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開一家小而美的店
- 陳國壙
- 3092字
- 2022-05-10 20:28:54
1.4 開店要不要合伙
合伙的原因很多,比如自己沒經驗,多一個人多一份主意;自己不懂產品,合伙人懂;自己懂產品,但是沒錢,合伙人出錢;有幾個合得來的朋友,都想通過創業改變生活,于是一拍即合……
但是,因為合伙把事業整垮,甚至朋友都做不了的案例也有很多,生意不好,合伙容易鬧矛盾;生意好,賺錢了,合伙也容易出問題,都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多。
要不要合伙開店,不如先看下面現實中的案例。
1.4.1 “店鋪賺錢了,我們卻散了”
下面是開店筆記社群里一位老板的分享:
今天和一個同學喝茶時,聊到了另外三個同學合伙做生意,結果因為‘分贓’不合理的事鬧掰了。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有點沒反應過來,因為那三個同學關系挺好的,現在鬧翻了,有點令人唏噓。
事情是這樣,2018年,A、B、C三人一起合伙創業做水果生意。資金是A出的,50萬元,用來購買設備,租場地和冷庫,剩余部分充當流動資金,其他兩人出力。
A占80%股份,負責業務方面,B和C各占10%,負責內部運營。三人分工合作,也算順利。干了一年后,C覺得工資太低,一個月也就2200元,根本不夠平時花銷,雖然有股份,但那點股份,一年就是賺了30萬元,分到手里的也才3萬元,所以C果斷退出了。
B則是繼續跟著A干。由于B要做兩個人的活,A又劃了5%的股份給B。他們的生意第一年賺了15萬元,第二年有所好轉,一年賺了35萬元,差不多回本了。這期間,B結婚了。由于工資低,花銷很緊張,到了年底,A、B兩人談到了分紅的事,B說非常需要一筆錢來補貼家用。
問題就出在這時。他們開始創業的時候,是沒有簽合同的,只是口頭上達成一致,主要是因為資金全是A出的,其他兩個人也沒什么想法,彼此都信任對方。第二年回本了,分紅的時候,A表示回本了,那就先把本金拿回來。然后他真把本金50萬元拿走了。
但他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本金拿回去后,剩不了幾個錢,B那15%的股份,分不到多少錢。創業的時候工資低很正常,但現在情況不同了。B當時就不干了。兩人年輕氣盛,當場就鬧掰了。
唉,都是錢惹得糟心事。
老板說這是錢惹的禍,事實上不是,這件事跟錢沒關系,是合伙規則的問題。
有人提到B和C股份太少,工資太少,導致心理不平衡,我覺得這不是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因為無論是股份比例還是工資,都是雙方同意的,再低也得接受。如果不同意,可以提出來,提出來以后有很多種辦法來解決收入不公平的問題。比如提高B和C的工資,比如投票權和分紅權分離,B和C各自投票權雖然只有10%,但是分紅權可以提高到20%,甚至更高?;蛘叻蛛A段動態調整股權的方案也是可行的,達到了一定階段就按照約定重新調整股權分配。
最大的問題是A不遵守合伙的基本規則,因為拿走本金的這個行為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所謂合伙經營,就是每個人都以不同的資源入股,這個案例里,A出的是錢,B和C是以自己的時間和管理入股,A、B、C都是這個店的股東,都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這個性質就決定了A投入的本金是不能收回的。這個資金是屬于法人的,任何股東都不能單獨拿走。除非這個店解散了,要清算了,每個人才能拿走剩余殘值里屬于自己的那一份。
A執意這么做,顯然沒有把B和C當作合伙股東,而是當作分了點股的員工。這里吃啞巴虧的是B和C,他們在開店前就應該和A確認是什么樣的合伙形式;如果是合伙,那就要確定各自的股份占比和分紅形式,并且白紙黑字簽訂一份合伙協議。尤其是這種一方出錢其他人不出錢的合伙方式,出錢的一方往往覺得這個店100%就是自己的,跟其他人無關,只有合伙協議才能時刻提醒他,這種想法是錯的。
1.4.2 合伙開店,首先要會算股份
我經常被問到的關于合伙開店的問題就是:
