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玄鳥卵子孫的五百年
秦的起源,要從一個傳說講起;雖然這故事的真實性仍有待考證。只是大秦王朝本來就是一個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謎團的朝代,于是有關其傳說也就不足為怪。秦人的老祖宗原為西方(即今以陜西、甘肅為主的西北地區)的一個古老部落,當居住在我們遼闊的中國土地上的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社會的時候,在一些水草茂盛的區域,散布著一個個原始氏族部落,秦,就是其中之一,秦的祖先是黃帝之孫顓頊的一個支系,以燕子為圖騰,作為他們部落的標志。據說顓頊孫女女修織布時,吞了一枚玄鳥卵,不久就生下了兒子大業。這個傳說反映了當時秦人還處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大業之子大費擔任的是馴獸員的角色,輔佐舜帝調馴鳥獸,鳥獸竟然都十分聽話。舜賜姓大費嬴氏,從此秦的祖先有了一直延續下去的姓氏,而秦的后繼者們也使其一度成了中華大地上最有影響力的姓氏。
公元前21世紀,黃河中游地區出現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夏王朝,秦人便在它的控制之下。夏代末年,大費的后代費昌脫離夏桀,投奔商族,并參加了商首領湯發動的推翻夏朝的戰爭。商朝建立后,費昌為湯駕車,其后代世世為商做事,社會地位比較高。殷商末期,秦的后裔蜚廉誓死捍衛殷紂王。當他知道自己無力改變戰局時,便在霍華山為紂王設壇祭拜,之后以死表示其對舊主的絕對忠誠。周武王為其忠心所感動,賜其石棺。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蜚廉以死盡忠,這些人實在是可敬卻又可悲!蜚廉對于殷紂王的盡忠,雖然得到了周統治者的欽佩,但無疑連累了他的兒孫們。無論如何,周天子對這樣一個家族是充滿防范之心的。
周武王死后,以武庚為首的商朝殘余勢力發動了叛亂,包括嬴姓氏族在內的一大批氏族部落均參加了這次叛亂,西周統洽者用極殘酷的方法懲罰參與叛亂的人們。秦人的祖先就是在這時從黃河中下游被趕向西方荒涼的黃土高原,在周的西部邊陲守邊,整個氏族都淪為奴隸,受西周奴隸主的驅使和奴役。因此,當西周勢力逐漸強盛,一步步向東發展時,秦人部落被摒棄于西周統治中心之外,默默無聞地徘徊于茫茫的黃土高原。
好在這個部落有一項祖傳的技能,那就是精通馬術,傳說周穆王曾經到西方巡游,同西王母相會于瑤池,最遠曾到達中亞和歐洲,為他駕車的就是秦的造父。由于造父技術精湛,趕的車一日千里,很討穆王的歡喜,被封于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周孝王時,為了對外戰爭的需要,對養馬業十分重視。他聽說秦人首領非子特別善于養馬,就把非子召來,讓他在汧水和渭水會合處(今陜西寶雞一帶)的平原上主管養馬之類的事宜。由于非子對馬調教有方,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對非子十分賞識,便被賜姓為嬴,有人說是恢復嬴姓(又稱秦嬴),封為附庸,與以秦邑。地盤雖非很大,卻畢竟有了一片可安身之所,也算是其后來幾百年輝煌創業的“第一桶金”。秦的主要任務,就是抵御西戎入侵。而此后,秦的命運就開始與西戎糾葛在了一起。秦后期的壯大,實在是應該感激這個一直與其征戰的“老朋友”。
到周宣王時,西戎實力逐甚為強大。宣王頗受威脅,便以秦部落酋長秦仲為大夫,以討伐西戎。然不久,秦仲在前線被西戎所殺,從此秦與西戎之間便不僅僅是爭奪土地的戰爭,秦仲的后代更要復仇。他的長孫世父就立下了錚錚誓言:“不殺戎王絕不回秦邑!”此后,秦莊公及昆弟5人,奉周王命,率兵7千,大破西戎,被稱為“西垂大夫”。
至西周末,秦襄公始在本土建立奴隸制國家。當時,昏君周幽王寵愛妃子褒姒,即典故“烽火戲諸侯”之男女主角。周幽王試圖將原太子宜臼廢去,而引起太子外公的不滿,申侯與西戎遂聯合進攻周室。可此后西戎又背信棄義,竟伺機侵占周室領土。秦襄公繼續抵御西戎,將其驅逐,使周室免此一劫。
