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出來的三國:蜀漢兵革(新史紀叢書)
- 鋒云
- 2595字
- 2022-05-05 11:56:22
1.1 涿郡少年的自我預言——劉備對話叔父
在人生的牌局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抓到了什么牌,而是別人認為你手中有什么牌。
通過與袁術的比較(詳見《聊出來的三國:曹魏豪雨》),我們對劉備的出身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落寞皇族、自幼喪父、販履為業,少年劉備的境遇差不多可以用悲慘來形容。然而,悲慘與幸福與其說是一種客觀存在,倒不如說是一種主觀體驗。實際上少年時的劉備雖然生活窘迫,但卻幸福感滿滿,而這種幸福的來源無比簡單。
據說,劉備家東南角的籬笆墻邊有一棵五丈多高的大桑樹,這棵樹枝繁葉茂,遠遠望去就像一個車蓋,引得南來北往過路之人無不嘖嘖稱奇,甚至有一位名叫李定的風水先生,斷言樹下必出貴人。
對于一直在大樹下嬉戲玩耍的小劉備來說,能不能出貴人當然不是他關心的問題,但這棵可供乘涼避暑、擋風遮雨的大樹的確給他和他的玩伴們帶來了更多的愜意和歡樂,以至于有一天,小劉備在玩耍時,突然冒出一句:“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就是說,將來有一天,我一定能坐在車蓋如這棵桑樹一般大的羽葆蓋車里。
小劉備的這句話,沒有引起一同玩耍的小伙伴們的注意,卻把一旁的叔叔劉子敬嚇得不輕,要知道羽葆蓋車可是皇帝專用的車駕,這小娃娃心也忒大了,大樹下享點福也就罷了,還想一輩子走到哪里都享福,而且還是享皇帝才該享的福,想象力未免也太豐富了吧。于是,劉子敬當場批評道:“汝勿妄語,滅吾門也!”意思是:別胡說,小心滿門抄斬!
主題:大樹底下的想象
聊友:劉備+劉子敬
時間:公元170年前后
語錄: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影響:劉備自幼就對人生充滿期待。
啟示: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對于這樣一個“胡言妄語”的孩子,有人很擔憂,有人卻贊賞有加。十五歲那年,劉備的母親憑著平日販履織席攢下的一些微薄積蓄勉強把他送到了本郡大儒——前高官盧植那里,他便與同宗少年劉德然以及遼西的公孫瓚成了同窗。求學期間劉備與劉德然的關系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卻對少年劉備關心備至、厚愛有加,常常給劉備資助不說,提供的生活保障甚至與自己的兒子一模一樣。劉元起的妻子眼里看久了,免不了要掛在嘴上:“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我們與他各是各家,為什么總是對他這樣好?
對于妻子的疑問,劉元起悉心開導:“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意思是說,我們宗族中出了這樣一個孩子,絕對不是一般人。看來,劉元起對于少年劉備的贊助更多緣于對他的贊賞,他是十分看好劉備的。
妻子是否認同丈夫的判斷并因此改變了對劉備的看法,我們不得而知也無須知曉。我們知道的是,同門的公孫瓚與劉備很玩得來,“深與先主相友”,因為公孫瓚年長,劉備總是以大哥相稱,而日后公孫瓚真的成了劉備的帶頭大哥。
主題:為何資助劉備
聊友:劉元起+劉妻
時間:公元175年前后
語錄: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影響:少年劉備得到了不錯的照顧。
啟示:自信者人恒信之。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贊助+贊賞,相友+相知,少年劉備收獲不小。可是,對于能有這些收獲的原因,我們卻知之甚少。憑著《三國志》中少量的文字記載,我們可以對少年劉備好運氣的來源做如下推測。
其一,相貌奇特。據載,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按照東漢的標準計算,劉備身高接近一米八,就算放到現在也是個高個子。撇開身長不說,劉備的臂長更是驚人,雙手下垂竟然能夠到膝蓋,也是夠奇特的。不過,奇特的還不止于此,如果說身長和臂長只有站立時才可以看得清楚,那么劉備的大耳朵,則是讓人一瞧便知的顯著特征。據說,劉備用眼睛便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你說這耳朵得有多大。放到今天來看,劉備活像一只長臂猿或者大猩猩,屬于進化不完全的返祖現象。可是,在古代,這就是“貴相”,不信你去看看寺院里的那些佛像。
其二,性格獨特。據記載,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就是說,劉備平時不怎么愛說話,但善于壓低身段待人,喜怒哀樂也都不表現在臉上。如此看來,劉備是一個少年老成、心機深沉的人。也許,除了相貌以外,劉元起贊賞的就是他這一點。不過,對于喜歡騎白馬并且大嗓門的公孫瓚來說,愿意與劉備結交的原因,可能就是劉備的另一面了。據載,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日后以文筆吏出道的公孫瓚不可能讀書少,但是狗馬、音樂、華服卻必定是兩個小青年共同的愛好,而且變成了他們終生的嗜好,因此,兩人才成了好哥們兒。
其三,特好交友。除了相貌奇特、性格獨特,劉備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好交結豪俠”,并且“年少者爭附之”。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長得令人印象深刻,玩得讓人心情愉悅,喜怒更是不形于色,誰又能不心悅而誠服呢?于是,劉備的身邊逐漸聚集起了一群青年豪俠,其中,與劉備關系最鐵的要數關羽、張飛了。
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原本是河東郡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不知道為什么亡命到了涿郡,正好趕上劉備招兵買馬,于是入了伙。同時入伙的還有土生土長的涿郡人張飛(字益德,一作翼德),至于他的家世、出身以及為什么入伙,就更不清楚了。
我們能夠清楚知道的,就是劉備待他們很好,好到“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地步,他們對劉備更是絕對尊重與服從,“稠人廣坐,侍立終日”。日后,劉備轉戰南北,他們便“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有了這幫兄弟,也就有了建功立業的資本,如果再趕上一個風起云涌的好時候,那就更好了。
時代沒有辜負他們。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二十四歲的劉備碰上了一個大事件:五百里外的巨鹿,爆發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一時間,人心思變,天下沸騰。
對于當時的豪俠們來說,擺在面前有兩個選擇:要么入伙黃巾,要么捍衛朝廷。而對于具有漢室宗親血統的劉備來說,選項只有一個:投身朝廷。
幸運的是,喜交朋友、善交朋友的劉備此時得到了大商人張世平和蘇雙的一筆資助,于是索性拉起一支隊伍,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朝廷剿滅黃巾的洪流之中。
在人生的牌局中,一開始摸到什么牌未必那么重要,但讓別人認為你手里有什么牌或者讓別人相信你將來會摸到什么牌卻十分重要。自信者,人恒信之。
原文節選:
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余,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
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
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
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
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