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古代的高考
- 風流猶拍古人肩:《古典的中國》講義
- 嚴凌君
- 5561字
- 2022-04-27 11:28:13
誰來管理一個國家?
一個國家該由什么人來管理呢?在古代世界,各國的帝王都試圖讓老百姓相信:君權神授。中國的皇帝則自稱天子,是上天派來管理庶民的。估計很多皇帝說這話的時候,都會心虛得很。那么大臣呢?官僚階層從何而來?貴族世襲。貴族之家的子弟才有可能進入朝廷去做官,一般的農民百姓永遠是做平民百姓。階級固化,社會將失去活力。
然而有一個人改變了這個局面,他開創私人教育,教化天下的聰明之士,然后把這些人送到各個國家去。貴族們發現:光靠自己的子弟治國已經不行了,這位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有用,因為他們深明大義,博學多才,做事能干,又懂禮守禮,不會搗亂不會造反,所以競相征用,這樣就有源源不斷的庶民進入了朝廷。這個改變中國權力結構的人,就是中國最偉大的教師、我們的前輩孔夫子。他不光是教育了弟子三千,而且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結構形態。孔子教育的結果,讓寒門子弟也有機會進入朝廷,成為國家的管理者。這是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事情,古人對權力的挑戰不可謂不早。
古時候,主流還是官僚世襲,另有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作為補充的人才選拔方式,由地方官員舉薦賢人能人,但家世出身是一個先決條件,于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最終成為門閥士族的選舉工具。薦舉制在當代中國也一度流行,“文革”時期廢除高考,地方干部推薦人才上大學,不用考試,“兩手的老繭就是最好的成績”云云,這些被推薦上大學的人史稱“工農兵學員”。我是1979年上的大學,恢復高考的第三年(1977—1979,史稱“新三屆”),剛跨進大學校門時,大喇叭里高呼:“歡迎你,人民的大學生。”這個稱呼暗藏玄機。
既不是名門之后,又不被舉薦,還有一個出路:自我推薦。戰國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毛遂自薦。歷朝歷代都有一些出身草根的平民,自我推薦上朝做官,也有不小的成功率。漢代的時候,就出了這樣一個奇葩:東方朔。他上書了一篇奇文,給自己做廣告,廣告詞大言不慚:我幼而好學,文武兼修,勇敢敏捷,廉潔守信,還是天下第一的猛男加美男。奇人奇文,恰好遇到一個奇皇帝——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居然信了他,一個人敢這樣夸自己,肯定還是有點本事的,就讓他住在驛館里,待召。經過考察,后來還真讓他入朝做官,用了他。都說中國人很謙虛,漢唐盛世的中國人不是那么謙虛的,中國人原本也是個性張揚的,看看那個東方朔吧。
在歷史上,隋朝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朝代,統一天下,建筑都城大興城,修通南北大運河,還有,建立科舉制度。隋文帝是個英明之主,可惜第二代就不爭氣了,國運不濟。隋朝所創下的這一切,從經濟到文化,仿佛都是為了唐朝人做準備的。把大興城改名長安城,唐朝就開張營業了,所以唐朝一立國,就開始了盛世。不是說唐太宗有多么偉大,而是一上手就繼承了隋朝幾十年的經營。唐朝從隋朝得到的最重要的遺產之一,就是人才選拔制度: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的好處是:公平選拔人才,不論出身貴賤,只考較才能。