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新不算牛
東北財經大學2005級統計學專業研究生袁新的畢業論文《山東省FEEEP協調度研究》,完全抄襲南京財經大學研究生曾康寧的碩士學位論文《江蘇省FEEEP協調度研究》,抄襲者除了將江蘇換成山東,將“曾康寧”換成“袁新”以外,其余內容全部保留,這一事件于2009年5月被網絡披露。此后,“史上最牛抄襲者”的榮譽便落到了袁新同學的頭上。
然而,在筆者看來,袁新不是最牛的抄襲者,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的朱顯榮先生才是最牛的抄襲者。理由如下:
第一,根據最近幾年理論界的最新成果,整篇抄襲,內容不改動,僅僅換個作者姓名的抄襲叫作低級抄襲。既然低級,怎能叫最牛?朱顯榮先生抄襲王毅先生的論文卻有所改動,有所補充,這種抄襲在學術界被稱為“高級抄襲”,既然高級,當然更牛。
第二,抄襲是個法律問題,袁新不是學法律的,所抄論文也不是法學論文,與法學家抄襲法學論文相比,情有可原。朱顯榮是學法律的,抄襲的也是法學論文,顯得更牛。
第三,袁新抄襲之后沒有將文章拿到報刊上公開發表,與那些抄襲之后公開發表者相比,不算牛。朱顯榮敢將抄襲的論文拿到法學刊物《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上發表,牛氣可嘉。
第四,袁新沒有抄襲研究抄襲、反對抄襲、治理抄襲的論文,算不得牛。朱顯榮敢于抄襲研究抄襲、反對抄襲、治理抄襲的論文,這才叫牛,才叫最牛。
二、朱顯榮的“高級抄襲”
那么,朱顯榮是如何抄襲的呢?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上署名朱顯榮的論文《試析抄襲的認定標準》,與《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上署名王毅的論文《論抄襲的認定》相比,內容一樣,文字略有不同。筆者覺得,是朱顯榮抄襲了王毅,而不是王毅抄襲了朱顯榮。朱顯榮在抄襲的時候,對大約5000字的原文全部照搬,并作了三處明顯的改動或者補充:
其一,改了題目。王毅文章的題目叫作《論抄襲的認定》,沒有毛病,朱顯榮文章的題目叫作《試析抄襲的認定標準》,明顯有毛病。因為我國認定抄襲的標準尚未完全形成,你怎么分析?“試析”二字顯然是為了掩蓋抄襲用來胡亂替代“論”字的。
其二,添加了無價值的話。王毅在文章的序言部分說:“筆者認為,認定抄襲重在把握住抄襲的本質特征(即抄襲作品的非獨創性與欺騙性),并應區分抄襲類型之不同而區別對待。”朱顯榮在這段話后面補充道:“以下區分四種不同的抄襲類型,分別闡述對其認定的標準,尤其對實踐中常見的前兩種,進行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希望對立法、學術研究及實踐有所裨益。”所謂四種類型,正是王毅論文中的四個一級標題。這種補充沒有任何實質性價值,僅僅是為了掩蓋抄襲。
其三,添加了一個絕妙的自我抬高、自我諷刺的短句。王毅文章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說:“對作品有所改動的抄襲,即將他人作品變動句子順序、更換個別詞語后融入自己作品的抄襲,這是實踐中最常見、也是最難認定和處理的抄襲方式,因為它不僅涉及與‘偶合’的分辨問題,而且還常常與‘合理引用’及‘引用不當’等難解難分。由于上文已就抄襲與‘偶合’進行了辨析,故在此主要就抄襲與‘合理引用’的區別等問題作一闡述。”
朱顯榮在“最難認定和處理的抄襲方式”之后,在“因為它不僅”之前,加了一個短句“被稱為‘高級抄襲’”和一個句號。王毅雖然研究抄襲卻不懂“高級抄襲”這個概念,朱顯榮顯然比王毅高明,也比一般的抄襲者高明,他能夠身體力行使用“高級抄襲”這個概念和理念指導自己的高級抄襲,實施自己的高級抄襲行為,達到高級抄襲的目標。
三、朱顯榮的心理
筆者猜測,朱顯榮在補充“被稱為‘高級抄襲’”這個短句的時候,一定很得意,一定會嘲笑王毅:你不是說有所改動的抄襲最難認定嗎?咱就跟你來個有所改動,將一般的抄襲變成高級抄襲,看你怎么認定?
筆者還猜測,朱顯榮在抄襲的時候一定會在心里對王毅說:你不是罵抄襲違法嗎?你不是說抄襲不道德嗎?老子不怕你罵,連你的罵也一起抄襲,看你能拿我怎么樣?
用高級抄襲的方法抄襲專門研究抄襲的法學論文,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膽量?需要多么堅韌的意志和心理素質?這樣的抄襲如果評不上“最牛”,天理不容!
2009年7月,首發學術批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