1.0、2.0、3.0三個階段的模型。
(一)企業文化1.0:鮮明企業家特色的主星
“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是企業家的冒險精神、創新精神,誕生了企業,這時的企業文化狀態,如圖2-2所示。

圖2-2 企業文化1.0階段示意圖
企業文化1.0階段是企業的初創階段,就像一顆孤零零的主星,在不斷地用自己的引力吸引著四周的各種物質。它看起來雖然很弱小,但已經蘊含了形成星系的巨大潛力——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這個時期的企業還在生死存亡之間,還在不斷探索和尋找成功的路徑,組織規模很小,員工少,核心人員更少。此時的企業具有強烈的企業家個人色彩,如果說有企業文化,也是企業家個人文化的體現。
1. 主星的內核:不斷爆發
這時的企業家必定是富有強烈的冒險、進取、奮斗精神的,因為背后就是生死線,退無可退。不可能每一個訂單都穩吃,因為那時能夠支持自己的人和資源都還不夠,卻要硬著頭皮接下機會,去兌現承諾。為此企業家往往要身兼多職,奮戰在多個需要自己的崗位上,為每一個來之不易的訂單竭盡全力。
在這樣有著巨大壓力的環境中,企業家精神隨時都能夠顯現出來,特別容易被他人直接感知。因此最深層的精神又成了最外部的表現,變成了企業家的無形名片。企業家靠這張名片,形成直接而強大的感召力,激發和吸引具有相同精神的人,甚至感染那些這種精神尚處隱性的人。這樣,企業家就吸引了第一批客戶,團結了第一批骨干,這都成為企業今后發展的生命源泉。那些幫助企業家獲得成功的精神,也會在反復的爆發中得到強化。
2. 主星的地殼:還未穩固
企業文化1.0階段,企業家很可能尚未通過反思意識到這些基本假設。它們是企業家做出判斷和行動的最堅實、最底層的基礎,是精神動力的依據。就像地殼一般,基本假設是主星堅硬的外殼,也是外來沖擊首先沖撞的位置。
企業家這時往往是帶著自己的基本假設去接觸每一位客戶,并去碰撞每一個遇到的困難。在一次次碰撞中,一些導致自己頭破血流的基本假設會被意識到,并得到糾正,一些成功的經驗則逐漸形成新的基本假設。許多企業家的“客戶至上”的基本假設,正是在創業初期和客戶互動過程中通過不斷強化產生的。
基本假設同樣會和那些持相同基本假設的人產生心理上的默契,從而加強對他們的吸引力。
3. 軌道:還未固定
創業初期的企業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生存,要生存就需要抓住機會,獲取收益。因此,精神所產生的絕大多數動力,都會朝著機會運動。這使得初期企業往往具有機會主義的特點,哪里有機會就往哪里去,而不會表現出比較固定的發展方向。
此外,由于企業文化1.0的這顆主星還很弱小,它很容易被其他更強大的星體所吸引,而影響自身的軌道。這表現為企業家在創業初期往往會學習、模仿更成功的企業文化,但這種模仿容易帶來水土不服。
歸根結底,企業文化1.0階段,企業尚處于非理性時期,企業家和員工忙于生存,更多時候是憑著本能做事,還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反思,找準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4. 不成體系的衛星帶
在企業初創時期,部分企業家也會給出自己定義的企業文化,如果這種文化是經歷過系統思考的,那么可能會超越企業文化1.0階段,等待它的是實踐的檢驗。不過更多情況下,企業家給出的企業文化還沒有展現出其是經過深入思考的,它更可能來源于:
(1)企業家以及員工對精神、基本假設的模糊認知。他們往往能在工作和交流中感覺到這些共性的默契,并將其總結為一些鮮明的口號,甚至會對口號進行一些詮釋。
(2)企業家以及員工對其他成功組織經驗的學習和消化。
但這樣形成的“衛星帶”往往不夠扎實,因為它并不是在對精神、基本假設、商業環境的深入認知和分析基礎上建設的體系。企業家此時往往還沒有形成定力,無法完全堅持這些文化,他們尚顯不足的經驗也讓他們缺少足夠的場景支撐這些文化,不能很好地解釋和使用這些文化。因此一旦面臨沖擊,這樣的“衛星帶”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保護作用。
5. 對企業文化1.0的態度:呼喚理性,呼喚普適
企業文化1.0階段,是企業還未意識到自我的階段,只是在確保自己生存的同時,懵懵懂懂地感覺到了自己。
這是企業家個人風格最重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員工很少,管理扁平化,資源稀缺,業務相對簡單,企業家往往依靠個人強大的精神動力就能感召和吸引員工,向著機會和業務猛打猛沖,推動企業不斷前行。企業家也在這個時期團聚了最初的一批骨干,他們往往與企業家精神、基本假設相通,極具忠誠度。