但周平王(即上文提到的太子宜臼,公元前781?—公元前720)始終懼怕西戎再度來襲,于是遷都洛邑(即今河南洛陽),東周(都城與統治中心在今河南、陜西交界一帶)歷史開始了。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從“大夫”提拔為“諸侯”,并宣布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賞賜給秦。從此,秦正式成了一個諸侯國,可以同別的諸侯國平起平坐了。要知道,岐山本來就是周天子開創偉業的發祥地;而西北一帶又是西、東周朝數百年來的統治活動中心。可見,周朝是多么重視秦國,秦國得到的地盤又是多么重要。“近水樓臺先得月”啊!這就為后來秦國在春秋、戰國時候各諸侯國里一直是實力最強盛的幾家之一,并最終崛起于天下,結束數百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中國,建立大秦帝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有著重要的作用。
秦襄公更是將其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與西戎的戰爭中。因為他知道,這將是秦嬴家族事業輝煌的開始。周平王的話時時回蕩在他耳邊:“秦如果能擊退西戎,那么就可以占有其土地作為自己領地。”這對于曾系亡國之臣的后裔而言,無疑是最大的誘惑。秦襄公一心要將岐、豐這片土地納入自己控制,壯大秦嬴家族。而他最終亦死于征戰西戎的軍營中,可謂竭盡所能,死得其所。
春秋時期,秦德公遷都于雍(今陜西鳳翔),秦國真正進入關中,離周天子的都城越來越近。至此,秦方有今陜西省域,故今習慣簡稱陜西為秦。同時,這也離將來秦國的統治中心、秦朝的統治中心越來越近。真可謂一次英明、睿智的戰略轉移!
(第二節)從來都是后來者居上
秦穆公(?—公元前621)時,秦國勢強盛,成為諸侯大國,“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名任好,秦成公之子,在位長達39年。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賢臣,勵精圖治,國家的物質經濟力量越來越強大。又用余謀伐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軍事實力也咄咄逼人,為西方諸侯伯。
秦穆公初年,晉獻公滅虞、虢。晉掠取了虞君及大夫百里奚,并將后者作為伯姬嫁給秦穆公的陪嫁媵人。穆公正值壯大秦國之際,求賢若渴,聽說百里奚是位不世出的人才,欲重用他。然百里奚在來秦的途中逃到了楚國,秦穆公打算用重金將他贖回。可大臣公孫枝認為,這樣將使得楚王得知百里奚的高才,反倒不會將其送回秦國。于是,穆公用五張羊皮換回了日后秦國的名相,百里奚也因此得到了“五羊大夫”這樣一個稱謂。大概這五張羊皮稱得上是歷史上最昂貴的羊皮了。百里奚對秦日后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個人高尚的品德也贏得了秦國百姓的愛戴。而且,他還推薦了另一個對秦國的發展也非常重要的人物——其好友蹇叔。蹇叔是一個頗具前瞻性思想的人才,在百里奚欲投靠齊君時就阻止了他,使其免于齊難;后來周朝王子頹想要百里奚去養牛,蹇叔又加以阻止,再次讓摯友免于一死。對于虞君,蹇叔亦早有勸告,只是百里奚這一次沒有聽勸,后來才遭遇了一系列劫難。卻也正是這一次偏執,才使得他于70歲時終于遇到伯樂,這一步恐怕是蹇叔當初沒有預知到的。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秦穆公時期,從各個方面為日后的稱霸做好了充分準備。在與各國的關系中,穆公以長遠的戰略眼光,運用靈活的外交政策,一步步儲蓄實力,等待最后的爆發。晉國大臣里克發生政變,穆公支持王子夷吾,這種援助的背后是以豐厚的利益為前提的,畢竟人家出兵護送你回去,讓你當王,自然要對自己有好處。夷吾也知趣,答應事成后割讓河西八城作為答謝。只是夷吾當上君主后,卻不愿履行當初落魄時的諾言。這樣的背信棄義,自然引起秦國上下憤慨。大臣們紛紛要攻晉,秦穆公卻選擇按兵不動,一方面時機未到,另一方面對穆公決策有重要影響的人就是他的妻子伯姬,而伯姬正是夷吾的異母妹妹。不久后晉秦交戰,穆公欲重懲夷吾,又是伯姬以死相逼,才使夷吾得以返回晉國。實際上,先前伯姬與夷吾兄妹之間本有私怨,但在危亡關頭還是展示了一心愛國、大仁大義的光輝女性形象,這或許亦是秦穆公一直敬重其妻的原因吧。
