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字路口的明朝
- 趙現海
- 1783字
- 2022-05-26 14:56:16
五 內閣的崛起
永樂中樞的一分為三
朱元璋加強皇權專制,廢除丞相,直接統領百官,通過朝堂議政做出決策。這一制度雖然能夠保障皇帝對文官集團的絕對控制,但皇帝一人處理全國政務,實在勞累,后世如果遇到稍微怠政的皇帝,全國政務便會陷入癱瘓的處境。因此,這一中樞政治體制必須要有所變通,否則很難長期推行下 去。
朱棣即位后,開始設置內閣,使其部分地承擔丞相的職能。所謂“內閣”,就是文淵閣,位于紫禁城的東角門,最初是明朝在宮廷之內藏書的地方。朱棣入繼大統,在新政權建立之初,需要發布大量詔書,于是從翰林院官員、中書舍人等近侍官員中,選擇部分主動歸附又有才華之人,進入文淵閣,負責起草詔書,這便是內閣制度的起源。可見,從一開始,內閣便不是一個正式機構,而是皇帝選拔的秘書團隊工作的場所。永樂時期,內閣與六部一起協助朱棣,做出中樞決策。朱棣曾說:“六卿治政務,翰林職論思典詞命,皆朝夕左右者也。”[1]不僅如此,隨著朱棣皇位逐漸穩固,內閣七人也逐漸分化,不再從屬于一個政治群體。七人之中,解縉最具才氣,起初也最受朱棣賞識,但由于介入到朱棣諸子的儲位爭奪之中,被人用酒灌醉,埋于雪中而死。其他六人,伴隨著永樂政局的發展,各有不同的政治遭際,大體分屬三個政治集團。
遷都北京之前,朱棣由于時常北征與巡幸北京的緣故,經常不在南京。而太子朱高熾,也就是后來的明仁宗,負責在南京監國。皇太孫朱瞻基,也就是后來的明宣宗,在朱棣首次北征時,留守北京,充當朱棣與朱高熾之間的聯絡人。由于朱棣長期離開南京,部分官員跟隨左右,處理朝政要務,其他多數官員便與太子、太孫一同監國、留守,負責處理朝廷庶政。這樣,永樂時期,政治中樞便一分為三。一是北巡集團,包括朱棣及隨從北征、巡幸北京的諸王及文武官員,文官主要是翰林編修楊榮、檢討金幼孜和侍讀胡廣。胡廣于永樂十六年(1418)去世,該集團文臣僅余楊榮、金幼孜二人。楊榮主要負責參謀軍務,而金幼孜則主要陪伴朱棣吟詩作賦,抒發塞外之情。二是監國集團,包括太子朱高熾,以及輔助監國的吏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黃淮、左春坊大學士左諭德兼翰林侍講楊士奇等。永樂十一年(1413)后,監國集團中又增加東宮洗馬楊溥。由于朱棣猜忌太子,監國集團諸大臣不斷遭受政治打擊,黃淮、楊溥于永樂十二年(1414)入獄,金忠于永樂十三年(1415)卒,該集團中僅剩蹇義和楊士奇二人。三是留守集團,即皇太孫朱瞻基和他的師傅、戶部尚書夏原吉在永樂八年(1410)居于北京時所形成的政治集團。留守集團主要負責處理北京行政事務,聯系南京與行在。
三大政治集團在長期政務處理和朝夕相處中,內部認同感逐漸形成。由于朱棣與太子關系不睦,三大集團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拒斥感。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這些被后世稱為“閣臣”的翰林官也相應地產生了分化。如跟隨朱棣的楊榮、金幼孜得到了升遷,而楊士奇獲罪,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三大政治集團中,監國集團內部的認同感是最強的。這源于太子與朱棣長期關系緊張,黃淮、楊溥、楊士奇先后獲罪,前二者更是入獄十年。此間甚為兇險艱難,太子集團協力共濟,始得獲全。此種命運相連、禍福與共的政治處境使監國集團內部產生了十分深厚的情感,而對北巡集團抱有敵意。仁宗去世之前,曾經和蹇義、楊士奇二人有過一場推心置腹、令人動容的談話。
明日早朝,罷,召蹇義、臣士奇至奉天門,諭曰:“監國二十年,為讒慝所構,心之艱危,吾三人共之。賴皇考仁明,得遂保全。”言已泫然。義、士奇亦流涕。臣士奇對曰:“今已脫險即夷,皆先帝之賜,陛下之誠之效,更不煩圣明多慮。”上曰:“即吾去世。后誰復知吾三人同心一誠。”遂出二敕二印,賜兩人。臣士奇得“楊貞一”印,敕曰云云。皆拜受而退。蓋逾月宮車宴駕矣。[2]
留守集團在政治立場上相對中立一些。一方面,太孫為太子之子,將來能否登基取決于乃父地位是否穩固,他們認同監國集團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朱棣雖不喜太子,卻非常喜歡太孫,太孫性格類于朱棣,祖孫關系十分融洽,朱棣也讓夏原吉、楊榮等朝廷重臣輔導太孫,實際上借此培養太孫在朝廷中的勢力。太孫由于曾追隨朱棣北征的緣故,與北巡集團中其他成員也有著較多的接觸。故而太孫對于北巡集團之立場,便不如監國集團那樣敵視。永樂十八年(1420),明朝遷都北京后,雖然三大中樞集團一度合并,但中樞政治中的這種勢力分野,并未隨之消失,而是延續了下來,并奠定了洪熙朝的中樞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