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裁縫剪接法
找幾篇舊文章,剪裁一下,組裝一下,一篇新文章就做成了,就像裁縫做床單、做桌布一樣簡單快捷。
比如,要寫一篇兩三萬字的、題目叫作《公司法研究》的畢業論文,可以找三到五篇關于公司法的文章(如《公司制度比較研究》《公司法的起源與發展》《完善公司法的必要性、可行性》等),將原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等等信息剪掉;將原文中的內容提要、關鍵詞等等也統統剪掉,換上一個統一的內容提要和關鍵詞;將原文中的作者簡介也統統剪掉,換上自己的簡介;將原文的選題降低為一級標題,將原文的一級標題降低為二級標題,并加以編號;等等。如此這般,一篇研究公司法的重量級文章便產生了。只要做得認真,不留下明顯的痕跡,答辯時又能將文章的大概說清楚,這樣的文章往往能夠順利通過,甚至可以被評為優秀論文。
這種方法以前需要剪刀加糨糊,比較麻煩。現在只要會使用電腦即可,連剪刀、糨糊也不需要了,方便快捷。現在以賣文為生財之道的人士,多采用這種方法做文章。有些窮學生,無錢購買文章,也常常使用這種方法親自做文章。這種文章大多是作為畢業論文、課程論文,混文憑使用的。也有一些勇敢人士,將這類文章拿出去公開發表,可欽可佩!
二、瓦工砌墻法
收集一大堆資料,每件資料中引用一到兩百字,規規矩矩地打上引號,并注明出處,然后將這些引文分分類,歸納歸納,加幾個小標題,一篇文章也就出來了。
現在的學術大家做文章基本上就是這樣的。他的文章如果全文有一萬字的話,往往會有五十段左右的引文,字數一般有六七千;五十段引文當然還要配五十個注釋,一般需要一千五百字到兩千字;而屬于作者自己的文字,大約也就一千字。這就像瓦工砌墻,磚塊是現成的,自己調好黏合劑就行。當然,還要拉一根準繩,比起裁縫剪接來,不能太隨意。
裁縫剪接法一般會被認為是抄襲,瓦工砌墻法一般被認為是研究,而且是高深的研究。之所以高深,全在于黏合劑的調配與使用。
三、牛羊拉屎法
看了一些文章,看了一些文件,看了一些史料,看了一些新聞,心里產生了一些想法,覺得不吐不快,于是就寫了出來,形成了文章。這就像牛羊吃了許多草料,經過腸胃發酵和消化之后,不拉出來不痛快一樣。牛羊拉的屎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草變的,也沒有多大的臭味,但畢竟是經過消化的,已經不再是草,可以做肥料肥田,也可以做柴火,用來熬稀飯。據說,牛糞熬出來的稀飯特別香。
許多默默無聞的草根學者就是這樣做文章的。
四、母雞下蛋法
母雞吃谷物、吃蟲子、吃砂石,下出來的蛋,既看不到谷物、蟲子,也看不到砂石。用這種方法作出來的文章,要比牛羊拉屎法高了一個檔次。牛羊之屎不能當糧食,母雞之蛋可以食用。所以用母雞下蛋法作出來的文章,是非常好的精神食糧。錢鐘書先生就將自己的文章比作雞蛋。有記者欲采訪錢鐘書先生被拒絕,拒絕的理由就是:你覺得雞蛋好吃,你就吃吧,何必要見下蛋的老母雞呢?
真正的文化大師,是應當像母雞一樣工作的。
有人可能會說,牛羊也能擠出奶水呀,為何不向牛羊學習?答曰:牛羊并非時常產奶,母雞每年休息三四個月,其余時間幾乎每天下一枚蛋;牛羊為產仔、為哺乳幼兒才產奶,母雞下蛋卻不一定為了傳宗接代;人為地讓牛羊天天產奶,那是違反自然法則的。
五、蜜蜂釀蜜法
行萬里路,攀萬座山,歷萬件事,讀萬卷書,究萬種因;取精華之精華,反復醞釀,辛勞多年,寫篇把文章;不為博士文憑,不為教授頭銜,僅僅是為了把真理說出來。這樣的寫作方法就叫蜜蜂釀蜜法。詩曰:“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正是這種寫作方法的寫照。
用這種方法寫文章的人,世間很少,但是,也并非罕見。
2008年10月,首發黨主立憲法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