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分析的邏輯框架:基礎教育投入的公平與效率問題

第一節 基本觀點

研究實際資源的利用問題被稱之為公共部門經濟學(Public Sector Economics),或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其中,有關影響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政府微觀職能與政府宏觀經濟職能[1]是公共經濟學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政府的管制政策會對資源的配置產生重大的影響。

教育資源配置是一個集合概念,指的是“各種教育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時空、信息、文化、權力、制度、政策、關系等在各種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間的分配”(許麗英,2007)。資源的“稀缺性”特征,引出了“如何將有限的教育資源有效利用”的重要問題,這是我國公共服務資源的城鄉配置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在這個集合中,教育資源的配置主體、配置對象以及配置原則與標準(價值導向),將決定教育資源配置的基本格局。其中,配置主體的價值導向,將限定教育資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標,設計出不同的制度,形成資源配置方式以及獲取方式,最終決定教育資源的配置效果。

1948年12月,由聯合國大會通過并頒布的《世界人權宣言》明確提出政府在有關公共資源配置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即包括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等在內的公共服務是每個社會成員應當享有的權利。政府在此類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過程中,應當“以滿足社會公共服務需求”為目的進行資源再分配,應當基于分配與平等的考慮(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1992)提供公共服務,也就是說要立足于社會的整體利益,兼顧公平和效率,對初次分配之后的社會利益格局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以影響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

大量的研究證實,政府往往會以追求效率為行為準則,忽略公平。尤其是在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政府被認為會從“效率”的角度出發,做出有悖公平的實際行為,失去了它自身作為利益再分配的角色的重要意義。本書將以此為切入點,對我國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進行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桐庐县| 容城县| 九龙坡区| 鄯善县| 邵武市| 白银市| 金坛市| 丰城市| 巢湖市| 皮山县| 屯门区| 施秉县| 乌拉特中旗| 阿合奇县| 姜堰市| 宜章县| 洪江市| 祁门县| 峡江县| 包头市| 龙川县| 华宁县| 赤水市| 延安市| 从化市| 海原县| 武邑县| 山阴县| 盖州市| 云南省| 罗江县| 怀集县| 七台河市| 吴江市| 靖远县| 青浦区| 贞丰县| 巴南区| 玉田县|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