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1089字
- 2022-05-23 10:42:27
農牧與農耕
上文提到的“治水理論”,著眼于亞洲季風氣候地區的生產基礎——稻米農耕,并以此解釋與歐洲不同的中國和日本的政治、社會特色。東亞的農耕是與畜牧業相分離的,家畜只是作為耕作的輔助者而被飼養。當然,豬的飼養是為了食肉用。這與以畜牧為伴、衣食也幾乎全部依賴畜牧的歐洲農耕有著本質的不同。
即使單獨比較農耕,兩者也有顯著不同。歐洲一年有著平均且適度的雨量,而東亞雨量則集中在一年的某個時期,而且不穩定,東亞氣溫又高,不僅需要治水和灌溉,還需要除去生長旺盛的雜草。歐洲的農耕粗放且簡單,而亞洲的農耕則是集約型的辛苦勞作。因此,從這個觀點來解釋兩者地域的特色,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根據這個觀點,首先可以說,在畜牧農耕社會,土地人口密度小,而在不伴隨畜牧的東亞農耕社會,人口密度高。這是因為畜牧農耕需要放牧家畜的牧場,而東亞農耕則沒有這個需求。
稍微舉個數字,在中國唐代的均田制中,分配給18至60歲男子的土地面積約為每人5.5公頃。而在中世紀的歐洲,農奴一家持有的標準土地面積約為12公頃。
中國的數字之所以比預想中的大,是因為其計算基于了當時使用牛犁耕作的華北旱田地帶的耕作強度和土地生產力。而到了華南的水田地帶,土地生產力雖是旱田的數倍之多,但耕作困難,農民一家的耕作能力大約為10市畝。
在以唐朝制度為模本的日本“班田制”中,分配給六歲以上男子每人兩段①,分配給女子其2/3。因每家具有資格的人數不同,農民每家分得的土地面積也不同。即使完全按照這個標準分配,每家分得的土地恐怕也不會超過1公頃。這一數字之所以遠遠小于唐朝,是因為土地是水田,這與中國華南水田地帶每家的耕作面積大體一致。
除了兩個地域的人口密度差異外,在農牧社會中,畜牧生活培養了個人的獨立和自由,再加上要經常不停地尋找新的草原,孕育了開辟新生活場所的進取精神。而在農耕社會中,農耕技術由父輩兄輩向下傳承,父兄成為農耕技術的指導者,他們在家庭內部的地位自不待言,在農村社會也受到尊敬,由此形成了基于年齡的社會秩序。順從代替個人的獨立和自由成為美德,耕種祖先傳下來的土地,長期于農村之中封閉生活,形成了保守退縮的性格。此外,受自然氣候影響較大的農耕還塑造了容易屈從和放棄的性格。
另外,在農牧生活中,圍繞著牧地和耕地,不可避免會與其他部落民族發生爭斗。為此,農牧社會看重能力且富有戰斗性。而農耕社會則看重經驗豐富的老人,為了收獲作物,他們更期盼安定和平。
農牧和農耕給以它們為基礎的社會賦予了不一樣的性格。有人將統治日本民族的大和朝廷視作由大陸渡來的農牧騎馬民族,并試圖以此來追溯中日兩國雖同為農耕社會但歷史卻不同的原因(日本學者江上波夫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