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了凡四訓》是一本流行極廣、影響極大的勸善書,其核心思想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立命之學》)。本書共分四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核心思想進行論證。

第一部分:立命之學

可以說,了凡先生六十九歲時為兒子袁天啟撰寫的《立命之學》是全書的精華部分。所謂“立命”,就是自己把握、創造自己的命運。關于“立命”一詞,《孟子·盡心上》已經提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了凡先生在云谷禪師的啟發下,繼承了這一思想。他在本篇中現身說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普通民眾的命運是先天注定的,而那些一心修德、終身行善的人,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

在中國古代,對待命運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宿命論,也即人們常說的“命中注定”;二是報應論,也即人們常說的“善惡有報”。這兩種觀點截然相反,一直無法較好地圓融在一起。

商紂王就是典型的命定論者,在周文王的勢力不斷擴大時,紂王卻深信“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史記·宋微子世家》)紂王認為自己當天子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旨意,既然如此,人就無奈其何。于是他對周王朝的興起淡然處之,就像早期篤信宿命論的了凡先生那樣:“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立命之學》)放棄人事努力的宿命思想導致紂王國破家亡。因此,墨子就堅決反對宿命論,他指出,如果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么王公大人也就不會再去盡心聽政斷獄了,農夫也就不會再去努力耕田種地了,婦人也就不會再去盡力紡績織纴了。所以他得出結論:“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非仁者之言也。”(《墨子·非命下》)還有一些思想家則搖擺于二者之間,孔子即是如此。他提出“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的主張,其弟子子夏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這一幾乎人人皆知的名言;但孔子同時又在《周易·坤卦·文言》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由此可見,孔子同時具有宿命論與報應論這兩種相互對立的命運觀,但他并沒有對這兩種命運觀進行較為圓融的解釋。

了凡先生《立命之學》的精巧之處有二:

一是他把宿命論與報應論這兩種命運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凡先生認為,對于那些既不努力行善也不肆意作惡的普通人來說,他們的命運早已被上天注定;而那些努力行善與肆意作惡的人,其命運則會隨著各自不同的行為而發生不同的變化。換言之,宿命論與報應論適應于不同的人群。當然,了凡先生在不否定命定論的基礎上,更強調報應論。

二是了凡先生在融合這兩種命運觀的時候,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面,而是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在一起,他把自己篤信宿命論時的生活情形與悟得“命由我作”后的命運改善情況作一鮮明對比,用親歷的事實印證善惡有報的真實不虛。了凡先生邊說理,邊敘事,相互彰明,再加上這些話是對其子袁天啟講的,態度懇切,語言樸實,所以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第二部分:改過之法

既然善惡有報,那么改正錯誤、消除罪孽就成為一個人的當務之急,所以了凡先生就自然而然地提出如何改過的問題。在這一部分,了凡先生闡述了具體的改過方法:

首先,改過需要“三心”,即羞恥心、敬畏心、勇敢心,也就是要求改過者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帶著滿懷愧疚的羞恥之感與戰戰兢兢的敬畏之心,去勇敢地改正錯誤。

其次,了凡先生提供了改過的三條途徑,一是從事上改,二是從理上改,三是從心上改。“從事上改”是就事論事,強制自己不做壞事;“從理上改”是指想清楚道理后,再去順理成章地改正錯誤;“從心上改”是指從心底深處清除一切錯誤念頭。了凡先生認為,“從心上改”是最好的方法,一旦心中有了正念,就如同“太陽當空,魍魎潛消”一樣,所有的錯誤念頭與過失行為都將自然消失。

最后,了凡先生還指出改正錯誤后的一些可喜征兆以及作惡多端者的表現,并列舉了前代賢人的改過經驗,以供改過者參考。

第三部分:積善之方

改正過失、消除罪孽只是做人的底線,并不能使人得到福報。一個人要想把握、改善自己的命運,還必須不斷地積累自己的善行。于是了凡先生在闡述“改過之法”之后,接著就為人們提供了“積善之方”。

本篇首先用孔子、舜帝的故事引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周易·坤卦·文言》)這一道理,接著用十件事實進一步對這一道理予以印證;為了避免行善時出現偏差,了凡先生還不厭其煩地辨析了行善的真與假、端與曲、陰與陽、是與非、偏與正、半與滿、大與小、難與易等八個問題;為了指導人們行善,了凡先生又列舉了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等十類具體的行善內容。

本篇在開篇立論的基礎之上,層層展開,步步深入,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極強的說服力。

第四部分:謙德之效

謙虛不過是各種美德之一,而了凡先生專列一篇闡述謙虛之德,可見作者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

了凡先生開篇就引用《周易》與《尚書》的格言,說明謙虛的益處;接著一連講述了五個故事,用事實證明“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的道理;最后強調,求取功名、福祉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能夠立定志向,時時保持謙虛,處處與人方便,就一定能夠得到上天的福佑,就一定能夠獲取功名。

在簡要介紹全書主要內容之后,我們還有三個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

第一,關于了凡先生的身份定位問題。

綜觀這四個部分,可以說了凡先生在論述“命由我作”這一主張時,汲取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在這三家思想中,又以儒、釋兩家最為突出。了凡先生用來“立命”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基礎之上,再加上這一思想是受教于云谷禪師,他晚年在家修持時又自號“了凡居士”,因此不少人視了凡先生為佛教中人。這一看法不無道理,但并不全面。因為統觀全書,了凡先生主要還是一位儒生,他本質上是一位有著佛教信仰的儒家人物。

