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舊雄”
加入紅軍之后,朱元璋作戰有勇有謀,很快便得到主帥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不僅提拔他,而且還將義女馬氏嫁給了他,馬氏就是后來的馬皇后。朱元璋知人善用,很快團結了一批能干之士,勢力逐漸壯大。對于朱元璋的快速成長,郭子興的部下,甚至郭子興本人都逐漸產生了猜忌、排擠心理。為避免與郭子興部發生正面沖突,朱元璋率領邵榮、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人,向南獨立發展,渡過長江,占領集慶(今江蘇南京市),被紅軍所立的皇帝韓林兒封為吳國公,朱氏政權由此開始成形。這一時期的朱氏政權,雖然開始招徠江浙士人,以充實政權體系、加強地方治理,但政權主體一直是以朱元璋為首的,來自淮河支流——濠梁河流域為主的政治群體,也就是《皇明本紀》里所謂的“濠梁舊雄”。“吾以布衣起兵,與今李相國、徐相國、湯平章皆鄉里,所居相近,遠者不過百里。君臣相遇,遂成大功,甚非偶然。”[3]在上古的歷史中,濠梁河安靜而祥和,莊子與惠施曾在此辯論人魚之樂。而在元末的亂世,濠梁河卻成為兵戎相見的戰場,磨煉出了一個粗鄙但十分頑強的群體,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
直到洪武晚期朱元璋大規模殺戮武將集團之前,朱氏政權一直處于朱氏家族與“濠梁舊雄”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如果我們到南京鐘山去看一下,便可發現在埋葬朱元璋的明孝陵的周邊,還埋葬著眾多“濠梁舊雄”,甚至生前地位很低的一些武將,都獲此殊榮。與之相比,那些后來歸附的文官,雖然很多也為朱氏政權建立了很大功勞,深受朱元璋信任,卻只能在退休以后,回到家里,死后葬于故鄉,比如智謀過人的劉基便是如此。可見,朱元璋與“濠梁舊雄”的關系,真可以說是生死與共。
但同患難易,共富貴難,兄弟雖然如手足,但手足相殘在二十四史里,實在是司空見慣。朱元璋身居吳國公之后,對他的部下而言,他從與大家平起平坐的兄弟,一躍而居于眾人之上,“濠梁舊雄”心中不會毫無波瀾。李新峰指出,朱元璋借故誅殺了對他構成威脅的邵榮與趙繼祖,此后又平定了與自己有姻親關系的謝再興的叛亂,從而完全確立了對“濠梁舊雄”的權威地位。[4]但從軍之后,尤其是這一過程之中的兄弟反目和血腥殺戮,進一步加深了朱元璋性格中的不安全感,對群臣形成了習慣性的猜疑。
為加強對“濠梁舊雄”的控制,朱元璋采用了三種方式。
一是重用親屬。朱元璋先后提拔了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前者被委任為大都督,掌管朱氏政權所有軍隊;后者被朱元璋不斷升遷為明朝第三武將。但即使對于這兩個人,朱元璋仍然有很深的猜忌。朱文正駐守洪都,頑強抵御了陳友諒的進攻,成為朱元璋在鄱陽湖水戰中取勝的關鍵,為后來朱元璋戰勝群雄、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這次戰役之后,朱文正因為對朱元璋的封賞有所不滿,被囚禁至死;李文忠雖然在驅逐北元的戰爭中居功甚偉,卻仍然被朱元璋不斷壓制,遭受懷疑,據說他最后的死也和朱元璋有關。
二是廣收義子。朱元璋將軍隊中作戰勇敢、富有謀略的年輕將領收為義子,借助這種擬制血親的方式,擴大自身的影響。朱元璋義子中最著名的,便是后來戰功卓著,家族世代鎮守云南的沐英。
三是利用“江浙士人”制約“濠梁舊雄”。占領南京之后,朱元璋進入到兩宋以來,尤其是南宋以來儒學的核心地區——江浙行省、江西行省,積極招徠這兩個地區的士人。這些士人可稱之為“江浙士人”,他們充實各級政府系統,與武將群體一起管理政權。朱元璋的意圖一方面是要加強政權治理,另一方面也有讓他們制約武將集團,尤其是“濠梁舊雄”的政治意味。江浙士人之中,最著名的便是“浙東四名士”(劉基、章溢、宋濂、葉琛)。而其中尤為朱元璋所倚重者,便是很有謀略的劉基。朱元璋將劉基引入核心決策層,使之分割“濠梁舊雄”的軍政權力。
可見,在創立政權的初期,朱元璋在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影響之下,奉行十分謹慎的政治立場,防范任何反對派的出現,從而竭力將政權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