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倆整晚無眠。無數的牽掛,無數的叮囑,無數的不舍,糾纏在心頭。
天剛灰蒙蒙亮,藍氏就起身,幫兒子草草打了包裹,搭船去樟林。
臨出門,藍氏還特意給了兒子裝了一小袋子的灶土,讓他帶在身邊。那是閩南、潮汕一帶的風俗習慣,凡家里有人要出遠門,都要帶著灶土。其中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如果兒女們到了遠方安居,在他們新居的水缸里或溝渠里撒上一把灶土,以防水土不服,叫服水土;另一層意思則要明白多了,人行千里,身邊卻仍然帶著故鄉的泥土,叫離家不離土,它隨時隨地提醒著你,無論你走到哪里,都是故鄉的人。
船到樟林,發現周圍很熱鬧。今天是“富泰號”出航的日子,按慣例船主、水手和船客都要在媽祖廟參加行祭祀典禮,祈禱海面風平浪靜,航行平安。
于是他們先到“客頭行”與二舅爺匯合。
此刻,客頭行三層樓房里已經住滿了人。世道艱難,往海外尋生路的潮汕人不少。
二舅爺正忙得不可開交。
“嫂子、天佑也來了,你們先休息一會。這次我要帶十幾個鄉親一起到南洋去發財,哈哈!等下大家一起到媽祖廟去上香,祈求一路平安?!?
過了半盞茶的時間,一群人在天井集中。二舅爺領著大家出門,轉過兩條街,就到了媽祖廟。
樟林港的媽祖廟,是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為皇宮式建筑,紅墻朱瓦,金碧輝煌,十分壯麗。門前是廣場,場前是照壁,繪紅日澄波的景象,瑞彩炫目。朱漆大門前有兩面大石鼓,二尊高大的灰石獅雄踞場中,兩傍旗桿沖天而起。
樟林港因海而興,居民大多為媽祖信眾。媽祖廟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初建之時,規模較小,在本府和鄉紳的支持下,信眾大力捐助,經多次修筑,建成大廟。
此刻,媽祖廟前已經聚集了眾多準備出海的船客和送行的親人,接踵摩肩。
媽祖廟包括前后殿、拜亭以及殿兩側廂房。藍氏和天佑隨人流進入前殿,只見宏偉的大殿正中,掛著‘海國安瀾’的匾額,天后圣母飾金身,鳳冠霞帔,乘青鸞輿,旁邊有宮女奉盤及寶印,光彩耀目。大殿兩側供奉順風公、注生娘等神像十八位。墻壁上還有精美的雕塑,彩繪麒麟,描龍畫鳳。
“好氣派的廟宇,好威嚴的神像!”天佑心中暗暗贊嘆。
以往出外海捕撈前,老辛頭倒要帶天佑帶鷗汀鄉的媽祖廟上香祈福。鷗汀鄉的媽祖廟是小小一間平房,里面只有神牌、供桌和香爐。因此,樟林媽祖廟宮殿式廟宇的宏偉建筑,讓天佑感到震撼。
突然間,天佑看見在旁邊還有幾個小攤位,其中一個攤位是捏糖人。
糖人匠的攤位很小,只有兩個竹筐一張椅子。竹筐上是一排用棉麻裹著的竹架,架子上密密麻麻插著些小糖人,有孫悟空、豬八戒,還有些《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中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
糖人匠的手藝十分了得。一只竹筐里放著一個小爐子,熊熊的爐火將鍋里的麥芽糖熬成膠狀。糖人匠用鐵皮刀刮起一團,雙手一捏成糖球,略加修剪,便出了個人形來。接著是用各種顏色的搪膠做細部的雕刻,最后在底部插上一根竹簽,便完成了一件“作品”。
天佑想起,小時候,老辛頭帶他去逛廟會看大戲,他總是纏著父親買糖人。父親疼愛孩子,即使在經濟最為困難的時期,也會掏出錢買下一個糖人。然后天佑就會高興地在戲臺下跑動,遇上個同樣扛著糖人的小伙伴,便上前互相比劃幾招,等到時間過久,糖人要融化的時候,才依依不舍地把糖人吃掉,然后開始期待下一次酬神活動的到來。沒想到,一轉眼間,父子已是天人永別。不知不覺間,淚水流了出來。
突然,廟里傳來一陣鞭炮聲和鐘聲。接著,人流迅速向大殿兩邊退散,按順序排列。
鐘聲過后,又是一陣樂聲,混雜著嗩吶、鼓、磬、琴、笛等各種樂音。“富泰號”船老大孔爺和媽祖廟的廟祝等人進去大殿,虔誠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二舅爺輕車熟路,也帶領大家按順序跟著上香、跪拜。
行完跪叩大禮,接著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供桌上擺滿了用面粉、香菇、木耳等食品制成仿海洋生物和自然山景,以及壽酒、壽面、壽桃等祭品。
獻禮之后是誦讀祭文。天佑跪倒在地,聽見一個嘶啞的男聲在念,“惟神顯異風濤,效靈瀛海,撫危脫險,每著神功。捍患御災,允符祀典。茲因謀生異域,取道重溟,安流利涉,惟神之休。謹告?!?
祭文之后是獻船模。按照即將出海的祈求保護的船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媽祖廟里,期盼得到媽祖的保佑。
接著是涂戲表演,一群鄉民扮成蝦兵蟹將,在媽祖廟外地廣場上,隨著銅鑼、大鼓的節奏起伏,不斷做陣型變化,并互相擊打,以此表現海族對媽祖的敬意。
祭典儀式的最后部分是焚祝文、焚寶帛,在香煙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
伴隨著炮聲,人群熙攘逐漸涌向碼頭,準備踏上前途未卜的海上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