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機構反洗錢有效性作用機制研:以壽險機構為對象
- (澳)孟元 陶一桃 黃鍵
- 1372字
- 2022-04-28 14:55:15
序二 對反洗錢有效性研究的思考
如果說“風險為本”已成為金融反洗錢工作的基本方法論,那么有效性則是該方法論的靈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關鍵性問題。在國際上,FATF為確保有效性目標實現而修改完善了反洗錢國際標準,全力推行風險為本反洗錢方法,建立有效性評估指標體系,引導各國在反洗錢工作中追求有效性。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務院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堅持風險為本,加大監管力度,督促金融機構建立健全反洗錢風險管理機制,努力提高我國金融反洗錢的整體有效性。但是理性豐滿,現實骨感。國際上關于反洗錢投入產出失衡、反洗錢監管體系有效性不足的言論頻頻出現。2021年10月,時任FATF秘書長的大衛·劉易斯令人錯愕地突然辭職時,還在給該組織職員的告別郵件中鄭重其事地提及現行反洗錢體系的有效性問題。我國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建立起符合國際標準的反洗錢監管機制,成為推動國際反洗錢工作的重要力量,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有效性仍需進一步提升,監管層對此也高度關注。
“文章合為時而著”,優秀的著作當對時下的關鍵性問題做出回應。不難看出,國際國內對反洗錢有效性問題的研究尚不充分,基本研究框架都沒有,這其實也是當前反洗錢理論窘境的一個縮影。除有關洗錢罪的刑法學研究外,反洗錢理論研究基礎薄弱,多數反洗錢理論觀點并無公認的基礎理論作為支撐,僅停留于在FATF40條建議或某國現行立法制度框架內進行政策解讀的層面。再深刻的語義分析也難以推演出超越空泛概念且自洽圓融的理論觀點。風險為本反洗錢方法大行其道,但泛泛而談其價值、意義、作用并不能真正有助于認知升級和操作升級。千篇一律的政策口號重復只會增加實踐者的焦慮和迷惘,唯有從有效性問題追本溯源,探索機制機理,讓政策性概念融于可實施可驗證的觀點才能讓理論變得生動有力。
另一方面,反洗錢數據的可獲得性差加大了研究難度。反洗錢歸根結底是個實踐問題,涉及大量涉密涉敏的數據、案例和經驗做法,外部研究人員對此一籌莫展,研究的深度廣度都受局限。大多數著作在論及洗錢規模時,都不得不將某國際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得出的一個很粗陋的測算數據引為權威。理論和實踐雙重貧乏造成了反洗錢研究成果的低水平重復,對現實關切回應不足,針對性不強,這常常讓想通過閱讀解疑釋惑的金融反洗錢從業人員失望。
本書在反洗錢理論研究中創造性地引入了風險偏好理論,透過約束激勵機制,分析金融機構反洗錢有效性的構成要素及構成要素之間的作用關系,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有理有據。本書的相關研究成果,依托于平衡計分卡,已在保險業金融機構的反洗錢風險管理實踐活動中得到成功運用和驗證,這更進一步增強了相關理論觀點的說服力。十分難得的是,本書的三位合著者分別來自金融機構、學術機構和監管部門,在各自領域都具有深厚積淀,掌握了一手的資料信息,能夠貫通反洗錢政策、理論和實踐,對金融機構反洗錢有效性作用機制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其中,黃鍵先生是我共事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是我國最早一批反洗錢監管人員。他不僅在深圳這片金融開放的熱土上從事了多年監管工作,實戰經驗豐富,而且多次參與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反洗錢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多次在FATF等平臺上參與過反洗錢國際合作交流。他在風險為本反洗錢方法、反洗錢有效性評估、合規檢查、案件調查等方面的經驗累積是本書很多精彩觀點的實踐源頭。
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和我一樣從本書受益良多。
魯政
2021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