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礦山治理之道
- 陳玉民 孫新波 張漢闊
- 4975字
- 2022-04-27 17:55:34
1.1 世界黃金礦產資源版圖
礦產資源是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無可替代的物質基礎,黃金更是被視為財富的象征,所謂“自古黃金貴,猶沽駿與才”。出于數量稀有、生產成本高、開采難度大、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抗腐蝕性等原因,黃金不僅具有商品屬性,而且具備貨幣屬性。黃金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物質向往,更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天然的貨幣屬性也讓各個國家將之視為應對經濟風險的重要戰略儲備,黃金的儲量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
1.1.1 采金活動的起源與發展
人類的采金活動已有7000多年歷史,根據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世界各國黃金生產的興衰更替,可分為古埃及時期、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和黃金發展的新時期四大時期。古埃及是迄今為止歷史記載的第一個能夠規模化產金的國家,古埃及人創建了規模龐大的黃金采集基地,并集中在尼羅河與紅海之間的東部沙漠和現今蘇丹北部的努比亞沙漠地區大量采集沙金。西亞的呂底亞王國最早使用金幣,而我國最早的黃金貝幣則始于先秦時期。進入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由于戰亂連連,礦山變得貧瘠且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壞,之后古羅馬的黃金礦產資源版圖開始向現葡萄牙和西班牙北部地區擴展。中世紀時期,由于宗教限制、戰火延續,世界產金規模和產金量大幅降低。自1096年起,以收復圣地耶路撒冷為名的十字軍東征促進大量黃金流入歐洲,這場持續近兩個世紀的軍事行動也順勢開啟了東西方貿易的大門。這一階段由于我國鮮有大型的富沙金礦床出現,加之古代貨幣流通主要以銅、銀為主,導致我國整體黃金產量高低不定,直至明清時期才在戰亂倒逼的強制開采之下躍居全球黃金生產國的前列。16世紀初期,由于探礦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地探明的富沙金礦床有所增多,世界黃金產量達到空前水平。1848年1月24日,加利福尼亞州薩特先生鋸木廠的工人詹姆斯·馬歇爾在科洛馬附近的河岸發現了黃金,自此掀起轟動世界的加利福尼亞州淘金熱,來自全球各地的狂熱淘金者遠渡重洋只為求得黃金的眷顧。這股淘金熱潮不僅促進了世界范圍內黃金開采技術、信息通信技術與運輸行業的發展,也讓英、美兩國的勢力范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張。世界黃金礦產資源的發展進程與人類社會的歷史沿革一脈相連,在人類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黃金保持著永恒的璀璨耀眼,持續千年的黃金發展史中每一次因黃金引發的人類活動都對區域人口、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加速推進了當今世界黃金礦產資源格局的形成。
1.1.2 世界黃金礦產資源分布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的黃金儲量大約為60萬億噸[1],其中少量黃金分布在地殼中,98%的黃金分布于地核中[2],采礦能力與成本的限制導致目前絕大部分黃金尚未被探明。
目前人類已開采的黃金達到19.1萬噸,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全球地下礦藏的黃金儲量預計在5萬噸左右。從目前探明的全球黃金儲量來看,截至2019年年末,我國查明的黃金資源儲量為14 131.06噸,較上年同期增長3.61%,居于全球前列。但是,據相關統計數據(見圖1-1),2019年我國黃金資源可控制基礎儲量只有2000噸,位居全世界第八,澳大利亞、俄羅斯、南非、美國、印度尼西亞居該領域前五位,所對應的占全球黃金資源可控制基礎儲量的比例分別約為21%(1萬噸)、11%(0.53萬噸)、7%(0.32萬噸)、6%(0.3萬噸)及5%(0.26萬噸),累計約占全球儲量總量的50%。探明黃金儲量與黃金資源可控制基礎儲量間的差異反映出在采礦技術和采礦成本優化的前提下,中國的礦業發展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黃金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用以平衡國際收支,維持或影響匯率水平,作為金融資產持有的黃金。它在穩定國民經濟、抑制通貨膨脹、提高國際資信等方面有著特殊作用。黃金儲備的管理意義在于實現黃金儲備最大可能的流動性和收益性。從全球黃金儲備量來看,據世界黃金協會最新測算,截至2021年11月,世界黃金儲備量達35 553.8噸,美國憑借8133.5噸的黃金儲備量占據全球首位,甚至高于第二、第三順位的黃金儲備量之和。近些年來,俄羅斯、土耳其等部分國家增加黃金儲備,并展現出持續增儲的意愿,這進一步表明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黃金作為一種國家戰略性資產的關鍵意義。

