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袁了凡先生出生于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善),初名表,后改名黃,字坤儀,又字儀甫,初號學海。后來遇到云谷禪師,明白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于是就不愿再做一個受制于命運的凡夫俗子,故改號為“了凡”,也即從此了卻凡夫之身的意思。

了凡先生祖籍在江南吳江(今江蘇蘇州吳江區),晚年又歸隱于吳江,所以一般認為他是江南吳江人(見彭紹升《袁了凡居士傳》)。但由于他的祖父袁祥入贅到與吳江相鄰的嘉善殳氏,而且他也出生于此地,因此他又被視為嘉善人。

了凡先生十四歲時,父親去世。遵照身為醫生的父親遺愿,了凡先生放棄了舉業而開始學醫。十七歲時,他偶遇善于預測命運的孔先生,在孔先生的鼓勵下,重拾舉業,并于第二年進學(考中秀才)。這應該是了凡先生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由于他對孔先生的命運預測深信不疑,認定一切皆已命中注定,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便聽天由命,隨遇而安,不思進取了。正是因為進取心不足,了凡先生先后于二十歲、二十三歲、二十六歲、二十九歲、三十二歲時參加了五次鄉試,全遭失敗。

隆慶三年(1569),已經三十七歲的了凡先生從北京回到家鄉江南,拜訪了南京棲霞寺的云谷禪師。在云谷禪師的懇切教導下,了凡先生悟得了建立在因果報應思想基礎之上的立命之學,于是改號為“了凡”,從此努力行善,積極進取,以圖改善自己的命運。這一年應該是了凡先生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

隆慶四年(1570),三十八歲的了凡先生參加應天府(今江蘇南京)鄉試,在參加了六次鄉試后,終于中舉。此后,他又分別于三十九歲、四十二歲、四十五歲、四十八歲、五十一歲參加五次會試,也均未成功。就在第五次參加會試失敗的那一年(萬歷十一年,1583)九月十三日,了凡先生“復起求中進士愿,許行善事一萬條”(《立命之學》),他決心以善心善行感動天地鬼神,以求取科舉功名。

萬歷十四年(1586),已經五十四歲的了凡先生經歷了五次會試失敗,終于在此年考中了進士,并奉命協助趙用賢清核蘇松(今江蘇蘇州及上海松江區一帶)錢糧,事后上《蘇州府賦役議》,未被接受。萬歷十六年(1588)授順天府通州寶坻(今天津寶坻區)知縣,任職期間,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萬歷二十年(1592),六十歲的了凡先生調任兵部職方主事。此時倭寇入侵朝鮮,朝廷決定出兵援朝。薊遼經略宋應昌上疏朝廷,請了凡先生到軍營輔助、籌劃軍事,并負責督察救援朝鮮的軍隊,于是了凡先生就與劉黃裳一同渡過鴨綠江入朝。平壤戰役時,提督李如松以權詐手段戰勝倭寇,了凡先生反對李如松以詐取勝的行為,認為這種行為有損于明王朝的威望,并禁止其部下斬取民眾首級報功。兩人遂成嫌隙。不久,李如松兵敗碧蹄館,他為了推脫自己的責任,反而以十項罪名彈劾了凡先生。不久,朝中有拾遺官彈劾了凡先生在任寶坻知縣期間放任百姓逃稅,了凡先生為此受到處分,削去官職,回到家鄉吳江,從此閉戶著書。

萬歷三十四年(1606)七月,了凡先生辭世,終年七十四歲。天啟元年(1621),朝廷追敘了凡先生征討倭寇的功勞,追贈尚寶司少卿。

了凡先生少年時即聰穎敏悟,卓有異才,對天文、術數、水利、軍政、醫藥等無不研究,一生著述頗豐。據不完全統計,共計有著述二十余部,主要有《了凡四訓》《訓兒俗說》《袁氏易傳》《尚書大旨》《春秋義例全書》《祈嗣真詮》《寶坻勸農書》以及袁了凡兄弟共同編寫的《庭幃雜錄》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林市| 彰化县| 千阳县| 出国| 龙泉市| 获嘉县| 常宁市| 胶南市| 高陵县| 曲水县| 九台市| 宁夏| 长阳| 裕民县| 锡林浩特市| 邯郸县| 汾阳市| 甘南县| 宁蒗| 德庆县| 舞阳县| 郧西县| 安图县| 尼木县| 义乌市| 江孜县| 楚雄市| 永靖县| 土默特右旗| 临洮县| 乌鲁木齐县| 芜湖市| 东乡县| 宁南县| 离岛区| 孝义市| 阿城市| 且末县| 郁南县| 上杭县|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