隨著企業的發展、員工的增多,管理開始走向層級化和精確分工,業務逐漸步入深水區,這時候企業文化1.0就開始顯得捉襟見肘,企業家需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企業文化更多是企業家自己的文化,即使企業家能夠用自己的精神感召周圍的人,也很難感召數量越來越多的員工。企業家必須找到把自己的文化轉化為企業文化的方法。
(2)隨著新人的不斷加入,完全志同道合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擁有同樣精神特質的人是相對稀缺的,秉持不同精神和文化的員工越來越多地加入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可能存在不相容的地方,于是出現相互碰撞,也可能直接沖擊企業家自身的文化,導致企業的認同危機。企業家必須在企業內形成主流的文化。
(3)企業家面臨越來越復雜的管理和業務,之前精神+基本假設的組合,并沒有得到理性思考,所以越來越難以應對日益增多的管理和業務問題。企業家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總結,選取面對問題的思維取向,并在企業內廣而告之,提高解決相似問題的效率。
(4)企業家本人的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家將難以像過去那樣一肩挑起各類事務,而必須認清自己的要務,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并進行放權。這一切需要企業家擁有完整的文化體系,用以與放權的人達成共識,讓自己認清和專注于自己該做的事情。
(5)這個階段,企業一般來說還在突破生死期,企業家考慮的問題是企業如何活下去。至于未來企業要到哪里去,為什么而存在,企業家或許有些原始的思考,或許最樸實的思考都還沒有。一旦企業逐漸站穩腳跟,大家都脫離了生存困境,光靠生存壓力凝聚員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為了克服眼前的千難萬險,找到前進的模式,企業家既要解決活下去的問題,又必須通過明確組織到哪里去的問題來引領組織、激發組織和團結人才。所有這一切都呼喚理性的介入,讓理性認知過去非理性的企業文化1.0,并在企業家自己的文化和企業文化之間搭起橋梁,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理性給出的文化答案。這時候,企業文化便要向2.0升級。
(二)企業文化2.0:星系框架基本完成
跨過最初的混沌,企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企業文化結構,但尚未豐滿。這時的企業文化狀態,如圖2-3所示。

圖2-3 企業文化2.0階段示意圖
企業文化2.0,是企業家和企業核心高管團隊在企業文化1.0基礎上的升級。升級的材料來源于內部經驗總結和沉淀、外部先進知識和經驗輸入、新高管加入組織后帶來的新文化內容。通過模型示意圖可以看出,企業文化2.0模型最大的變化就是形成了以價值觀為主的衛星帶,以及以使命愿景為主的軌道。
1. 價值觀:最重要的衛星
價值觀是從精神和基本假設中推演而來的理念,是企業通過理性的分析,精心選擇出來的幾個維度。企業需要通過這幾個維度,向內整合不同文化,調整員工的思維,幫助他們掌握企業實踐中基本的思路,向外則直指商業實踐中的關鍵節點,以更迅速地做出判斷,解決問題。
如果把價值觀視為衛星,那么它是從主星中直接分離出去的衛星,與主星聯系最為緊密。它在文化星系中起到如下幾個作用:
(1)加強引力:更緊密地面向實踐,更直接地指導實踐,通過實踐——反思的流程進行反復,不斷豐富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并強化企業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2)保衛主星:用成體系、更有說服力的價值觀,去打消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質疑,并在實踐中遇到反常情況后,通過調整價值觀的內容,來解釋和吸納反常,從而減少對精神和基本假設的直接沖擊。
(3)以少對多:價值觀是通過理性對精神和基本假設的取舍及把握,形成的可以使他人理解的體系。價值觀一般不會有太多條內容,但每一條都要有很強的解釋力,整體也要能夠形成全面的體系,讓企業的對內治理和對外業務都能夠化繁為簡,從價值觀提供的幾個維度進行思考和判斷。
(4)參照物:正如人們總會以北斗七星為參照去定位北極星,人們也會以價值觀為參照,去領會企業精神和基本假設。這是因為價值觀有明確的解釋和清晰的標準,可以通過理性迅速理解。也正因價值觀給出了解釋和標準,它能夠直接面對實踐的檢驗,并為企業制定規章制度和文化考核奠定基礎。
