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留駐外軍,建立以“三征”為長官的邊境防區

所謂“三征”即征東、征南、征西將軍,見《三國志》卷21《魏書·傅嘏傳》:“時論者議欲自伐吳,三征獻策各不同。”洪飴孫注曰:“魏時征北(將軍)不常置,故曰三征也。”(39)東漢光武帝曾任命岑彭為征南大將軍、馮異為征西大將軍,而明帝至靈帝末惟設征西將軍,負責對匈奴和羌人作戰,麾下統兵數萬,擁眾最多者為永和五年(140年)拜征西將軍的馬賢,“將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諸州郡兵十萬人屯漢陽。”(40)征西將軍專伐一方,位高權重,擔任此職甚為榮耀,因此曹操說他早年“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41)。洪飴孫考證曹魏設征東、征南、征西將軍各一人,“二千石,第二品。武帝置……”(42)分別負責揚州、荊州和雍、涼等州的軍務。“三征”當中,最早設置的是征南將軍。建安十四年(209年)初曹操自荊州北還,“以(曹)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43)征南將軍稱號前加“行”字,表示由曹仁臨時攝理此職。后來他作戰不利,放棄江陵,“曹操勢力北撤至南郡編縣(今湖北荊門)以北”(44)。曹仁被調往關中討伐馬超、韓遂,作戰結束后恢復原職,“復以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45)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冬,曹仁平定了南陽侯音的叛亂,“還屯樊,即拜征南將軍。”(46)才獲得正式的任命。他在建安后期管轄的荊州戰區有南陽、南鄉、襄陽、江夏四郡,即今河南南陽市與湖北襄陽、隨州兩市轄境以及荊門、孝感、武漢黃陂兩市一區轄境的北部,戰區南邊與孫、劉兩家接壤的疆界大致在今湖北荊門往東到鐘祥、京山、應城、孝感至黃陂一線。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曹操重建淮南防線后返回譙縣,臨行前任命剿滅陳蘭、梅成有功的蕩寇將軍張遼主持揚州的防務。至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遼以寡敵眾,成功地挫敗了孫權對合肥的進攻。“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47)他后來擔任此職直至終身。張遼統治的揚州戰區包括淮南、廬江、安豐三郡,“轄今安徽合肥以北,壽縣以南,河南固始、商城以東,安徽懷遠、定遠以西地。”(48)合肥、巢湖以南的濱江平原民戶皆被遷徙,屬于魏、吳交界的無人地帶。征西將軍設置于同年,曹操平定馬超、韓遂叛亂后,“(建安)十七年,太祖乃還鄴,以(夏侯)淵行護軍將軍,督朱靈、路招等屯長安。”(49)成為關中地區的軍事長官,次年曹操在關隴設立雍州,以夏侯淵主管軍務。“是時不置涼州,自三輔拒西域,皆屬雍州。”(50)他管轄的這個戰區地域遼闊,包含今陜西的關中平原、陜北高原,今甘肅的隴東、隴西高原與隴南山地、河西走廊。建安十九年(214年)馬超、韓遂的殘余勢力肅清,“河西諸羌盡降,隴右平。”(51)夏侯淵次年跟隨曹操進占漢中、巴郡,“太祖還鄴,留淵守漢中,即拜淵征西將軍。”(52)四年后他在定軍山被黃忠所部擊殺,曹操撤離漢中后,雍州戰區以今陜西秦嶺山脈與隴南的南秦嶺山地與蜀漢交界。曹操晚年開始在揚州推行都督統兵制度,他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三月進攻濡須口不利后撤兵,“使(夏侯)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53)擔任揚州前線的總指揮,張遼等部在其麾下,這樣荊、揚、雍州主將都是由曹氏、夏侯氏宗親擔任。兩年后夏侯惇又率領各部援救襄樊,“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54)曹丕稱帝以后,正式在沿邊各州設置都督為防區最高長官,隨其資望輕重加以征東(南、西)將軍,或鎮東(南、西)將軍與安東(南、西)將軍稱號,亦泛稱為“三征”。如魏嘉平四年(252年)孫權病逝,“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表請征吳。朝廷以三征計異,詔訪尚書傅嘏。”(55)洪飴孫曰:“三征蓋指王昶、胡遵、毌丘儉,儉以鎮南列三征中,蓋征鎮同。”(56)