一個平民百姓,可能通過科舉來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這個在世間是個創舉,人才的流動,帶來階層的變動,激發朝廷的活力。一個寒門子弟,洗凈腿上的泥土就可以穿上官服出將入相。歷史學家認為,西方的文官制度就是借鑒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用專業人士來管理政府。一直到今天高考,實際上也是吸收借鑒了科舉考試的某些形式。各位啊,你們坐在這里享受這種平等的機會,還天天詛咒它,說高考如何摧殘了你,但是你要知道,從中國歷史來講,你有一個這樣的機會是多么的不容易,尤其是當你出身寒門時。科考,是古人給這個世界探索出來的相對公平的人才流動的機制。
趕考路上
唐代民謠: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因為科舉的興盛,天下的英才都有機會入朝為官,為我所用,多好啊!所以唐太宗看到考生們從考場上魚貫而出的時候,興奮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人間的有志之士都進到我的弓箭的射程之內了。當科舉制度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常規,就出現了很多生動的現象,我們還原一下當時的生活情景。
一個書生從小在私塾接受教育,然后從村學到鄉學,也可能到府學、太學,出色的人不斷地被推上去,“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出貨”的方式就是參加科舉考試,這是鯉魚跳龍門的一躍。
千百年來,常見的場景是:丈夫要進京趕考,妻子殷殷告別。而下面講的這一位,有點不一樣。中國有一個很好的傳統是,很多女人也接受了文化教育,雖然她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席佩蘭,清代詩壇宗師袁枚的女弟子之冠。丈夫要去進京趕考了,妻子寫了這么一首送行詩。能寫詩的妻子在中國并不少見,這位妻子的口吻很有意思:
打疊輕裝一月遲,今朝真是送行時。
風花有句憑誰賞,寒暖無人要自知。
情重料應非久別,名成翻恐誤歸期。
養親課子君休念,若寄家書只寄詩。
——【清】席佩蘭《送外入都》
古代男人主外,女人主內,丈夫就成了外子,妻子就成了內人。為了送你進京趕考,我為你準備行裝已經一個多月了。傳統的農業社會,不是商品社會,很多東西都買不到,都要自己做。“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你出門很遙遠,交通又不方便,往往一別就是大半年,甚至一年多,路上就要走幾個月,一年四季的衣服都要準備。還有呢,要籌備點干糧。雖然古代旅途上,店鋪不少,但是畢竟得花錢。有這么多的行裝,可能還得有匹馬,至少也得有頭驢子,才好上路吧。然后還要籌點銀兩,把家里什么值錢東西都賣了,做路上的盤纏吧。所有這些東西要花時間。現在,終于到離別的時候了。你這一走,花開的時候,我寫下的詩句,給誰去欣賞呢?你獨自在外,誰能為你噓寒問暖呢?你要自己保重啊。長久的分別我不鬧心,我只擔心一旦金榜題名,你可能就不記得回家的路了——被別人搶去做女婿了——這種擔心一點也不多余。唐代筆記記載:每年春天發榜之日,權貴們的豪車寶馬就守候在旁,搶著挑選中舉的士子回家做乘龍快婿。還有更聰明的在后面:家里的事情你就不用擔心了,供養父母,教育孩子我會盡責。千言萬語,我只有一個條件:你如果有空給家里寫信的話,可別隨便寫,要寫就一定要寫詩回來,正是:若寄家書只寄詩。
為什么提出這樣一個條件?詩比散文要更精練、精粹,寫詩要用心,詩言志詩言情。這個妻子多聰明啊,你要寫信回來,可別隨便寫兩句,又沒錢了,寄點銀子來這么簡單,就是要銀子也得寫詩。在你推敲詩句的時候,你對家人的思念也會纏綿更長久。你心里要真的裝著家,裝著妻子,就會有詩興。這是中國特色的家信,也是中國特色的離別詩。這位讀書郎就這樣背負著妻子的深情和家族的希望上路了。