(5)返回主星:價值觀是直接從精神和基本假設推出的部分,通過對價值觀的深入理解和反復實踐,有利于員工形成與企業文化近似的基本假設和精神,完成對企業文化的完全內化。
2. 使命愿景:構建穩定的軌道
隨著對業務的不斷深入,企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以此描繪出未來前進的方向,這就是使命愿景。
使命是企業對自身的定位,它回答了企業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明確了企業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使命往往與客戶、社會相關聯,表現出對外和利他的一面,告訴企業只要對準客戶和社會,便不會過于偏離軌道。
愿景是企業最長期的戰略目標,是企業對“我要成為什么”的最終解答,它為企業的前進方向、業務領域做出最高規劃。愿景可以通過戰略進行分解,展現出清晰的前進步驟,從而提升對其認同的員工的感召力。
使命愿景構成了企業穩定的運行路線,使企業逐漸脫離機會主義,減少內耗,大家眼往一處看,勁往一處使,推動企業在規劃的軌道上前行。
3. 對企業文化2.0的態度:耐心和寬容
拉卡托斯強調,新產生的理論體系因為剛剛出現,所以缺乏保護帶和現有的重要理論的支持,對現象的解釋也可能不完善,這使得它們容易呈現出退化的特征。比如哥白尼的理論一開始解釋力也不夠強,通過百年時間才得到了肯定。
同理,對于新出現的企業文化2.0體系,應該對其保持一定的耐心和寬容。企業文化2.0畢竟還是理性的新生兒,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缺乏對不同問題的全面解釋力,缺乏具體的落地內容填充框架。但它已經具備了關鍵部分,搭建起了整體框架,是企業通過理性擺脫過去的混沌狀態,建立起的比較清晰的體系,把過去企業內各種各樣的文化統合到了同一個旗幟下,可謂在文化上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擁有了這樣一個新生兒,接著便是讓其在實踐中不斷歷練自己。這不僅指通過實踐檢驗企業文化,也指為企業文化設計更多、更豐富的落地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其他文化的質疑,或者實踐出現反常,從而對文化造成沖擊。企業家在這時候不能失去定力,而是要既開放地接收這些異常信息,以此審視和改善文化,又要保持對文化的耐心和信心,不能直接否決整個文化,或者對文化的實踐猶豫不決,而是繼續通過不斷試錯強化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2.0一旦確定下來,應該保證它有一段穩定的試用期,切忌隨意修改。其中,精神和基本假設作為主星,除非受到嚴重沖擊,否則輕易不要更改;價值觀、使命愿景可以在實踐檢驗之后,謹慎進行修改,但這兩個部分畢竟是核心,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修改不能過于頻繁,不然會讓員工感覺文化缺乏定力,削弱對文化的信任和踐行的決心。
對企業文化2.0包容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對企業內不同文化的包容。統一的旗幟已經樹立,價值觀已經明確,在主流文化的結構中,還要留有許多空間,可以作為包容、吸收、兼顧不同文化的“自留地”。管理者可以逐漸辨析出不同的文化特點、結構,嘗試著整合、融合這些不同的文化,從而讓企業文化得到豐富和加強。帶著不同文化的員工進入企業后,可以在不違反主流文化的前提下,讓其比較自由地發揮自身的文化特點,并逐漸找到自身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點,這樣他們會更容易對企業產生信任和認同。
但是企業家也要意識到現實骨感的一面:企業走到這個階段,其沉淀的歷史經驗還不夠豐富、系統,其成功的整體邏輯以及成功的基本自信還沒有完全確立,企業文化還會受到很多沖擊。在這一階段,企業內部各種思潮之間斗爭激烈,很多文化顯得水火不容,企業家自己關于未來道路還存在糾結,核心團隊成員之間關于成功經驗還存在諸多爭論。文化時常會因此搖擺不定,時常會需要企業家挺身而出,把旗桿堅定地立起來。越是在這個搖擺期,企業家越是要對文化自信而堅定,要展現出對企業文化的堅守,要通過實踐而非意見來檢驗企業文化的成色。
建設完整的企業文化2.0,并且為企業文化升級到3.0做準備的最為基本的條件,是企業家個人的自我超越。企業家要從自己核心團隊中超脫出來,真正厘清企業經營管理的整體邏輯,明白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價值,從而下定決心來建設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完整的企業文化。
