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為自己讀書

幾個“有毒”的典故

有幾個流傳已久耳熟能詳的教育典故,老師們都喜歡引用,把故事中的人樹立為天下學子敬仰的榜樣,可惜,這些“正能量”的典故卻經不起推敲,甚至,充滿了對讀書的惡意。

頭懸梁,錐刺股。讀書疲倦了,不是去休息或運動,而是把頭發拴在屋梁上,一低頭的溫柔,就被拽醒了。效果還不夠好?來個更狠的,用老媽納鞋底的鐵錐,往大腿上猛扎下去,鮮血冒出來,興奮了,繼續看書。請問,這樣有效嗎?不知道哪位有興趣試一下?沒人敢對自己這么狠吧?不是狠,是蠢。天天這么弄,可以預見的結果是:書沒讀好,頭上禿了,腿上殘了,腦筋傻了。況且,儒家有言在先: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這么干,真是個不孝之子啊。

囊螢映雪。螢火蟲的光可以用來看書嗎?幾十只螢火蟲裝在布袋子里,就有了一盞熒光燈?這是科幻小說吧?有人好奇,居然做了實驗,結論是:80只螢火蟲發出的光,可以讓人看清書的標題。如果要想看清楚報紙上的小字,至少需要2000只發光的螢火蟲。那么這位哥們,豈不是整天忙著捉螢火蟲,哪有時間看書呢?夏天找螢火蟲,冬天跑雪地里,這是一個追光的少年啊,可惜啊,雪光里看書,要得雪盲的。

鑿壁偷光。這位不玩螢火蟲了,自家沒燈,鄰居家有啊,直接在墻上打個洞,偷光。不對,讀書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是竊光。

這些典故,家長和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張嘴就來,學生聽了望而生畏,對照一下,心中打鼓:完了,沒有一個是我能做到的。于是慚愧,內疚,羞恥,絕望。這些典故的產生,是欺世盜名,它們的流傳,會敗壞一個孩子從小的讀書興趣,摧毀一個少年求學的勇氣,讓讀書這件事變得面目可憎。

然而,這根本不是讀書的真面目。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是孔子的警告: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學習的終極目的是修煉自己的德行,做一個真正的人,不是為了取悅于人或者追名逐利。

小兒郎,上學堂:立人教育

從南宋以來,小學生開蒙的第一本書一般都是《三字經》。

《三字經》是一個很重要的創造。之前的啟蒙課本,是千字文、百家姓一類的識字課本。只有《三字經》卓然不群,它把中華文化中最精華的東西變成了三字一句的順口溜。學生可以方便地背下來,在背的時候,認識了生字,也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接受人世間的基本禮儀的教導。這種創造很重要,將學問和育人合二為一。

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奠定了中國人看人的基本態度,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這就是儒家“仁義”的基礎。世上之所以有千奇百怪的人,是因為:茍不教,性乃遷。沒有得到良好的教化,人的本性就會被環境改變。基因和教化,兩者缺一不可,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之道。

有兩種觀點左右著人類對自己本性的認識:

一種是基因決定論,發展到鼎盛時期就是血統論,“文革”的時候有一句流行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蹦愕某錾砭妥⒍四闶且粋€怎樣的人,你這一輩子已被注定了。這種觀點極端粗魯野蠻:如果你出身于資本家、地主家庭,那你天生就是一個壞蛋,你出身于貧苦人民,吃不上飯,那么你就根正苗紅,多么荒唐?;驔Q定論到現在似乎還有市場,只是換了一種面目,比如越富有的人品德越高尚,而貧窮是一種恥辱。當代中國人總是走不出這個怪圈。

