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收縮防線,內遷居民,形成廣袤的無人地帶

三國時期,在曹魏抵御吳、蜀的邊境防線上出現了遼闊的“棄地”,即沒有民眾居住耕種的荒蕪地段,給后世史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沈約記載:“三國時,江淮為戰爭之地,其間不居者各數百里。”(68)這種狀況主要是由于曹操防御孫吳入侵而采取的措施所致。早在建安十四年(209年)他進軍淮南“置揚州郡縣長吏”時,已下令放棄濱江據點,將揚州治所從合肥轉移到后方二百余里外的壽春(69),合肥則由原來的行政中心改為前線軍事要塞。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他率領大軍第二次越過巢湖進攻濡須口,至次年正月,“(孫)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70)這次戰役前夕,曹操對徐、揚二州及荊州東境的沿江百姓發布了內遷的命令,結果引起當地居民的恐慌與渡江南逃。“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征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余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71)而皖城也在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被孫權攻陷,雖然曹操遷徙民眾遭到失敗,但是東至廣陵、西到蘄春綿延千里的無人地帶卻由此建立起來,沿江的守軍也紛紛向北撤退。“淮南濱江屯候皆徹兵遠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數百里。”(72)

事實上,曹操早年曾內遷黃河南岸的居民,以防止袁紹軍隊的劫掠而獲得成功,這次他只是重施故伎,事前曾對蔣濟說:“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今欲徙淮南民,何如?”蔣濟反對說:“是時兵弱賊強,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震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曹操不聽勸阻,仍然發布了遷徙的命令,“而江、淮間十余萬眾,皆驚走吳。”(73)他之所以不顧重大損失而堅持內遷淮南百姓,一方面,與前述其防御孫權、劉備的戰略方針有密切聯系。曹操的主力必須兩面作戰,東西奔波,無法在江淮之間久駐。孫權乘虛發動進攻時,當地守軍處于明顯的劣勢,采用堅壁清野的戰法則是有效的對策。曹操“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74),而后撤防線“以主待客”,正是其中的要旨之一,作戰時誘敵深入就能以逸待勞。“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75)另一方面,在大規模戰役中長途運送糧餉會嚴重耗費物資和民力。因此孫武說善戰者“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又云:“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76)曹操不惜代價,將江淮間數百里棄為荒地,就是為了不留下資敵的糧草和人力,增加孫吳北伐的困難。

在荊州方向,建安十四年(209年)冬曹仁奉命放棄江陵,遷徙當地民眾(77),后退至五百里外的襄陽(78),兩地之間的江漢平原成為雙方拉鋸掃蕩的戰場,給當地的民生造成極大損害。如樂進“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79)。后來隨著關羽勢力的壯大,曹仁又把主將治所后移到漢水北岸的樊城,“屯樊,鎮荊州。”(80)襄陽也從過去的州治變成前沿據點,由偏將呂常駐守。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曹仁、徐晃擊退圍攻襄樊的關羽,孫權乘虛襲取南郡,開始把附近的江北居民遷往南岸;曹仁隨后逐退進據襄陽的吳將陳邵,“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于漢北。”(81)至此除了柤中等山區殘留少數蠻夷,襄陽以南、江陵以北的數百里中間地帶基本上空無居民,平時只有雙方巡邏偵察的小股部隊出沒。

在關隴地區,曹操先是采取積極擴張的做法,劉備奪取四川后,曹操針鋒相對地在建安二十年(215年)進占漢中,開始把當地民眾遷往關中平原。如張既任為雍州刺史,“(張)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82)后來曹操在與劉備交戰相持不下的情況下,果斷決定退兵,利用“西起秦、隴,東徹藍田,相距且八百里”(83)的秦嶺作為保護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他撤離漢中時,又把剩余的民戶隨軍遷走(84),劉備“果得地而不得民也”(85)。東鄰漢中、北近天水與南安的武都郡,“接壤羌、戎,通道隴、蜀,山川險阻。”(86)曹操也決定將其放棄,內遷居民到關中和天水等地。當時楊阜任武都太守,“郡濱蜀漢,阜請依龔遂故事,安之而已……及劉備取漢中以逼下辯,太祖以武都孤遠,欲移之,恐吏民戀土。阜威信素著,前后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風、天水界者萬余戶,徙郡小槐里,百姓襁負而隨之。”(87)主持這次遷徙的還有雍州刺史張既,“太祖將拔漢中守,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問(張)既。既曰:‘可勸使北出就谷以避賊,前至者厚其寵賞,則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從其策,乃自到漢中引出諸軍,令既之武都,徙氐五萬余落出居扶風、天水界。”(88)這樣,武都郡所在的隴南山地也斷無人煙,成為曹魏御蜀防線的前沿隔離地帶。

綜上所述,經過前后十余年的防線調整和內徙居民,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初去世前夕,構筑了一條橫貫中國大陸數千里、縱深數百里的荒僻無人地帶,包括徐、揚兩州南境的江淮平原,荊州的江北平原,還有雍州南界的秦嶺和隴南山地,以此來延長吳、蜀軍隊的進兵與補給路線,增加其人力、物資的耗費。這一舉措對于鞏固國防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在歷史上也是規模空前的。尤其是在西線,后來諸葛亮北伐隴右和關中,屢次由于糧運不繼而被迫退兵。孫權在東線數次進攻合肥與江夏未獲成功,于是改變策略,企圖以將官詐降來引誘魏軍入境予以伏擊,以免自己長途跋涉。其中著名的是太和二年(229年)鄱陽太守周魴偽裝叛變,誘騙魏揚州都督曹休前來接應。“休果信魴,帥步騎十萬,輜重滿道,徑來入皖。魴亦合眾,隨陸遜橫截休。休幅裂瓦解,斬獲萬計。”(89)曹魏方面上當后提高了警惕,此后孫吳的幾次詐降都被識破而未能成功(90)。后來諸葛恪進攻淮南、孫峻遣軍赴壽春支援諸葛誕反魏,也都受挫慘敗而還,再也無計可施。南朝何承天曾作《安邊論》,追述了當時的狀況:“曹、孫之霸,才均智敵,江、淮之間,不居各數百里。魏舍合肥,退保新城,吳城江陵,移民南涘,濡須之戍,家停羨溪。”(91)并認為這種制造隔離地段的防御策略相當成功,值得后代效仿。“斥候之郊,非畜牧之所;轉戰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堅壁清野,以俟其來,整甲繕兵,以乘其敝。雖時有古今,勢有強弱,保民全境,不出此涂。”(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冈县| 晋江市| 乌兰县| 曲松县| 永康市| 阆中市| 子长县| 普安县| 天等县| 宜良县| 余庆县| 施甸县| 洛川县| 色达县| 闸北区| 延吉市| 诸暨市| 稷山县| 榕江县| 祥云县| 于都县| 民和| 陆河县| 历史| 顺昌县| 深泽县| 安化县| 贵阳市| 萍乡市| 稷山县| 句容市| 临夏县| 南昌市| 光山县| 祥云县| 滦南县| 东宁县| 黔西县| 鹤庆县| 柞水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