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尊容如何,史無明載。他的老家在安徽鳳陽,當地的老百姓,長期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說他是個長臉,上額和下巴往外突出,兩個顴骨和鼻子高高隆起,呈五岳朝天之狀,臉上布滿大麻子。鳳陽龍興寺和合肥、南京等地有關單位和個人保存的一些朱元璋畫像,都是根據這種傳說畫出的丑模樣:額頭、下巴、鼻子和兩頰皆突出,立眉深目,胡須濃密,臉上滿布著麻子。
除了民間留傳下來的朱元璋畫像,明朝皇宮內還有一些朱元璋畫像。這些畫像同明朝的帝、后畫像一起,在明代均收藏于太廟東北的景神殿,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移藏于南薰殿。據清人胡敬《南薰殿圖像考》記載,此殿共藏有明代帝、后圖像63幅,其中僅朱元璋畫像就有13幅。這13幅朱元璋畫像,有1幅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12幅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畫像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類似于上述民間流傳的長臉丑像;另一種則是圓臉俊像:紫色臉膛,黑色或白色胡須,臉龐豐滿圓潤,英俊威武。
明朝皇宮里為什么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兩種朱元璋畫像呢?明成化二年(1466)進士,曾任南京主事、后遷兵部職方郎中、終居浙江參政的太倉人陸容,在《菽國雜記》中載:
高皇帝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仍命傳數本以賜諸王。蓋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530]
原來,朱元璋登基稱帝后,曾召集畫工為自己畫像。既然是為當今的皇上描摹尊容,這些丹青妙手自然不敢怠慢。他們都拿出真本事,像畫得一幅比一幅逼真,但朱元璋都不滿意。有個丹青高手琢磨著,或許前面的畫工功力不足,畫的像要么形似而神不似,要么神似而形不似,所以皇上瞧不上眼。他使出看家本領,認真描繪,像畫得既形象逼真,又生動傳神,可謂是神形兼備,心想皇上看了必定龍顏大悅,會賞給他一大堆金銀財寶,甚至提拔他做官。不料,畫像呈上之后,朱元璋還是不高興,因為他的容貌實在不甚雅觀,畫得越逼真,就越是難看。后來,有個畫工反復揣摩朱元璋的心思,終于悟出此中的奧秘,于是便“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就是將長臉改成圓臉,畫個基本輪廓,而把臉容畫得端莊慈祥一些。朱元璋看了,果然非常高興,下令照原樣畫了許多幅,分賜給諸王。這樣,便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畫像。
皇宮里的這兩種畫像,朱元璋認可的圓臉俊像,便作為皇家標準像,置于宮廷的各種殿堂,在朱元璋逝世后,則供奉于太廟,用于祭祀。而長臉丑像則作為疑像,用以迷惑百姓。朱元璋生性多疑,常微服私訪,伺察臣民的活動。為了防止被百姓認出、識破,便令畫工畫了許多長臉丑像,畫得極其怪異丑陋,派人四處張貼。百姓見了這種疑像,在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記,即使見到朱元璋本人,也無法辨認出來了。
由于朱元璋的圓臉俊像藏于皇宮和各個藩王府邸,從不外傳,一般臣民見到的,只有那種長臉丑像。直到明中后期,有些官員進入皇宮或藩王府邸,才得以見到這種圓臉俊像。如嘉靖年間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歷官吏部尚書的張瀚,曾進入武英殿,才有機會瞻仰這種畫像,在《松窗夢語》里寫道:“余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湏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象大不類。”[531]又萬歷中舉于鄉、官至平越知府的張萱,也在《疑耀》書中寫道:“先大人令滇時,從黔國邸中模高皇帝御容,龍形虬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狀甚奇,與世俗所傳相同,似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湏髯皆為銀湏,可數,不甚修,無所謂龍形虬髯,十二黑子也。”[532]
那么,這兩種不同的畫像,哪種更接近朱元璋的尊容呢?顯然是根據鳳陽百姓傳說畫出的長臉丑像,而不是宮廷畫工所畫的圓臉俊像。因為鳳陽百姓的先輩,有的看著朱元璋從小長到大,有的還是朱元璋小時的玩伴,而更多的鳳陽人后來投奔朱元璋的起義隊伍,成為朱元璋起義軍早期的主力,跟隨他南征北戰,他們同朱元璋利益一致,生死與共,沒有必要造謠,故意丑化朱元璋的形象。因此,他們描繪的朱元璋臉容,應該是真實可信的。當然,有些長臉丑像畫得極其怪異丑陋,那是宮廷畫工為了迷惑百姓而有意為之,則另當別論。因為朱元璋的臉容盡管比一般人要丑,但也不至于過分怪異難看,否則朱元璋初起時至濠州招兵,濠人郭山甫也不會主動讓自己的女兒盛裝打扮一番,嫁給朱元璋做姬妾(后被封為寧妃,在馬皇后、李淑妃去世后,掌管六宮事務)[533]。從那種長臉丑像看,朱元璋的額頭高大突出,下巴又比上額長出好幾分,俗稱地包天,再配上高高的顴骨和隆起的大鼻子,活像個橫擺著的“山”字形。怪不得宮廷的畫工為朱元璋畫像,畫得越是逼真,他越是不高興哩。
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