路上的情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古代的交通就是靠走,最好的也是騎著一匹驢子晃晃悠悠往前走,一天能走個幾十公里就很不錯了,還要翻山越嶺,還可能遇到強盜,生病,等等。當然也有很多好的故事發生,認識一些新朋友,或者到驛站,可以看看前人留下的詩句,一路上風景也很美,諸如此類的。
這幾首詩未必是寫進京趕考的,可以是寫任何在旅途上的人,但我們可以想象,這些人中可能有趕考的。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廣為流傳,他寫出了人在旅途的鮮明畫面: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唐】溫庭筠《商山早行》
沒有形容詞,只有一組名詞,卻活生生地畫出了一幅圖畫,這是中國詩詞的特點,用一組名詞描繪一幅景象。你看,雞叫了,茅店上掛著一彎新月,遠處木板橋上一層霜,上面印著一行旅客的腳印。早行之人孤寂,然而踏實,這里不是“古道西風瘦馬”的孤絕,而是“枳花明驛墻”的清爽,是“鳧雁滿回塘”的故鄉的記憶,心中滿滿的溫情。樹梢上清冷的月光,板橋上清晰的印跡,多么清新,多么美好。看路上的情景,全是落葉,全是鮮花,散發著芬芳。詩句捕捉到了晨起的鏡頭,讓我們看得見古代的旅客如何地日夜兼程。如果你是考生,在家里準備充分,對考試有信心,不用忙著在驢背上溫書,這個時候你的心情就會不一樣,眼前的山水景物也不一樣了。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人在青山中跋涉,而前途還在青山外;坐船行走在綠水中,潮水漲起來了,河岸顯得非常開闊。春天雨水多,河水漲潮,江面寬闊了。風吹動著我的船帆,遠遠看去,一只船帆像懸在天上。頷聯是寫景還是抒情呢?這是中國詩歌的另外一個特點:任何景語皆情語,每個景物都是經過選擇的,都有抒情的作用,景物的樣子就是詩人心境的樣子。水漲了以后,不會有擱淺的風險,順風順水一帆風順。船上的書生,心里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有一種志在必得的豪情。
頸聯非常有名,被大唐宰相張說親手書寫在正事堂,相當于寫在國務院辦公室的正墻上,代表著大唐氣象。海上日出,在遼闊無垠的大海上,從一個漸漸稀薄暗淡的夜里“生出了”一輪噴薄的紅日,像個新生兒,這是色彩的對比,氣勢的對比。江水滔滔,兩岸春色彌漫,春天是新鮮的,在日歷上卻還屬于舊年。唐朝用的是周歷,就是現在的農歷。日歷上還是舊年,日子看起來沒什么變化,但是,春天已經悄悄降臨,大唐國土遼闊,江南的春色來得早,闖入舊年,一點點驅趕大唐國土上的寒冬。在這里時間與風物糾纏交替,萬象更新,面朝大海,心胸開闊,蘊含著對人間生生不息、國運蒸蒸日上的誠摯祝愿。
科舉考試的細節
千百個書生從四面八方趕赴京城,抵達之后,有些特別的事情要做。
行卷。唐朝的科舉考試非常生動活潑,考前有一個流行的儀式:行卷。把你寫的詩文選編成一個手卷,送給當朝名士,這些名士必須是詩人,不是一般的達官貴人,名士詩人才懂得你的分量,看了以后如果欣賞你,就會向今年的主考官推薦:某某是個人才,錄取的時候請特別留意,別遺漏了人才。
考生白居易,行卷給顧況。顧況是當朝名士,性格詼諧,一邊漫不經心翻看白居易的手卷,一邊隨口拿他的名字開玩笑:你叫白居易啊?哎呀白居易呀白居易,長安的米很貴的,想要居下來怕是不容易啊。話音剛落,看到開卷第一首,白居易十六歲的詩作《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頓時發現眼前的少年是個人才,立即改口道: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句,你要在長安白住下來也不是不可以的。于是馬上推薦了他。