夷吾死后,公子重耳繼位。歷史似乎再次重演,又是秦穆公派兵將這位晉文公送回晉國,并在日后出兵幫助晉國圍鄭。然秦晉之間并未因此而長久維系和平。晉文公死后不久,秦軍攻打鄭國未遂,返還途中遭到晉的襲擊,全軍覆沒。而此次領兵的,竟是百里奚之子孟明視、蹇叔之子西乞術以及白乙丙。在出兵襲鄭之前,百里奚和蹇叔極力勸阻,認為兩個年輕人眼高手低,言過其實,不能重用。然秦穆公固執己見,不改初衷。于是在出發當日,百里奚和蹇叔十分痛苦,并偷偷對兒子說,你們一定會在“殽”這個地方失敗。這兩位智慧老人再次顯示了他們超乎常人的預見性。
而這次秦軍慘敗的戰爭,被稱為著名的“殽之戰”。三位大將的最終命運,竟然得益于秦穆公之女懷嬴,她是晉文公重耳之妻,她說服當政的晉襄公釋放了三員大將。穆公此時早已對自己當初沒有聽從百里奚和蹇叔的勸告而后悔不迭,于是親自迎接三員大將回國。之后,秦國一直希望報殽戰之仇。穆公親率軍隊伐晉,渡河之后將船全部燒毀,以示必勝信心。晉軍不敢應戰。秦穆公來到殽地,親自埋葬在戰爭中死去的將士,為其發喪,大哭三日,并當眾為其昔日的決定悔恨。如此明君自然贏得了全部臣民的效忠。
雖然如此,秦晉交戰之中,秦國始終未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誰叫晉國在文公治理下已變得同樣強大了呢?于是,秦國將其戰略方向轉向西邊。在西部戰場,秦穆公發揮其勇武的戰斗精神,并且自然也帶有對東進屢屢受挫的怨氣,終于取得大規模的勝利,成了西戎霸主,總算是對自己的些許慰藉吧。
秦國的輝煌未能繼續下去,穆公之后,秦無奈地走向沒落。接下來的繼任君主,只是在盡己所能以維持昔日勢力。這樣的局面到秦獻公時才有所轉變。在與晉的石門之戰中,秦再次展現強大戰斗力,大獲全勝,史書上稱此次戰役中秦斬首6萬晉兵。不久獻公卒,其子孝公即位,這位年輕有為的國王自此開始了他的富國強兵之路。
戰國時期,秦孝公(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名渠梁,秦穆公十五世孫)任用法家商鞅實行變法革新,為封建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后秦國更加富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而且是“七雄”之首。相關內容下節再詳細解說。
從秦孝公到嬴政的100多年中,秦國的國力不斷提高。在軍事策略方面,他們改變了勞師遠征而經常失利的戰術,采用范睢“遠交近攻”策略,逐漸蠶食并鞏固其占領地區,實行有效占領。在軍事制度方面,他們實行按郡縣征兵,完善了軍隊組織,士卒勇猛,車騎雄盛,提高了軍隊戰斗力,遠非其他六國可比。
周郝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秦國滅了東周,經昭襄王嬴則、孝文王嬴柱、莊襄王嬴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紀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史家仍以秦王紀年。
秦滅周后,又攻占了韓國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領土包括今陜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史書上記載,當時秦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且軍事力量遠勝其他六國,“戰車千乘,奮擊百萬”。這種優越的戰略優勢,為其統一六國打下了良好基礎。相反,山東六國統治集團此時卻內部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很不穩定,也非常有利于秦的統一和崛起之路。
公元前246年,秦莊襄王之子、13歲的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繼位。嬴政于公元前238年(21歲)親政。自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他先后滅掉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統一全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國。秦朝結束了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社會。嬴政也就成了大名鼎鼎的秦始皇。秦始皇在位11年(不含秦王時期的25年)。