另一種學說是行為科學,學者放出豪言:不管你的天性如何,我可以通過訓練把你培養成我需要的人。你給我100個孩子,我可以把其中任意10個培養成領袖,任意10個培養成工程師,任意10個培養成清潔工,等等。這個發展到極致就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這本小說預言:未來社會要培養的人是怎樣的?很簡單,完全是在實驗室里操控。一個人在胚胎時期就接受強制性的啟蒙教育,通過各種手段,給他的記憶深處注入一個觀念,比如:我是一個清潔工,我是一個清潔工,我做清潔工是世界上最光榮的事情;告訴另外一個胚胎,我是一個領袖,我是一個領袖,我要管理這個世界?;蚩茖W的發展,都可以復制人了,未來的人性會有怎樣的變化,尚未可知。

先天基因決定論和后天行為決定論這兩者各持一端,都很絕對,都有偏頗。古人主張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既承認基因的決定作用,又承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經》開篇幾句話,包含著巨大的智慧。既承認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生對人有一種信任,然后又告訴你人性是會變化的,后天的教育特別重要。

古人對教育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先是做人,然后才是做學問。教育從家庭開始,母親很重要,所以有孟母三遷;父親不可缺席,明明白白告誡:養不教,父之過。父母只管生不管養,跟養牲口有什么區別?一個人在學習中成長,就像破開石頭見到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習讓你成為一個人,一個君子。即便你是一塊卞和的璞玉,如果不通過學習發掘自己的才能,那你一輩子還是一塊石頭,人要雕琢才能成器。

親師友,習禮儀。首孝悌,次見聞。啟蒙教育的基本內涵,牽扯到中國古人對人類社會的宏大設計。一個孩子入學,首先要學的是做人的態度:你要親近你的師友,老師與學友,應該是一種親近的關系,同學之間不是一種競爭的關系,不是“增加一分干掉千人”的關系,不是踩著別人往上爬的關系。要懂禮儀,從對待親人開始。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后才是增長見聞。

如果教育只是講某章某節,某個知識點,只講知識不育人,那么想想看,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教給你一些知識以應對考試,還是幫助你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有文化的人?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是不是比學到一些知識更重要?否則的話即使是經綸滿腹,也可能變成一個混蛋。即使你學得不是那么出色,如果你是一個善良誠實負責任的人,那么你對社會也是有益的。

《續小兒語》,這種民間讀本很多,代表了中國民間學者對培養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這個“小兒語”,是專門寫給男孩子的。

丈夫一生,廉恥為重,切莫求人,死生有命。

你現在是個小男孩,將來是個大丈夫,大丈夫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廉恥。做人要廉潔,要有羞恥心,知道世界上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那么你就可以在恥辱線之上做人。這樣的人就不會是一個無恥的人。首先畫一條底線,羞恥線,這是人生的底線。不要碰到任何事情就輕易去求別人,找關系、拉圈子、行賄受賄,這些都不是大丈夫所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你只要順著自己的命運奮斗就行了。

男兒事業,經綸天下,識見要高,規模要大。

要看男兒,須先看膽……

男子漢的事業不光是眼前那點事,而是應該經綸天下。這是古人對男孩子的期許。絕對不是你考一百分、賺一百萬這樣的低級要求,而是要對社會有所貢獻,經綸天下。所以男孩子從小就應該有大志向、大胸懷。看一個男孩是不是有出息,首先看他有沒有膽量去闖蕩世界。西方詩人也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世界躺在你面前,等著你去愛。

擇友要大氣,有難獨擔當。做人心要慈悲,做事與人方便。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這也很重要。你可以對自己要求很高,但對別人要寬容,因為別人或許沒有像你這么好的天賦和機會。話說到底:別人情性,與我一般。偉人與凡人,本性是一樣的。正如馬克思最為欣賞的一句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己推人,善莫大焉。

這就是小學時代給男孩子讀的人生教育課。大家想一想,按照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男生,他最起碼有一條人生底線,不做無恥之人,不做無恥之事,他有基本的道德觀,就是要自告奮勇,不坐井觀天,也不游戲人生,做得更好一點,你還可以有遠大志向,將來有益于整個社會。為什么歷朝歷代那么多的文人有風骨,有氣節,跟這種教育是很有關系的。

