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好腸胃百病消:消化科醫生寫給全民的腸胃調理法
- 李博
- 1153字
- 2022-05-18 20:06:24
推薦序一
醫學是科學,診療是藝術。中醫臨床療效重證據,證據是文化,文化與證據互鑒,才可造福桑梓。
在人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疾病和人類就像戰場上的敵人,見面分外眼紅,都想一決高下。可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其實兩者還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如果一方完全消失,另外一方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人類和疾病相處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而我們普通人要想健康,就得學習掌握這門科學兼藝術。
盡管中西醫存在文化差異,但大家對健康的追求是相同的,這就需要互相學習和補充。西醫重視對抗,在患者身體內找到“敵人”,然后集中火力消滅掉,比如抗生素的發明,挽救了很多被感染的人的性命。中醫重視和諧,在患者身體內找到“敵人”后,不是一下子消滅,而是和平共處,慢慢用調節身體陰陽的方式恢復身體健康。這些都是和疾病相處之道,都是正確的,重在掌握身體和疾病的邪正關系。那么如何判斷身體的狀態,并且做出精準的診斷,明確疾病的名稱以及中醫的病機和癥候呢?這需要循證醫學和敘事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既要有科學的驗證,又要有人文情懷。其中關鍵在于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進而掌握更多的信息,這樣才能“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讓醫患攜手面對疾病,最終戰勝疾病。
自古以來,中醫脈診和舌診,就具有人文的情懷、循證的思維和敘事的雛形。張仲景《傷寒論》講到“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的家國人文情懷,以及“桂枝湯主之”“宜小柴胡湯”的循證思維,還有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藥和煎服方法,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同時也給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甫寸(李博醫生的筆名)醫生,作為一名消化疾病診療科普者,是循證思維和敘事情懷的中青年才俊,近10年著有《胃靠養腸靠清》和《如此簡單的循證》系列,《中醫師海外行醫日記》《實用循證醫學方法學》等,還翻譯了《敘事醫學》等多本著作,將晦澀難懂的醫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其多部作品成為暢銷書,受到業內人士和老百姓的諸多贊譽,將實實在在的循證和敘事糅合到了具體醫患共建中。更值得敬佩的是,甫寸醫生用這些書籍的稿費,成立了“甫寸醫基金”,專門作為基層醫生的培養、招募資金,并和他們共同傳承醫學精神,科普醫學知識,傳遞醫患正能量。
欣聞最新力作《調好腸胃百病消》即將付梓印刷,我內心也很高興。本書依然秉承循證敘事、醫患共建的理念,書中的故事深入淺出,又能發人深思。甫寸把身邊的中醫案例,結合循證敘事的理念,潛移默化地展現出來,告訴我們應該遵循的養生原則,以及生活中面臨具體問題時應對的良方。
在平淡中,看到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堅韌和執著,特推薦其科普著作以弘揚國學國醫國藥,服務人類健康事業。謹致數語,樂觀其成。
——王永炎(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