只可惜,雖然秦國是個長壽的國家,可秦朝卻是個短命的王朝(只在歷史上突然崛起、輝煌了15個春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天下頓時混亂,經二世胡亥、子嬰,江山才延續了短短4年,不久便亡國了(公元前206年)。
(第三節)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魔術”
歷來的改革家,似乎都沒有什么好結果:秦國的商鞅、秦朝的李斯、漢朝的晁錯、唐朝的王叔文、北宋的范仲淹和王安石、明朝的張居正、清朝的譚嗣同……不是被屠戮,就是被罷黜,或是被抄家,或是被貶謫。且一時間無人理解,遭人恥笑,孤獨冷清。尤其是最早的改革家商鞅,死得最慘,受車裂極刑,五馬分尸。近代譚嗣同在維新變法失敗時,寧可被逮捕、殺頭也不愿逃掉,這真是“湖南蠻子”的犟脾氣了!且聽他說:“自古來還未曾有因變法而犧牲的,那就從我開始吧!”真是太天真、幼稚了!古今因變法而犧牲的,真是太多太多了!因為變法就要改變以往固定的東西和模式,就要得罪那些有權的頑固分子,就要侵犯達官貴人們的既得利益,就要受到他們的阻撓和報復。這能不會有激烈的沖突、血腥的殺戮,能不是風云變色、江河嗚咽?而這“第一個吃螃蟹者”、“眾矢之的”,能有好果子吃?
但是,改革家們為實現遠大理想,不畏犧牲,蔑視權貴,義無返顧,敢作敢為,在茫茫宇宙空間、漫漫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他們艱難而偉大的足跡。一個人連死都不怕了,還有啥可怕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拒之?”他們的設想與措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有利于國家、民族的強大進步和鞏固統治者的地位,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在歷史進程中起著非常積極與重要的作用,所以歷史最終是會記得他們的,人民最終是會感謝他們的。東方先哲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西方先哲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魯迅先生道:“我以我血薦軒轅。”文天祥也表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則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從古到今,這些“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就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如此。
為增強國力,統一天下,戰國時期,“七雄”相繼展開了各自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楚國令吳起變法,魏國任李悝變法,趙國有武靈王改革,但成效最大的還是秦國商鞍變法。此前,在“七雄”當中,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均略遜于中原各國。而從商鞅變法后,秦國的農業產量大為增加,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從河西打到河東,最后攻下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漸漸地,秦國的綜合實力不斷膨脹,最后成了“七雄”中的“大哥大”,并在英明君主嬴政手里消滅六國,統一中華。這也是因為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說,商鞅變法實乃秦國強盛之源、秦朝崛起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