《幼學瓊林》,這幾乎是一本古代文化的小型百科全書,把人世間各種知識編在一起,每句話里都有典故,讀起來很有意思,說話寫文章要顯得有學問的話,你就要背這些典故,也能從中學到很多作文、說話的基本詞匯,讓你錦心繡口,融入傳統。一本速成性的知識類書,很多熟悉的套語都能從中找到,是古代學生文學寫作的通用密碼。建議你找全書來讀。

三個關鍵詞:求學、學問、學習

做一個合格的書生,要先理解三個關鍵詞:求學、學問、學習。

求學:學問是自己求索得到的才有用。

學問:盡信書不如無書。疑問是求學的敲門磚,帶著疑問學習就是獨立思考。

1.問人:拜名師,得真傳。如程門立雪。

2.問書:精讀經典法——買書不如借書,借書不如抄書;眉批書評——脂硯齋點評紅樓夢,金圣嘆點評水滸;問題貫穿法——一個問題串起一類書。

3.問世界:書本知識與現實互動互證。實踐出真知,如沈從文“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4.問天:求索未知。學問天地間,探求已知和未知。

5.問心:內心的成長,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

學習:習,繁體“習”,鳥兒扇動翅膀,在日光下練習飛翔。引申出對文化知識、技能等的“學習”的意思。學以致用,君子作風,言行一致,文質彬彬。

孔夫子有一句感慨: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的學生為自己的內心需要讀書,今天的學生為了別人的要求讀書。為自己的成長和追求而讀書,這樣的求學,必定是快樂的。為了社會的要求、外在的成功標準而讀書,把學習弄得比坐牢受刑還痛苦,一定是走火入魔了。

蘇舜欽用《漢書》下酒,不亦樂乎;

陸游少年時被陶淵明詩歌吸引入迷,廢寢忘食;

蘇東坡作文行云流水,有感而發;

歐陽修公開作文秘訣:多讀多寫,自工。

這些都是學習該有的樣子,是常識—正常的通俗的知識。請對照一下你們的學習:聽課—寫作業—考試,這樣的循環下來,你們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嗎?考試,是檢驗學習的效果,但不是學習的目的,為了考試的學習不是學習的正常狀態。請檢查一下你的表情,如果你整天愁眉苦臉,一定是出問題了,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好好照照鏡子,經常不快樂的你,可能不小心成了“小人”也。

學習,讀書,原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通過讀書,你認識了世界,你成長了,讓自己變得內心豐富而強大,一天天更喜愛自己,從而更喜愛這個世界,渴望過有價值的人生。這才是讀書該有的樣子,從今天起,試一試快樂讀書吧,至于喝酒喝茶,那些不重要,只是外在的道具而已。

讀一本大書

有一句古話:一事不知,秀才之恥。許多古代書生以此自命,努力通曉天下事。一個少年書生的終極追求,是以天下為使命。因此,人生處處是學問。

古代中國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科技遠遠領先于西方世界。說這話的是英國學者李約瑟,一輩子研究中國古代科學,他替我們中國人寫了一本皇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他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曾經是多么偉大。他幫助我們復習許多被忽略掉的常識,除了你熟知的四大發明,還有很多小小的發明也很重要。比如馬鐙,騎馬的時候的那個腳鐙。在馬鐙發明之前,一個騎馬的人是不可能長途跋涉的,只有發明了馬鐙才可能有長途跋涉的能力,然后這項發明傳到西方,普及開來,《中國科學技術史》說:“只有極少的發明像腳鐙(馬鐙)這樣簡單,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就像中國的火藥在封建社會的最后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一樣,中國的馬鐙在最初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边@些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小的發明,如何微妙地影響了世界的歷史?我們真的知道得太少。有個美國人節選了李約瑟的巨著,改編成一本通俗小冊子《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講述中國影響世界的100個發明,你可以找來看看。

