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十二五”時期的改革成就

(一)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中超過了公有制經濟,不存在所謂“國進民退”的趨勢。同時,2008年以來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下降幅度逐漸收窄,并呈現趨于穩定的態勢

人們通常運用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在工業產值[1]、就業和稅收中的相對比重來描述所有制結構的變動趨勢。表1大致上展出了按照這種方式描述的情形。其中,廣義民營經濟的工業總產值由2003年的62.46%上升到2011年的73.82%,在工業銷售總產值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81.39%上升到2012年的88.69%;廣義民營城鎮單位就業比重由2003年的73.18%上升到2013年的83.36%;廣義民營經濟的稅收比重由2003年的76.94%上升到2013年的81.23%。

雖然國有經濟下降的趨勢沒有改變,但自2008年以后下降幅度明顯收窄,整體呈現逐漸穩定的態勢,其中產出比重連續三年在26%以上,每年下降不到0.5個百分點;銷售總產值每年下降也不足0.5個百分點;就業比重同樣連續三年在18%以上,每年下降不到0.3個百分點,雖然2013年下降幅度稍有增加,也遠比不上2008年以前的下降幅度;稅收比重從2003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減少近0.7個百分點,而2008年以后逐漸回落至不到0.2個百分點,且2009年和2010年還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表1 “十二五”期間所有制結構變化情況

表1是以國有經濟與廣義民營經濟的分類角度來解釋的。雖然國有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部分,但上述三個指標低估了公有制經濟的比重。為了彌補這種分類存在的問題,我們利用全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對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進行了一項較為全面的量化研究。這種經濟普查數據包含著目前公開數據中最能全面準確反映第二、第三產業所有制結構的數據,即直接給出了刻畫不同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結構最恰當的指標——總資產,而對于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資產結構則根據實收資本結構進行劃分。利用這一數據,結合學界有關就業彈性和產出彈性的實證研究結果,我們進行了估算,結果如表2[2]所示。

表2 第二、三產業所有制結構估算結果

表2所給出的公有制經濟比重包含著集體經濟和從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分解出來的公有制成分,但不包含第一產業的數據,因為全國經濟普查不包含這一產業。因此,表2的結果低估了全社會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以集體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農戶經濟是農業經濟中的主流,屬于公有制經濟的特殊形態,其產值大約占全部GDP的10%。如果把這部分納入計算,公有制經濟占GDP比重要高于表2給出的結果。

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尚未公布,我們還無法按照上述思路估算公有制經濟的最新比重。但是,據國資委的一項估算,近年國有經濟創造的GDP約占全部GDP的19.2%。[3]如果加上集體經濟和從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分解出來的公有制成分,公有制經濟在GDP中的比重仍會高于30%。這就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武冈市| 梧州市| 治多县| 邵阳市| 阿瓦提县| 淮北市| 施秉县| 邹城市| 于都县| 中阳县| 彭阳县| 镇雄县| 阿合奇县| 淳化县| 敦煌市| 晋宁县| 高淳县| 观塘区| 历史| 凤山市| 若羌县| 阆中市| 长沙市| 安福县| 大丰市| 阜城县| 斗六市| 红河县| 建平县| 宽城| 桦川县| 平和县| 宝鸡市| 同江市| 屏南县| 梧州市| 太谷县| 郯城县| 大荔县|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