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道

【題解】

《原道》是韓愈“復古尊儒,排斥佛老”的代表作。全文觀點鮮明,“破立”結合,引證古今,從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缺點,論述儒學之優點,最后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出作品。

【原文】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1],黃、老于漢[2],佛于晉、魏、梁、隋之間[3]。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4],則入于墨[5];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后為之衣,饑然后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后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后;為之樂,以宣其湮郁;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6]。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7];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8],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9];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10]?”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1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12],進于中國則中國之[13]。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14]。”《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15]。”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16],廟焉而人鬼饗[17]。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18],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19]。其亦庶乎其可也!”

【譯文】

廣泛的愛叫作仁,聯系實際去實行仁就是義,順著仁義之道上進便是道,內心充滿仁義而無欲于外人就叫德。仁與義是有確切含義的名稱,道與德是沒有實際內容的名稱。因此道有君子之道與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與兇德。老子輕視仁義,并非誹謗仁義,而是他目光短淺。如坐井觀天說天小一樣,其實天并不小啊!他把待人溫順看作仁,小恩小惠看作義,那么,他小看仁義是必然的了。他說的道,講了他的道,并不是我說的道。他說的德,講了他的德,并不是我說的德。凡是我闡述的道德,是與仁義一致的理論,是天下的公論。老子闡述的道德,是背離仁義而講的,是他個人的見解。

周朝的禮制衰落,孔子死后,儒家書籍被秦始皇燒毀,黃、老之學盛行漢代,佛教盛行于晉、魏、梁、隋之間。這期間那些講道德仁義的人,不是加入楊朱學派,就是加入墨翟學派;不加入道教,便加入佛教。加入那一派,必須排斥這一派。被信奉的尊為主宰,被排斥的賤作奴仆;尊奉的就附和它,排斥的就詆毀它。唉!后代的人要想了解仁義道德的學說,應該聽從哪一派的學說呢?道家信徒講:“孔子,是我們祖師的徒弟。”佛教信徒講:“孔子,是我們祖師的弟子。”信奉孔子學說的人,聽慣了這些話,樂于聽信他們的荒唐話而自輕自賤,也說“我們的祖師也曾經以老、佛為師”這樣的話。不僅口講,而且還把這些話寫進書里。唉!后代的人雖然想了解仁義道德的學說,可向誰去求教呢?人們喜歡奇談怪論的風氣太嚴重了!不找它的本源,不問它的結果,只愿聽怪誕的說法。

古時候百姓分為士、農、工、商四種,現在又加上僧、道成為六種;古時候施行教化任務的只占其中之一,如今占其中之三。務農的有一家,而吃糧的卻有六家;做工匠的只有一家,而使用器皿的卻有六家;經商的有一家,而花錢的卻有六家。老百姓又怎么能不貧困而淪為盜賊呢!

遠古時候,人民的災難多極了。有圣人出現,教給他們互相依附、共同生存的本領,做他們的君主,做他們的導師,統領他們驅逐蟲、蛇、禽、獸而讓他們定居中原。冷了教他們做衣服,餓了教他們種莊稼。看到他們住在樹上常常掉下來,住在野地容易生病,就教他們造了房屋。教他們做工匠,以使他們有器具用;教他們經商,使他們能互通有無;教他們問醫求藥,幫助他們不至于早亡;教他們葬埋死者、祭祀先人,以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給他們制定禮儀,使他們懂得貴賤、老幼的秩序;為他們創造音樂,來抒發他們心中的憂郁之情;給他們制定政令,來約束他們的懶散;給他們設立刑法,來除去他們之中的強暴不法之徒。有欺騙行為,就給他們制定符印、斗斛、權衡來使他們行為處事時有所憑信;有爭奪現象,就給他們設城郭、軍隊來保衛他們。災害來了使他們早有準備,禍患發生了使他們進行預防。現今道家說:“圣人不死,盜賊就不會終止。破了斗,折了秤,百姓就不會互相爭奪了。”唉!這不過是沒有經過審慎思考說出的話罷了!假如古代沒有圣人,人類早已滅亡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人類沒有羽毛、鱗甲來適應寒冷與炎熱的環境,沒有尖爪利牙來獵取食物啊!