自己想開店,但是沒錢;有個朋友有錢,但是沒空開店。于是想著對方投錢,自己投入人工合伙開店,不知道這種情況下股權如何分配,自己是否應該拿工資,利潤應該分多少才公平合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自己是上班族,一直有開店的想法,但還沒膽量辭職開店,希望找朋友合伙,自己出錢,對方出錢出力。這種情況下,如何確定自己在店里的話語權。
除此之外,技術、資源、個人能力或貢獻等因素如果在合伙算股權的時候未考慮在內,后期就可能產生各種糾紛,分道揚鑣是常有的事。
怎么算各自的股份呢?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來算:
第一,梳理出那些很重要,并且能決定股權分配的因素。幾個合伙人坐下來討論一下:投入的錢是多少,誰參與管理和運營,產品和技術從哪里來,各自的工作如何分配,有哪些資源和人脈。各行各業可能會有些區別,比如資源和人脈,開個餐館不需要人脈,可以不列入;但是如果要賣消防設備,有一定的資源就很重要了,需要考慮在內。
第二,給各個因素分配權重。比如,資金權重占40%,運營和管理占30%,產品和技術占30%。
不同的行業、不同門店各因素的重要性也不一樣,合伙人之間的討論就是要依據重要程度把每個因素的權重確定下來,并且這個權重大家彼此都能接受。
第三,確定每個合伙人在每個因素中的占比。
比如,資金方面,一個店需要10萬元投入,A出資6萬元,占60%,B出資3萬元,占30%,C出資1萬元,占10%。
運營方面,A只出錢,不出力,B全職在店里負責全面運營和管理,占60%,C也參與店鋪運營,占40%。這些占比具體是多少,也是根據個人能力和貢獻討論出來的,需要獲取大家的一致同意。
技術方面,A和B都沒技術,占比0%,C是產品和技術的主要提供者,占比100%。
第四步,把每個人的股份算出來(以“第二步”中給出的權重比例為準)。
A的股份=40%×60%+30%×0%+30%×0%=24%
B的股份=40%×30%+30%×60%+30%×0%=30%
C的股份=40%×10%+30%×40%+30%×100%=46%
雖然C出錢是最少的,但是因為參與管理和運營,以及是產品和技術的主要提供者,并且產品對這個店來說很重要,因此他的股份就最多。
A雖然是主要出資人,但是因為不參與管理,店里的具體事情一概不管,因此他的股份是最少的。
這樣算股權,比拍腦袋給股份會好很多,因為:
第一,考慮到了各個主要因素和每個人的貢獻,不會有人覺得憋屈。A雖然出錢了,但不會覺得自己就是老大,因為沒有C,店是開不成的。C也不會因為自己懂產品就牛氣哄哄,而是會考慮到店是靠A的資金才開起來的。
第二,在操作過程中,每一個因素的權重、每個人的股份占比都是多方同意的,而不是某個人拍腦袋,不是講江湖義氣,不是酒后許諾,以后即使吵架也有依據。
1.4.3 不建議小生意起步階段合伙
合伙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我不建議開店做小生意合伙,起碼起步階段不建議合伙。為什么呢?
第一,個人決策快,兩個人以上決策慢。一個人開店沒有各種制約,特別是在你個人能力很強的情況下,決策效率非常高。我個人認為一個店老板的決策速度,對市場和需求的反應速度,可以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店的生存和發展質量。社群里一位開咖啡店的老板,買一臺咖啡機的決策權本屬于自己,但是合伙人居然不同意,而且決心抗爭到底。整個晚上談判毫無結果,導致這位老板的國慶促銷計劃全部泡湯。出現這種情況,店不倒閉才怪。
第二,即使合同里寫清楚決策權歸誰,用處也不大,口頭約定更不靠譜。中國人講人情,說話做事總要考慮別人的感受,特別是做一些別人不能理解的決定的時候。合作伙伴有一個不高興的表情,你也許就要遲疑半天。但是在開店過程中,很多東西別人看不懂,你也難以解釋清楚,只有你心里有數。
第三,生意起步階段,或第一次開店的失敗率很高。遇到困難時,一個人沒有退路,只能全力以赴,有了合伙人,很容易形成“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大家相互推卸責任,甚至由戰友變成敵人。
開店起步階段最好的形式是夫妻店,因為夫妻是利益共同體,力往一處使,內耗少一些,不用花很多時間來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至于現在很多創業導師說的,創業一定要有合伙人,他們說的是有資本參與的那種創業,有著不同的玩法,行事邏輯跟我說的小本創業做生意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