了凡先生出生于以儒家五經相傳的家庭,從小就接受儒家教育,其父袁仁說:“吾祖生吾父,岐嶷秀穎,吾父生吾,亦不愚,然皆不習舉業,而授以五經古義。生汝兄弟,始教汝習舉業,亦非徒以富貴望汝也。伊、周勛業,孔、孟文章,皆男子當事。”(《庭幃雜錄》上卷)。而了凡先生用來教育其子袁天啟的,也首先是儒學:“汝今十四歲,明年十五,正是志學之期。須是立志求為大人。大人之學,‘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此不但是孔門正脈,乃是從古學圣之規范。”(《訓兒俗說·立志第一》)從這里不難看出,袁家對子孫的期待是成賢成圣,而非成佛。

了凡先生在云谷禪師的啟發下,對佛教的因果報應深信不疑,先后下定決心要做三千件、一萬件善事,他做善事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出家的高僧,進而成佛,而是為了求取科舉功名,擔負起治國平天下的儒家責任:

袁公既仕,以其學施于用,為邑宰則惠澤在邑,擢郎署則謀猷在郎署,參軍事則功績在邊陲。……公志不大酬,而還以其學教于家,訓諸其子天啟。(沈大奎《訓兒俗說·序》)

講這段話的沈大奎是了凡先生的“通家之好”,他總結了凡先生修善積德的目的在于施惠于百姓、獻策于朝廷、建功于邊陲,他所說的“不大酬”的“志”,是指了凡先生的遠大政治抱負未能得到實現。了凡先生在《積善之方》中所列舉的十位積德行善的人物,在《謙德之效》中所列舉的五位謙光照人的文人,他們所得到的福報無不是本人或其子孫進士及第,進而成為造福國、民的一代名臣。簡言之,了凡先生從儒生身份出發,借用佛教的積德行善這一路徑,最終通過科舉考試,實現一位儒生治國平天下的夙愿。

第二,貫穿全書的主旨是修心問題。

了凡先生在論述修德行善的時候,緊扣一個“心”字。在談到把握自我命運時,了凡先生深信六祖惠能“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立命之學》)的教誨,認為要想為自己“立命”,首先要從“心”做起。在討論“改過之法”時,了凡先生特別強調羞恥心、敬畏心、勇敢心這“三心”;他在提供改過的三條途徑時,也把“從心上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改過之法》)在談到“積善之方”時,了凡先生反復強調的是“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積善之方》)因此當一女子把自己僅有的兩枚銅錢捐給寺廟時,寺廟住持親自為她舉辦了懺悔儀式;富貴后的該女子再次攜帶數千兩銀子到該寺廟施舍,而寺廟住持僅僅讓自己的徒弟為她舉行了一場回向儀式而已。其原因就是:“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積善之方》)至于本書第四部分所講的“謙德”,更是一個“心”的問題:“此心果謙,天必相之。”(《謙德之效》)只要心存謙德,上天就會處處護佑于他。

善惡皆由心生。所以說了凡先生處處把握著一個“心”字,是把握住了為人處世的關鍵。

第三,關于不執著于追求福報的問題。

本書有一個明顯的矛盾之處,那就是了凡先生一邊贊美不執著的行善原則,一邊又大講行善者的福報: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積善之方》)

了凡先生接受了佛教思想,認為行善者不要自我感覺到是在行善,更不要求受惠者的回報,這也是道家所提倡的“大仁”與儒家所提倡的“安仁”。了凡先生接著又提醒行善者:只有不執著于行善,才能夠“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不僅如此,本書所列舉的大量事例,無不是以福報去勸誘人們行善。對于這一矛盾言行,我們只能用周安士先生的一段話予以解釋:

立命之說,發于孟子,而能身體力行、歷歷有驗者,則了凡先生一人而已。……世俗見人力行善事,便從而譏之曰:“作善須無心,若一執著,便生望報之想。”此種議論,未嘗不高明,然而阻人勇往之志多矣。農夫終歲勤動,而曰爾無望收獲;士子十年辛苦,而曰汝勿想功名,彼能欣然從之乎?(憨山大師《云谷大師傳》附注)

周安士先生認為,不執著的主張固然高明,然而對于世人來說,要求他們種地不求收獲,讀書不求功名,實在是強人所難。換言之,對于世人,只能用福報去勸誘他們行善。關于這一點,了凡先生在《積善之方》中也給予了明確回答,他在講述子貢贖人不領取賞金、子路救人接受酬謝這兩個故事后,說:“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也就是說,在評價人們的善行時,不能只看當下的效果,也要考慮是否會為后世帶來不良的效應;不要只看某個人的道德水平,也要看整個天下民眾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見,以福報勸誘民眾行善,是不得已而為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电白县| 南宫市| 韶山市| 凌海市| 湘阴县| 扎兰屯市| 平南县| 新化县| 陵水| 汶川县| 浮山县| 调兵山市| 牡丹江市| 京山县| 广水市| 丰镇市| 尼玛县| 广水市| 丹东市| 确山县| 武定县| 淄博市| 德令哈市| 开化县| 邛崃市| 仪陇县| 临沂市| 彰武县| 巴东县| 广丰县| 彩票| 锡林浩特市| 遂川县| 抚州市| 龙川县| 千阳县| 德令哈市| 屏南县| 芒康县| 巴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