那么問題來了,古代中國并沒有科學教育這回事,為什么卻擁有如此眾多的發明?朝廷也沒有專設的科學機構,唯一有一點關系的部門,是司天監,觀察天象的,還有點神神叨叨??茖W和發明這兩個詞,也是近代日本人創制的。

幾乎沒有什么科學的土壤,許多的發明完全出于個人愛好。這跟中國人的學習精神有關,他們并不滿足于讀四書五經,他們有些人還會讀世界這本大書,所謂學問天下。

沈括,有一次出使邊關,到金國去,他就把沿途的山川草木畫出來,畫出來還不夠,還要用泥沙堆起來,用木頭刻出來,創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地理模型。這個地理模型比地圖更直觀,后來朝廷頒布下去,守關的邊軍都用它,就很容易了解地形地貌了。沈括的一生,常常這樣似乎“無意”得到了許多發明和發現,后人根據他的隨筆《夢溪筆談》,認定他幾乎是個全能的科學家。

李時珍,一個藥學家,他的醫學成就源于幾十年如一日的仔細觀察。他說明一種鳥的藥用價值,卻饒有興致地記載道:這種鳥在夏天毛色五彩,叫聲自鳴得意,像是在說“鳳凰不如我”;等到冬天羽毛脫落,叫聲就像“得過且過,得過且過”;這種鳥叫寒號鳥。一個醫者,不脫詩人本色,嚴謹又不失浪漫情趣,也是古代學者有意思的一面。

蔡邕,漢朝學者,多才多藝,甚至有一種特異功能:聽覺特別發達。他能夠從燒焦的桐木中聽出這段桐木音質絕佳,所以就搶救出來做了一把好琴。別人邀請他去做客,他走到門口聽見主人在彈琴,他居然轉身就逃走了。后來那人問他怎么回事,他說我聽到你的琴聲里有殺氣。主人說真是這么回事啊,當時我正看到一個螳螂在捕蟬,我擔心蟬飛了,在替螳螂加油,所以琴聲里帶了殺氣。擁有蔡邕這樣神奇的耳朵,才真是知音啊。

草圣張旭,人稱張顛,他練書法的故事廣為流傳。走到路上,看到一個貴婦人和一個農民在一條窄路上相遇,兩人側身錯讓,讓對方過去,一個身法妙曼,一個舉重若輕,張旭從中悟到了筆法的轉折之妙。公孫大娘舞劍器,名動長安,杜甫從中感覺到詩意,張旭從中悟到草書的酣暢淋漓。

順便說一下,每次監考,我最痛心的事情是:有些同學的卷面書寫沒法看,尤其那些大男生,字寫得細小如螞蟻,扭曲如蚯蚓,非??植馈W秩缙淙耍愕臅鴮懥髀读四愕臍赓|、個性和心胸,男孩子要胸懷寬闊,先要把字練好。練字,可以改變氣質。

你的記憶不要總是停留在頭懸梁錐刺股、八股文、范進中舉發瘋了這樣一些無趣的東西里面,多接收一點古人學習的美好信息。對于古代書生來說,學習可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是一件終身樂此不疲的事情。你要學習的是這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亭县| 平果县| 曲阜市| 华蓥市| 忻州市| 神农架林区| 焦作市| 河北省| 东阳市| 修武县| 乳山市| 桐柏县| 黎平县| 桃园市| 秦皇岛市| 丰镇市| 白山市| 营山县| 玉树县| 克拉玛依市| 兖州市| 建瓯市| 通榆县| 中超| 太白县| 深水埗区| 西华县| 苍南县| 成安县| 尖扎县| 隆安县| 泰州市| 莎车县| 松潘县| 仙桃市| 盘山县| 孟连| 曲阜市| 富蕴县| 吉水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