圖1-1 2019年世界各國黃金資源可控制基礎儲量
資料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前瞻產業研究院。
從全球各國黃金生產力來看,2020年全球黃金礦產量達3478.1噸,主要集中于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加納、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亞、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2016~2020年,黃金生產量全球前4名幾乎沒有變動(見表1-1)。在2019年黃金生產量全球排名前10的國家中,中國的黃金產量領先第二位俄羅斯約54噸。2020年,中國黃金生產量為368.34噸,盡管與2019年同期相比減產14.86噸,同比下降3.88%,但依然處于世界第一產金大國的位置。就黃金供給情況而言,全球有80多個產金國家,中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是2020年全球三大產金大國,位列世界產金國第一梯隊,而美國、加拿大則分別以190.20噸和170.64噸位于第二梯隊,并與第一梯隊保持著較為明顯的差異。
表1-1 2016~2020年黃金生產量全球前10位的國家

資料來源:世界黃金協會。
黃金需求的分布反映了全球黃金的主要用途:央行儲備、投資、珠寶首飾、工業四大領域。其中,全球黃金需求以珠寶首飾為主,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消費者黃金飾品購買需求有所下降。2020年全球黃金需求量為3731.7噸,較2019年下降14%,其中黃金飾品需求下降最多,較2019年下降34%。相反,黃金投資需求卻顯著提升,2020年黃金投資需求量為1773.5噸,同比增長39%。隨著全球經濟不穩定性增強,投資者更加傾向于將黃金作為規避風險的工具來進行資產分配。
黃金由于其出色的戰略地位,成為影響大國政治、經濟甚至軍事博弈的重要籌碼。美國掌握著當前全世界最多的黃金儲備,但中國擁有當前全世界最高的黃金儲量,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黃金資源可控制基礎儲量排在全球高位。因此,對黃金資源的控制而言,沒有一個國家擁有絕對的優勢。近兩年來,由于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黃金需求量有所下跌,但是隨著疫情狀況的好轉以及各方市場適應性的不斷增強,全球黃金需求將迎來一輪反彈,世界黃金資源的版圖也會因全球黃金市場的變化而發生重組。
1.1.3 中國黃金礦產資源分布
回顧我國黃金4000多年的發展史,從夏末商初先人初識黃金之物,到清朝末年產金量創歷史新高,躍居全球產金國家第5位,再到21世紀我國黃金行業產業鏈的跨越式發展,形成日益完備的行業體系,我國也隨之逐漸成長為黃金礦業大國。2007年,我國產金量達到207.49噸,成功打破了南非102年久居全球最大產金國的輝煌紀錄,成為全球最大黃金生產國。2013年,我國黃金消費量達1176.40噸,居全球之冠。盡管我國黃金產量與消費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國黃金礦山分布的特征,加之礦產地質勘探本就存在周期性長、勘探結果滯后的問題,因此,我國黃金產業的發展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的激活,就整體而言,雖然我國查明的黃金儲量不斷創下新高,但是近些年我國境內也鮮有大型世界級新礦床出現。
我國黃金礦產資源的供給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以我國大型礦業企業為載體,利用“走出去”的國際化戰略,在南美、非洲、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采取獨資或聯合投資的方式組建大型礦企,其產量分擔全國黃金資源供給量的20%;二是以國內山東、河南、江西、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礦業企業為依托,其產量占據全國黃金資源供給量的80%。
我國小型規模以上的金礦床約1770個,主要分布于東部與中部地區,且東部地區分布較密集,儲量較集中。我國金礦床的分布如表1-2所示。從金礦的種類來看,以巖金為主,伴生金占比較大,難選冶金礦占比相對較高。截至2020年年底,雖然我國已探明的黃金儲量達1.47萬噸,但世界級的大型黃金礦床較少,相比于美國、加拿大、南非,存在一定劣勢。與此同時,在我國現存的金礦里,中型、小型礦床居多,大型、超大型礦床相對稀少。2020年,我國膠東金礦深部找礦累計新增資源量超4600噸,實現具有影響力的世界級探礦突破,成為世界第三大黃金礦區。根據《中國黃金年鑒2019》,2018年,山東省黃金查明資源儲量3930.17噸,占全國的28.82%。山東省作為我國最大的黃金生產基地,其資源儲量和產量都位居全國第一,隸屬于山東省的萊州市三山島金礦是目前世界少有的特大型金礦,下屬礦區的西嶺金礦更有著世界為數不多的巨型單體金礦床。位于查明儲量第二和第三的省份分別是甘肅(占比7.13%)和內蒙古(占比6.37%)。2018年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黃金查明資源儲量報告表明,黃金查明資源儲量200噸以上的共有18個省級行政區,黃金查明資源儲量合計為12 845.55噸,占全國黃金查明資源儲量的94.19%(見表1-3)。
表1-2 我國金礦床分布情況

