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只離岸已經五天了。
四周望去,都是一片汪洋,遼闊無際。藍色的海,藍色的天,只有海天交接處的幾片薄云,偶爾掠過的幾只海鳥,點綴這一片單調的藍色畫面。
在船上的生活很枯燥,大家最常干的事就是聚在一起聊天。聊天的話題基本上也是船的航行線路和南洋的現狀。有些年紀稍大的人曾經去過南洋,甚至祖輩都曾下南洋謀生,熟悉情況,講起來頭頭是道。才兩三天時間,天佑就對紅頭船及南洋的狀況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紅頭船最早出現在清代。由于商業的繁榮,財富的誘惑,使當時一些不法之徒鋌而走險。清政府沒有足夠的水師對付海盜,只好采用堅壁清野的做法,通過對民船編甲互保的控制,切斷民船漁船與海盜的聯系,以達到防范海盜并控制民眾海上活動的目的??滴醵?1684年)朝廷下旨開海禁,但嚴格控制,“商民人等有愿出洋貿易者,呈明地方官,準其出入貿易?!庇赫?1723年)七月,雍正皇帝下令“咨會福建、浙江、江南(指江蘇)督、撫、提諸臣,各遵諭旨油飾標記”。因廣東在南,南方屬火,其色為赤,赤即紅色。應用”紅油漆飾,青色鉤字”。江蘇在其它三省之北,北方屬水,其色為黑,“青油漆飾,白色鉤字”。浙江即為西方的白色,“白油漆飾,綠色鉤字”。福建則為東方的綠色,“綠油漆飾,紅色鉤字”(俗稱為”綠頭船”)。四省的船以四色作為區別,并刊刻某省某州縣、某字某號等字,以便于進行審批,登記,發牌,稽查等船政管理。因廣東一帶船只的船頭油以紅色,桅桿亦油紅一半,而且用白粉油腹,頭部兩側還畫上兩顆圓圓的黑圈,如同畫上兩顆圓圓的大眼睛,再在船舷刻上黑字,船浮在水面像一條大魚。潮汕民間就將這類船稱為“紅頭船”,也叫“大八槳”。
紅頭船采用“多帆少桅”的技術。中桅高掛巨帆,上再疊帆,船頭船尾每桅各有一帆。從而大大加強了風對船的推動力,船舶乖風前進的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了。遇上好風,船只可以再加帆,即將帆增加在大帆或頭帆的頂部、底部和兩側。四帆齊張,船行如飛,因此遠行于南洋諸島在動力上是絕對無問題的。另外紅頭船的風帆本身也有它的特點,它是介于尖刀形和寬刀形之間的折衷形,如張開的折扇。紅頭船的船帆面積是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其帆面積比船只寬度更寬闊,表明其更適合于遠航。
從樟林出發,穿過汕頭灣,大概一天時間,紅頭船就到了外海。然后往西南方航行,經西沙群島到越南東南部,補給沿越南海岸南下,一路向東南走,最終到達新馬來半島南端,即新加坡、馬六甲一帶,這就是富泰號的路線,也是這船人下南洋的終點。有些人想再以此為起點,前往爪哇島、印尼各島等謀生,就看自己的能耐了。
據說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這條線路上最大的危險是海盜,特別是越南的海岸線一帶,海盜分布廣泛,如果沒有熟悉的領航人,要想安全穿過那片海域簡直困難重重。那時候,船主為了保命,通常都會預先準備好一筆錢用做“買路錢”。一般海盜也只是求財,收錢后就會放人。
但到了鴉片戰爭前后,西方列強紛至沓來,建立殖民地。英國經過幾次戰爭,逐步侵占緬甸及整個馬來半島。法國在19世紀下半葉也分別侵占越南、老撾、柬埔寨,建立法屬印度支那聯邦。荷蘭占有印度尼西亞群島,建立荷屬東印度。美國則取代西班牙,占領了菲律賓。同時,歐洲殖民者也控制了這條航線上的大片海域。雖然海盜少了,但危險狀況卻未見好轉。海盜只是圖錢,交了買路錢后也能相安無事,而一旦撞到歐洲人的堅船利炮,就沒有那么好過了。他們說法很多,不過無一例外的是非常悲慘,甚至傳聞船上人都會被殺死。
生死一線。這是天佑了解航線和處境之后的唯一想法。事到如今,前路漫漫,只能說走一步看一步了。
天色漸漸的暗了,晚霞將海天染成一片紅色,猶如猛獸的血盆大口。
二等艙房乘客的晚餐,依舊是自備的兩片甜粿,加上船上統一分配的每人一碗清粥——這是船老大的說法,整碗“粥”清得可以當鏡子,漂著幾粒米,也許叫一碗“清水”更合適。但是,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任何能果腹的東西,都顯得彌足珍貴。
心中煩悶,便想到船上各處走走,聊以排遣。
不知不覺,信步走到貨艙里。
貨艙位于富泰號甲板底下一層。貨艙里堆著的東西很多,三五成堆,只有一條不大的通道朝里。
正走著,船體猛然一抖,他被狠狠地晃到貨堆上。接著,一陣奇怪的聲音響了起來。
天佑一愣,疑心起來,這密不透風的貨艙里,還藏有什么人嗎?
船體又接連的搖晃,應該是遇到海面一排巨大的連續性的波浪。奇怪的聲音又斷斷續續的傳來,這回聽得比較清楚了,聲音的源頭應該是在底艙,而且那是痛苦的呻吟聲。
“到底是誰,被在在這貨艙的下面?”天佑充滿了疑惑。他想了幾秒鐘,最終還是好奇心占了上風,決定一探究竟。
貨艙里的深處是一小片空地,這里已經沒有了貨物,只有一扇木門,已經掛上門栓。門栓上貼在一張紙,斗大的墨筆字寫著“禁止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