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密碼3:瘟疫傳
- 尹燁
- 1495字
- 2022-04-29 15:04:07
鼠與疫
“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晝死人,莫問數,日色慘淡愁云護。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兩人橫截路。”清代云南詩人師南道在《鼠死行》一詩中描寫了鼠疫暴發時死人無數的凄慘場景,讓人讀之心有戚戚焉。從詩作中可以看到,至少從那時起,先民們已經了解了這種瘟疫與鼠有關,而且已有了應對之法,多位中醫編著鼠疫防治著作,其中以廣東中醫羅汝蘭的《鼠疫匯編》影響最大,加減解毒活血湯這一藥方備受推崇。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很長一段時間處于農耕文明時期。大多數人定居于某地,開荒種地,形成緊密的小社會。田里的莊稼和倉庫里的糧食吸引了不少動物,以鼠為主。為了減少損失,人們開始養狗和貓來抓老鼠,也馴養了不少動物作為家畜。正因為人與動物的頻繁互動,一些疾病開始在二者之間流轉。
自秦漢時期起就有了不少關于瘟疫的記錄。由于氣候變化、自然災害、人口遷徙、連年征戰及貿易通商等因素,民間不時暴發傳染病,死亡者眾多。甲骨文的“疫”字由來,便是戰爭期間軍隊中容易暴發瘟疫。
漢朝與匈奴持續130余年的戰爭,不僅讓異族的鐵蹄踏上中原大地,還令來自游牧民族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肆意傳播。匈奴敗北后的西遷,又將本地病原體帶往歐洲。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條起始自西漢的貿易通路將亞洲與地中海各國聯系在一起。明朝鄭和下西洋,擴展了自先秦時期就有的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王朝與他國的聯系。絲綢之路的興起,也讓貿易通道成為疾病傳播的橋梁。混在商隊中的動物可能順著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各地,也將未知的病原體傳播到世界各地,或從世界各地帶回中國。
明朝萬歷時期,由于異常干旱和寒冷的天氣,饑荒肆虐了整個中國北方,民不聊生,兵荒四起。而這次氣候反常推測與公元1257年左右發生的薩拉馬斯火山爆發所導致的小冰期有關。無論原因為何,結果是確定的,包括鼠疫在內的瘟疫合并著饑荒造成大明王朝最終被女真人所建立的清朝取代,中國本土的瘟疫學說也從此開始。
1642年,即大明崇禎十五年,也是明朝最后的時期,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彼時醫生們都用傷寒“經方”治療,但毫無效果。來自江蘇吳縣的吳有性(字又可)親歷了多次疫情,大膽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肯定了瘟疫的感染源自某種物質,開創我國傳染病研究的先河,影片《大明劫》正是描述了這一段歷史。吳有性后著有《瘟疫論》,被后世稱為“瘟疫學派”的創始人。

吳有性的《瘟疫論》(民國二十六年二月初版)封面
現在我們知道,這種物質就是微生物。而且惡性傳染病多是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經過變異后具有人傳染人的能力。但在一般情況下,動物身上的病原體并不會貿然傳染給人,那些已經與動物宿主和平共處的病原體,在寄生環境發生變化時,為了自己的生存,會換一個宿主,只不過剛好選中了人而已。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都可能導致傳染病病原體從動物到人體的傳播,所謂“天災人禍大疫饑荒”往往同時發生。
19世紀末的中國,又是這樣一個境況,正處于內憂外患中。1894年,清政府又遭遇當頭一擊——嶺南暴發瘟疫。這次疫情是19世紀中期云南鼠疫的延續。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云南自古就是一個多瘟疫的地方。對于云南鼠疫的擴散,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由于云南種植鴉片原料罌粟,鼠疫隨貿易路線傳播至廣東地區,另一說是鎮壓云南起義的軍人將鼠疫帶往全國。
嶺南瘟疫迅速傳播至廣州、香港等地。廣州因疫情死亡人數有十萬余人,香港及時施行防疫措施,死亡人數約為2500人,1/3香港居民外逃,貿易一度停滯。
作為一個開放的港口城市,當時香港居住著不少歐洲人,這波疫情自然引起了多方關注。正是在這次疫情中,鼠疫這一古老瘟疫的病原體終于被科學家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