所以,君王是發布命令的,臣僚是執行并向百姓傳達命令的;百姓是生產糧食、麻絲織物,制作器皿,交流財物,來供養君主和百官的。君王不發令,則喪失了君王的權力和職責;臣僚不將君王的命令推行給百姓,則喪失了做臣僚的資格;百姓不生產糧、麻、絲,制作器皿,交流財物,以供奉君主百官,就要受到懲罰。如今佛、道二教的法則說:“必須拋棄你們的君臣,遠離你們的父子,停止你們相互依存的辦法,來求得所謂的清凈無欲的境界。”唉!這些佛、道之徒也幸虧生在夏、商、周三代之后,沒有被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圣人所貶斥。他們沒有出生在三代以前也是他們的不幸,未能受到圣人的指正。

上古時期的五帝與三王,名稱雖不同,但他們在圣明這一點上是一樣的。夏天穿葛布衣裳,冬天穿毛皮衣服,渴了喝水,餓了吃飯,雖然行為方式不一,卻都是人類智慧的表現。現在道家卻說:“為什么不學習上古的無為而治?”這就像責備冬天穿皮衣的人說:“為什么不穿輕便的葛布衣服呢?”責備餓了吃飯的人說:“為什么不光喝水,那多簡單呢?”《禮記·大學》說:“古代想要把光明正大的品德發揚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先整頓自己的家族;想要整頓好自己的家族,就要先進行自身修養;想要進行自身修養,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就要先使自己確立誠實而堅定的意念。”那么,古代所講的端正思想而又確定真誠意念的人,目的是要有所作為。現在那些想要修身養性的人,卻不顧天下、國家和家庭,毀棄了倫理綱常。兒子不孝順父親,臣僚不忠于君主,百姓不做其該做的事。孔子作《春秋》,諸侯中有用夷狄風俗禮儀的就把他們當作夷狄記載,有效法中原風俗禮儀的就把他們當作中原的國家看待。《論語》說:“夷狄有君主,還不如中原各諸侯國沒有君主。”《詩經》說:“夷狄應當抵御,荊國和舒國應當懲罰。”現在來抬舉尊崇夷狄之法,把它置于古代先王的政教之上,那我們豈不是全都變為夷狄了嗎?

所謂先王的政教,到底是什么呢?廣泛的愛叫作仁,聯系實際實行仁叫作義,順著仁義之路上進便是道,自己心里充滿仁義而無欲于外人,就叫德。記載先王教導的著作有《詩》《書》《易》《春秋》;體現先王政法的有制禮、作樂、定刑、施政;先王治理的百姓是士人、農民、工匠、商賈;先王確立的人倫位次為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先王教百姓穿麻布、絲綢衣服,住房屋,吃粟米、果蔬、魚和肉。他們傳布的道理簡單明了,用它教化天下容易施行。因此,用它修養自身,則順利而吉祥;用它對待別人,就博愛而公正;用它陶冶心靈,就平和而端正;用它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因此,人活著情滿意足,死時得以善終;祭祀天神而天神降臨,祭祖宗而祖宗享供。若有人問:“這種道,是什么道呢?”我說:“這是我說的道,不是前面說的道家之道和佛家之道。”堯將此道傳給舜,舜將此道傳給禹,禹將此道傳給湯,湯將此道傳給文王、武王和周公,文王、武王和周公又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后,沒有再傳了。荀況與揚雄,從中選取得不精確,論述得不周詳。從周公向上追溯,繼承道的都身居上位為君主,所以他們的政事能順利推行;周公以后,傳承道的都身處下位為臣子,所以他們的學說能長久流傳。

既然如此,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認為:“不堵塞佛、道邪說,圣人之道便不能暢流;不禁止佛、道邪說,先王之教便不能通行。應讓和尚、道士還俗,燒毀佛、道書籍,改庵觀寺院為民房,昌明先王之道來教導他們。使鰥夫、寡婦、孤兒、老人、殘疾人和病人都得到照顧和扶養。這樣做就差不多可以了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于都县| 龙泉市| 星座| 北京市| 廊坊市| 长沙县| 青川县| 阿图什市| 织金县| 阿克苏市| 姚安县| 峨眉山市| 留坝县| 赣榆县| 马龙县| 彰化市| 沙坪坝区| 廉江市| 全州县| 岳西县| 阿尔山市| 肇源县| 米泉市| 普兰县| 博罗县| 长兴县| 永胜县| 青冈县| 长沙县| 鄄城县| 丹东市| 甘谷县| 互助| 常山县| 仪征市| 文成县| 方正县| 项城市| 阿坝县| 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