這算不算是走后門呢?不是,這在唐朝是一種光明正大的舉動。考生行卷干謁,名士推薦于主司,都是一種完全在陽光下的行為,公開地走大門,不是走后門。為什么敢這樣做呢?按照人的本性來說,當然會推薦自己的兒女親戚,不論才德,只論利害關系,這才是走后門。而為朝廷舉薦人才,是官員的職責,舉薦者與考生之間,有一種默契的擔保關系:名士以自己的名望擔保考生的水平夠格,為朝廷得人才而感覺榮耀,有識才之德;如果考生入朝后表現惡劣,舉薦者有連帶責任,這叫株連。所以,舉薦,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走后門。大名鼎鼎的王維就走過后門。大唐名頭最響的公主,是唐玄宗的姑姑,太平公主,炙手可熱。唐玄宗的兄弟歧王,算是大勢力吧?比太平公主還是矮了一截。王維與歧王很熟,卻希望得到太平公主的舉薦,兩人煞費苦心地演了這樣一幕:歧王帶一個戲班子進入公主府,王維假扮樂手混跡其中。琴彈得妙,人又長得帥,引起了公主的注意。攀談之下,得知是王維,公主感嘆:我從小就讀你的詩,一直以為王維是個古人呢。很爽快地舉薦他為京兆府的第一名——解元。當年考試之后成了進士。如果這算是走后門,那也是憑借才華,獲得舉薦。相反的例子:權傾一時的楊國忠,他的兒子就屢考不中,因為主考官,才是朝廷人才選拔的守門人。
做廣告。有熟人好辦事,如果舉目無親,縱有潑天的才華,也不得其門而入。來自偏遠四川的陳子昂,就遇到這樣的問題,不知道向誰行卷。好在家里有錢,有錢好辦事,不是用來行賄——有沒有人敢收暫且不說,行賄是玷污自己的節操,賠上一輩子名聲的事情,誰愿意做——而是演出一幕摔名琴覓知音的好戲,立即名動京華,廣告效應特別好,演出完畢,全長安都是熟人了。行卷被人搶著要,當年進士就到手了。
換考題。宋朝有一個很奇怪的家伙——晏殊,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他在參加科考最后一關——殿試的時候,表現很奇怪,在皇宮里的考場上一坐下來,一看題目就說:報告考官,請給我換一個題目。世上哪有這樣的考生,敢提這樣的要求?晏殊的理由很特別:這個題目我十天前做過了,草稿還在這里。所以,請求換一個題。這些話都是當著皇帝的面說的,皇帝非常欣賞他的誠實。你想想看,現代老師最得意的事情莫過于猜題,猜中了高考作文題,立即身價百倍。而這個晏殊說我寫過了的題目不能再考,有作偽之嫌,請求換一個題。換了題目,晏殊還是考上了。對得起良心的人,首先要自己有本事才行。像這種人這種事情,我們叫作古風、古道、古人。說一個人誠實仗義叫古道熱腸,說一個地方民風質樸叫古風猶存,說一個人慷慨仁義叫古人之風。
探花題名。金榜題名之后,唐朝還流行新進士在大雁塔題上自己的名字,等于是廣告天下。白居易就很得意地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進士及第是27歲。可見“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有詩為證。新科進士是人間最得意的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了,孤寒之士孟郊在46歲那年考中進士,感慨賦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個看花有兩層含義:一是去看女人花,在長安北里曲巷妓館,飲酒聽歌,犒勞自己;二是真是去看花——唐朝進士發榜一般在早春二三月,公榜之后,在當年的新科進士中,挑一個少年英俊者,代表大家,騎著快馬,滿長安的公私花園去看,哪里的花兒開了,就采過來,給所有的進士同榜,人人滿頭插花。這個少年郎,稱作探花使,科舉排名“狀元榜眼探花”,“探花”便來源于此。鮮花滿頭的進士們,還要在曲江池芙蓉園設進士宴。晏殊考上了,卻待在破廟里不出去。有人向皇帝報告了,皇帝問:你怎么不出去玩呢?晏殊說:我不是不想玩,可是我沒錢啊,搞這些慶祝活動很花錢的,所以我只有躲在廟里讀書了。皇帝認定,這人是個誠實君子。后來,晏殊成了北宋太平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