這個階段的核心任務是,由企業家文化逐漸過渡到企業文化。企業家需要在形成文化體系后,用文化識別出與自己志同道合的骨干,團結他們以形成力出一孔的核心團隊。文化要開始上墻,開始在語言和文字中有所體現,形成文化的習慣和氛圍。基于核心價值觀的機制要逐漸建設,并在人才的選、用、育、留中發揮作用,讓更多的人才通過核心價值觀形成基本假設,激發出他們和企業家相通的精神。
企業文化發展到3.0階段,實際面臨的問題依然是最好的催化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幾對基本矛盾需要獲得答案:
(1)企業與客戶之間的矛盾。
(2)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矛盾。
(3)員工與員工之間的矛盾。
(4)企業與資本之間的矛盾。
(5)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的矛盾。
(6)企業家與企業之間的矛盾。
這些矛盾的解決,需要一個逐步認知的過程,通過實踐找到科學的方法。將這些方法融入企業文化之中,就能使企業文化更為完整和鮮活,并形成巨大的能量。
(三)企業文化3.0:完整的星系
一番探索之下,企業文化的骨架逐漸血肉豐滿、羽翼齊備,從而展現出健康和活力。這時的企業文化狀態,如圖2-4所示。

圖2-4 企業文化3.0階段示意圖
企業文化3.0是對企業文化2.0的豐富和完善,形成的最終形態有:
(1)清晰穩定而又不失活力的企業精神。
(2)完善具體的核心價值觀。
(3)明確的使命愿景。
(4)完整的政策、制度和規章。
(5)企業文化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使得企業可以在文化的規定下自行運轉。
(6)文化在企業內部被真正接受,被核心團隊以及絕大部分干部和骨干踐行,大家主動、虔誠地捍衛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成為組織運作和治理的最為基本的綱領。
從價值觀上擴展出的落地層,將文化落實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就像由大大小小的星體構成的致密行星帶,不斷擴大著范圍,增強整體引力的同時,也為主星提供著周全的保護。
企業文化3.0的建設,核心依然在于企業家本身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系統認知,以及建設卓越組織的信念。企業文化3.0不是自動自發形成的,而是依靠個人強大的領導力和使命感,有計劃、有節奏、有決心地推動建設的。
一個擁有完整企業文化的組織是幸運的,是創業者、企業家和一代代企業人奮斗而達到的階段性目標。企業走到此階段,就在文化上把自己和其他企業完全區別開來了,有了朝著卓越甚至偉大邁進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發生,它的未來一定是樂觀光明的。
(四)企業文化危機
如果一個企業文化體系得不到實踐上的更多成功,也無法通過實踐完善,沒有新東西產出,只能對不斷出現的反常給出大量解釋,在維護自身中疲于奔命,以至于許多人開始對其產生懷疑和否定,那么這個企業文化體系是退化的。退化的企業文化體系帶來的是越來越普遍的認同危機,這也就是企業文化的危機期。
由于已經有了企業文化模型,所以可以參考模型的結構,看看進入危機期的企業文化,究竟是哪些部分出了問題。
1. 落地層(主要需要執行層和監督層反思)
(1)企業文化沒有真正落地,員工無法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切實作用。
(2)企業文化落地層與企業文化體系撕裂。
(3)企業文化落地不夠全面,有很多未覆蓋到的地方。
(4)企業文化落地不夠堅決,有很多反復的地方。
(5)企業文化落地中遇到反常,不能夠做出迅速調整和完善。
2. 價值觀(主要需要高層反思)
(1)價值觀與基本假設、精神發生沖突和撕裂。
(2)價值觀存在缺陷,不能完全用來指導業務和管理。
(3)價值觀沒有在高層形成統一。
3. 核心層(主要需要企業家反思)
(1)內核冷卻,推動企業前進的精神動力衰竭。
(2)地動山搖,基本假設不再符合商業環境現實。
(3)地殼增生,基本假設與精神發生沖突,并抑制了正向的精神沖動。
越是核心部分出現問題,預示著企業文化危機越深,也就越需要企業高層反思,是否需要加大企業文化變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