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出來的三國:蜀漢兵革(新史紀叢書)
- 鋒云
- 2485字
- 2022-05-05 11:56:22
1.2 平原國相的自我覺醒——劉備對話太史慈
能被別人戴高帽,本身就是一種高看;假如能借帽攀高,那就更高了。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的一天,平原國突然迎來了一位風塵仆仆的不速之客。
這位客人名叫太史慈,他的耀人履歷我們回頭再介紹,這里只說兩句話:第一句,太史慈當時以行俠仗義、救人急難而小有名氣;第二句,此刻他剛從被黃巾軍首領管亥圍困的北海國(今山東中部濰坊市一帶)沖殺出來。
一見到平原相劉備,太史慈就有理、有力、有節地說了一番令人動容之語:“我太史慈原本是東萊的一個粗鄙之人,和孔融非親非故,只是因為志趣相投才有了分災共禍的情義。”一句話,我此行純粹因情義而來。
“現在管亥作亂,孔融被困,孤窮無援,危在旦夕。您素有仁義之名,能夠救人之急,所以孔融翹首等待您的援兵,并派我沖出重圍,把希望寄托在您的身上,只有您才能使他生存下來。”好一個“危在旦夕”,好一個“仁義之名”,好一個“救人之急”,這短短的一番話不僅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危在旦夕”,而且把孔融的險境、劉備的價值和自己的訴求說得一清二楚。
然而,劉備對于這一切似乎聽清楚了,又好像沒搞明白,竟沒頭沒腦地冒出了一句:“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難道大名士孔融,也知道世間有我劉備這號人?
主題:救援孔融
聊友:劉備+太史慈
時間:公元193年
成語:危在旦夕
語錄: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
影響:劉備義救孔融,并由此得到更多名士和豪杰的認可。
啟示:自信的、不自信的,都需要被激勵。
出處:《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
的確,當時北海國隸屬于青州,平原國隸屬于冀州,兩個郡國相距約四五百里,長距離求援頗有些難度,也確實讓人有些意外。但最讓人意外的,不是平原與北海地理上的距離,而是劉備與孔融地位上的懸殊。
作為孔子第二十世孫,孔融不僅出身于史可考,并且孔融自身才華橫溢、領袖群倫。撇開幼時“讓梨”這一家喻戶曉的典故不說,青年時抨擊宦官當道、外戚專權的義舉更是令人欽佩,加上他喜歡結交賓客,此時的孔融已是名滿天下的人物。
相反,此時的劉備雖說同為郡守級的高級官員,但孔融是朝廷委任、從中央下派到地方的,而劉備則是上司公孫瓚任命的,手握的只是一張沒有在朝廷備案的“地方糧票”。
說起來,就是這張局部流通的“地方糧票”,劉備也奮斗了十個年頭。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投身時代洪流的劉備,先是投奔了破虜校尉鄒靖,因為平亂有功,被授予中山郡安喜縣(今河北定州市區東)縣尉一職。雖然縣尉只是一個協助縣令維護地方治安的小官,但這是劉備得到的第一個正式官職,甭管怎么說,算是當了官,變成一個有身份的人了。
不走運的是,劉備的身份感很快就受到了挑戰甚至蔑視。聽說郡里的督郵來縣里視察工作,劉備就興沖沖地前去匯報工作,沒想到卻吃了閉門羹。看來,督郵完全不把他這個小小的安喜尉放在眼中。這下子,向來“喜怒不形于色”的劉備繃不住了,直接闖進去把督郵捆了,不由分說先痛杖二百,解了氣再說。
解完氣,劉備也不得不與朝廷“解除勞動關系”了。于是,他將縣尉的印綬套在督郵的脖子上,把督郵綁在拴馬樁上,然后棄官而逃。
可是,劉備并不想就此與朝廷說再見。隨后,他加入了都尉毌丘毅南下丹楊募兵的隊伍。因為戰功,他在青州當上了下密縣(今山東昌邑市東南)縣丞。結果,他不知因何再次棄官而去。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當上了高唐縣縣尉,接著還被提拔為縣令。不過,當上高唐縣令沒多久,勢單力孤的劉備就被蜂擁而來的黃巾軍給打跑了。
看來,汲汲于功名的劉備的確夠執著,但又的確沒太大起色。經過持續不斷的個人努力,在縣尉、縣丞、縣令這些基層崗位上盤桓了幾個來回之后,劉備似乎又回到了起點:除了身邊的幾個“鐵桿粉絲”,他仍只是個四處漂泊的布衣。
無奈之下,劉備回到老家幽州,投奔了自己少年時的同窗公孫瓚。此時,公孫瓚已經以中郎將的身份在打擊烏桓襲擾、平定張純叛亂中打出些名號了,封侯拜將指日可待。
在老同學那里,劉備迎來了命運的轉折。他先是以別部司馬的身份,獨自率領一支隊伍跟隨公孫瓚作戰,后來又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南下,對抗袁紹的進攻。背靠大樹好乘涼,在這股冉冉上升的勢力中,劉備也迎來了自己的收獲期。幾場仗打下來,劉備先是代理平原縣縣令,后來又兼任平原國的國相,成為郡守一級的高級別官員。
就這樣,劉備奮斗了近十年時間,似乎有了與一路走低的名士孔融平起平坐的機會。可是,劉備的內心依然有些忐忑:自己真的能不被小瞧嗎?沒錯,劉備固然在平原相任上做了些保境安民、“外御寇難,內豐財施”的事情,對待地位低下的人,也“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但相比于孔融一到北海國就“收合士民,起兵講武,馳檄飛翰,引謀州郡”的大動作,以及隨后“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的高格調,劉備的做法就似乎有些相形見絀、不值一提了。
如今,虎落平陽的孔融不僅對自己另眼相看,甚至還有求于自己,怎能不令劉備誠惶誠恐呢?于是,仿佛天上掉下餡餅一般,幸運感爆棚的劉備立即帶著三千精兵在太史慈的指引下殺向了北海。結果,劉備很幸運,沒等他到那兒,黃巾軍就四散而逃了。
劉備雖然撲了個空,但卻意外地發現了一條成功的路徑:以信義謀利益,用賠本賺吆喝。人馬誠可貴,人氣價更高。于是,我們看到了以下情景:陶謙有難,劉備奔去;徐州無主,劉備接盤;呂布來投,劉備接納。就這樣,在有槍便是草頭王的亂世,劉備自覺不自覺地豎起了一面信義的大旗。
回頭再看太史慈與劉備的那場對話,為了搬得救兵,太史慈免不了要用“仁義之名”“救人之急”來吹捧一下劉備。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寥寥數語,直接作用是搬來了救兵,間接作用則是促使一個地方小軍閥的自我覺醒。從此,劉備獨樹一幟地站到了漢末三國的歷史舞臺上。看來,英雄也是需要激發的。
原文節選:
遂到平原,說備曰:“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
賊聞兵至,解圍散走。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