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訓(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張景 張松輝譯注
- 825字
- 2022-05-07 11:11:22
三
不少人都認為《了凡四訓》是一本作于了凡先生六十九歲時的訓子文:“(袁了凡)著《戒子文》四篇行于世。”(彭紹升《袁了凡居士傳》)“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印光法師《了凡四訓·序》)而實際并非如此。《了凡四訓》中的四個部分并非同時寫就,也非來自同一本書。
第一部分《立命之學》撰寫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了凡先生時年六十九歲。他總結(jié)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以此來訓導兒子。該文原名《立身篇》或《省身錄》,收錄于了凡先生的《游藝塾文規(guī)》中。《改過之法》與《積善之方》則是了凡先生的早年作品,屬于《祈嗣真詮》中的兩篇文章,篇名分別為《改過第一》《積善第二》(又名《科第全憑陰德》)。《謙德之效》是了凡先生的晚年之作,原名《謙虛利中》。所謂“謙虛利中”,意思是謙虛謹慎有利于考中科舉,是專為修習舉業(yè)的士子所著。這篇文章也曾收錄于《游藝塾文規(guī)》。
根據(jù)日本學者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研究》(劉岳兵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考證,《了凡四訓》的四個部分原本各自成文,因為它們的主旨較為一致,都是在闡述善惡有報、命由我立的思想,所以明末時期流行于揚州一帶的《陰鷙錄》(和刻本)就把《立命之學》《謙虛利中》《改過》《積善》四篇收錄在一起。到了清朝初年,《丹桂籍》首次把這四篇合稱為《袁了凡先生四訓》。
《了凡四訓》在輾轉(zhuǎn)傳抄、刻印的過程中,各版本文字有所不同,我們這里呈獻給讀者的是以中華書局1922年《袁了凡先生四訓》影印本為底本。我們在寫作中,除了譯注之外,對一些有歧義的地方和一些能夠進一步發(fā)揮之處,還增加了“評注”部分,以便幫助讀者對該書的含義有更深入的理解。《了凡四訓》一書雖然較為通俗,但也涉及許多歷史事件、典章制度、人物地名,再加上我們的學識所限,不當之處,還望方家與讀者不吝指出。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尚榮、徐敏、趙銳的《了凡四訓》,還有李娟與李月娥編輯的《了凡四訓》、林志鵬與華國棟的《訓兒俗說譯注》等,這里特向他們表示謝意!
張景 張松輝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