需要強調的是,揚州前線在赤壁戰前是由行政長官刺史主持軍務,率領的是州郡地方軍隊。如建安五年(200年)以后劉馥在淮南“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茄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編作草苫數千萬枚,益貯魚膏數千斛,為戰守備”(57)。曹操后來推廣州郡領兵制度,他擔任丞相后,主簿司馬朗建議:“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備四夷,內威不軌,于策為長。”(58)獲得批準施行。但地方軍隊戰斗力較弱,遇到強敵入侵只能守城,不堪野戰。曹操因此采取了留駐外軍的做法。何茲全云:“留屯在外的將軍及都督所領的兵,就稱為外軍;中央直轄的軍隊,就稱為中軍。”又說曹操統一北方之后,“這時局面大了,再不能象過去一樣,帶領一支軍隊(雖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處征戰,因之便產生了留屯的辦法。平定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軍隊在那里駐防,并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這種留屯制,實即魏晉以下盛行的軍事上分區的都督諸軍制的濫觴。”(59)像曹仁、張遼和夏侯淵,原來都是跟隨曹操四處討伐的將領,部下兵馬能征慣戰。曹操由前線返回根據地時分別留下他們駐守邊防,這樣就明顯增強了各州的防御作戰能力。例如張遼領七千余人守合肥,卻敢于主動迎擊孫權大軍,“折其盛勢,以安眾心。”(60)這是過去州郡兵馬絕不敢做的。溫恢以丞相主簿出任揚州刺史,曹操特別關照張遼、樂進說:“揚州刺史曉達軍事,動靜與共咨議。”(61)反映溫恢在作戰方面只是個咨詢的對象,并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力;如果不是曹操囑咐,張遼等將領商討軍務時可以無視這位行政官員。后來孫權進攻合肥,張遼主持討論應對辦法時,到會的也只有護軍和諸將,不見刺史的蹤影。魏國建立后,更是明確規定刺史為“三征”的下級。如《三國職官表》載征東將軍“統青、兗、徐、揚四州刺史”,征南將軍“統荊、豫二州刺史”,征西將軍“統雍、涼二州刺史”(62)

需要強調的是,曹操的江淮防線在徐州地區出現了一段空白,曹魏所轄徐州之廣陵郡(今江蘇揚州、淮安地區)與孫吳重鎮京口(今江蘇鎮江)隔岸相對,但是沒有在那里設置防區、留駐兵將。原因之一是赤壁失利后曹操兵員不足,短期內無法補充。北方中原經過多年的戰爭,“中國蕭條,或百里無煙,城邑空虛,道殣相望。”(63)難以再提供充足的人力與糧餉。另外,廣陵郡和中原的交通依賴貫通江淮的中瀆水,其前身是春秋時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水盛時所在漫溢,水枯時以至干涸。水道及其穿行的湖泊一般都很淺,不能常年順利通航。七國之亂以后到東漢時期,中瀆水道情況不見于歷史記載,大概是湮塞不通或通而不暢。”(64)孫吳方面若想用它來運送兵糧北伐中原會有嚴重困難。后來曹丕南征廣陵,經中瀆水載運部隊。“(蔣)濟表水道難通,又上《三州論》以諷帝。帝不從,于是戰船數千皆滯不得行。”(65)就是一次失敗的戰例。曹操了解上述局面,所以只是下令內遷廣陵的居民和治所,并未在徐州境內留駐重兵。孫權曾計劃沿此道路進攻徐州,呂蒙勸阻他說:“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66)孫權因此撤銷了行動。胡三省認為進攻徐州無法發揮吳國水軍的優勢,“呂蒙自量吳國之兵力不足北向以爭中原者,知車騎之地,非南兵之所便也。”又稱贊曹操深通韜略,部署得當。“曹操審知天下之勢,慮此熟矣。此兵法所謂‘城有所不守’也。”(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乌拉特中旗| 施甸县| 盘山县| 邵阳市| 上饶市| 定远县| 丽水市| 乌审旗| 古交市| 乌审旗| 南宫市| 海城市| 阿拉善盟| 南皮县| 横山县| 太保市| 玉树县| 柘城县| 通化县| 庄浪县| 饶平县| 利辛县| 彰化县| 遂宁市| 靖西县| 敦化市| 佳木斯市| 花莲县| 通河县| 武穴市| 鱼台县| 易门县| 疏勒县| 铜陵市| 同德县| 吉林省| 平潭县| 枝江市| 大厂| 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