表1-3 2018年我國黃金查明資源儲量前10的省份

資料來源:《中國黃金年鑒2019》。
2019年,中國黃金、山東黃金、紫金礦業三家企業成功躋身全球黃金產量前20強,其中山東黃金以47.94噸的黃金產量位列全球產金企業第10位。2020年,中國黃金、山東黃金、紫金礦業等大型黃金企業實現礦產金產量共147.26噸,占全國的比重達48.81%,與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增長0.04%)。隨著國民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軌,礦業發展也緊隨國家戰略部署邁入新發展階段。隨著國際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的不斷提速,中國黃金企業的“世界一流”之路正式開啟。
黃金礦山是礦業發展的命脈,對黃金礦產資源的控制則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體現。就當前世界黃金的發展格局而言,無論生產量還是消費量,中國已然成為黃金大國。但是,中國黃金礦業所面臨的資源挑戰也顯而易見。數十年來,盡管各國紛紛提高黃金地質勘探預算,不斷加大對未知黃金礦產資源的探測力度,但是自2009年以來,全球便極少再出現世界級特大型黃金礦山。世界黃金儲量增速的放緩也預示著在人類黃金開采能力范圍內的黃金礦產資源已經所剩不多,2019年全球黃金產量已經出現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事實上,目前全球大多數的黃金來自已經運營數十年的老礦場,這意味著在不久的未來黃金礦產資源的開采可能會深陷資源枯竭的困境。然而中小型黃金礦場也因地理分布離散而導致采礦成本居高不下,盡管通過AI技術與傳統采礦技術的融合有望大幅降低采礦成本,但這一過程也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才能實現。正如世界黃金協會原主席蘭德爾·奧利芬特表示:“全球黃金產量可能已達到頂峰,黃金供不應求的時代即將到來。”
在黃金礦產資源供不應求的宏觀背景下,中國黃金礦業的發展形勢也十分嚴峻。就黃金礦業的發展潛力而言,中國雖位居世界第一產金大國,但黃金儲產比僅為6.1年,加拿大、美國、南非等國家在擁有較高黃金產量的基礎上,儲產比均在20年以上,未來具備相對較高的增長空間(見圖1-2)。相比較之下,中國黃金礦業未來增長潛力有限,資源存續面臨極大挑戰。因此,盡管中國是最大的黃金開采國,實際上中國在黃金強國的資源賽道上仍無法獲得與之匹配的“話語權”。此外,中國礦產資源的分布特點也決定了采礦成本相對較高,部分深部礦床對開采技術的要求普遍比國外露天礦要高出許多,這意味著在深部開采技術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即便面對優質的黃金礦產資源也會心余力絀。更為關鍵的是,存在一些進一步限制了中國黃金礦業行業的資源拓展空間的因素,自2016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峰值后,我國礦權管理日益規范,國家生態環保政策日益趨緊,對黃金礦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接影響了我國黃金地質勘探的投入。自相關政策頒布以來,我國黃金地質勘探投入資金已由2016年的33.55億元下降至2020年的10.45億元,為2006年以來歷史最低。礦產勘探投入的不斷下調直接影響到我國新查明的黃金儲量。自2017年開始,我國新增黃金儲量已由1104.35噸下降至2020年的442.46噸(見圖1-3)。尤其是國家“雙碳”目標的確立使黃金礦業面臨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黃金企業需要聚焦于讓金礦開采的各個環節實現“碳”脫鉤。種種狀況表明,中國黃金礦業的發展正處于關鍵性的歷史時期,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面對全球礦產資源的日漸萎縮以及多方面客觀因素的掣肘,我國黃金行業未來將以怎樣的姿態實現可持續發展,擁有全球黃金圈內“話語權”?黃金礦業企業如何識別未來礦山治理的主旋律,以制定針對未來礦業的發展戰略?這些難題需要代代礦業人的不斷探索才能找出答案。

圖1-2 2019年全球礦產金產量排名前30國家產量與儲產比情況
資料來源: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十四五”戰略規劃編制項目。

圖1-3 2011~2020年我國新增黃金儲量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黃金網。
[1] 永益財經. 地球有60萬億噸黃金,每人能分近1萬噸,為啥黃金還很值錢?[EB/OL]. (2021-06-23)[2021-08-0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350824004411629&wfr= spider&for=pc.
[2] Frimmel. Earth's continental crustal gold endowment[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8, 267(1-2): 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