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宣傳抗戰的號角
- 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紀實
- 任貴祥
- 2581字
- 2022-05-11 16:51:29
宣傳歌頌祖國抗戰
華僑僑居世界各地,分布廣泛,他們利用與當地人民長期相處、親密交往等有利條件,開展各種力所能及的援華活動,使世界各國人民同情或支援中國抗戰,譴責、打擊和孤立日本侵略者,構成了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重要內容。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抗戰的消息傳到海外,各地華僑報刊紛紛報道,在海外吹響了宣傳報道祖國抗戰的號角。
日本侵略者侵略我國東北,東北義勇軍奮起抗戰的消息傳到美國,華僑辦的《中國雜志》詳細報道了馬占山奮起抗日的事跡,該刊的發行量從平時的4000份增加到6000份,隨后增加到10000份,使東北義勇軍抗日的事跡在華僑及國際友人中傳播開來。1935年9月,留美學生和華僑學生創辦了留美中國學生月刊,刊載抗日救亡文章。該刊圖文并茂,中英文合版,不但廣大華僑踴躍購買,許多美國人士也有訂閱。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歐洲華僑競相創辦抗日報刊。如德國華僑先后創辦了《反帝斗爭》《抗日戰線》《中國出路》《動員》《救亡》《鐵血》《呼聲》和《抗聯會刊》等10余種期刊。其中《抗聯會刊》是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份重要刊物,反映了歐洲華僑要求國內團結抗日的強烈呼聲。在法國,除中國共產黨主辦的《救國時報》外,巴黎還出版了《人民月刊》(法文版)、《中國青年》及全歐華僑抗聯會的會刊《聯合戰線》等。英國華僑辦的《抗日旬刊》免費贈送華僑閱讀。這些報刊都要求國內各黨派團結一致、共同抗日。
東南亞最早宣傳抗日的刊物是印度尼西亞華僑創辦的《赤潮》。三寶壟的《南星》《壟川之聲》,巴達維亞的《僑聲》《光華報》等報刊繼之而起。《椰風》和《南風》是緬甸華僑創辦的宣傳祖國抗日救亡的兩份重要期刊。越南華僑先后創辦了《全民報》《群報》等10余種大小報刊。馬來亞各地華僑創辦多種報刊,其中檳榔嶼華僑創辦的《中南晨報》抗日言論激烈,后因經濟困難停刊。泰國華僑吳敬業等人編輯出版了《我們的話》《真言》等抗日期刊。
七七事變后,華僑報刊業發展迅猛,是華僑報刊史上的繁榮時期。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報刊應有盡有,語種繁多。1935年,世界各地有僑報、僑刊84種,1940年增加到128種,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達135種,增加了四五十種。
猶如一棵樹上結著許多果實一樣,馬來亞檳榔嶼一家報社出版了幾種報刊。1936年10月,在一些愛國華僑的贊助下,華僑駱世生和林姍姍在檳城創辦現代報社。報社先是出版小型報紙《現代日報》,后來出版《現代晚報》。1939年4月又創辦了《現代周刊》,《現代周刊》一直出版到日軍侵占檳城時。現代報社所辦的幾份報刊,都主張抗戰到底和反對法西斯侵略者,希望國共合作。它們經常報道八路軍和新四軍英勇抗戰的事跡,盡可能地反映中國共產黨對時局的主張,這在當時的華僑報刊中是不多見的。
抗戰前期,越南創辦了10多種僑報,這些報刊時辦時停,銷行量及影響不大。其中最有影響者為“越南華僑救國總會”創辦的《全民日報》。該報創刊于1938年秋,主張國共合作,堅持抗戰到底,反對妥協投降。它每天登載電訊消息較多,經常轉載國內進步報刊的文章,因此頗受當地華僑的歡迎,日銷行量達5000多份。1940年初,由于日本向法國駐越南殖民當局施加壓力,阻撓華僑的抗日活動,《全民日報》被查封。之后,該報又以《華商日報》和《中山晚報》名義出版,但僅三個月,又被勒令停刊。
九一八事變后到全面抗戰爆發前期,泰國華僑反日言論日趨激烈,創辦許多華僑報刊。但泰國政府阻止和壓制華僑的抗日愛國活動,經常注銷僑報、僑刊執照。許多僑報、僑刊為能在被迫停刊后迅速出版,便以同一辦報人及地址注冊另一報名,隨即出現了許多“姊妹報”。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泰國政府迫害華僑益甚,“姊妹報”消失,又時隱時現地出版了許多地下小報,主要有《中國人報》《重慶報》《唯真話報》等。
抗戰期間,美洲華僑創辦的期刊共有25種。僑辦報紙沒有確切數據,美國有《救國時報》《華僑日報》《五洲公報》《先鋒報》《大美晚報》《民氣日報》《新報》《三民晨報》《世界日報》《美洲日報》等多種。由華僑洗衣館聯合會資助創辦的《美洲華僑日報》,是一份左翼進步報紙,除積極宣傳抗戰外,還發動華僑捐款,購買藥品及醫療器材、救護車等贈送八路軍。在舊金山報社工作的華僑,每隔一小時把中國抗戰的新聞張貼在報館門前,使廣大僑胞和當地友人及時了解到祖國戰況。
全面抗戰爆發不久,全歐華僑抗日聯合會出版了《祖國抗日情報》日刊,號召歐洲華僑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德國華僑先后創辦期刊《抗戰情報》《救國周報》。德國法西斯占領歐洲大陸后,僑辦報刊遭到劫難,所剩無幾。此間,英國曾出版過《解放》,1944年華僑楊憲益等人在倫敦自編自印小型刊物《民主陣線》,荷蘭華僑出版油印刊物《抗戰要訊》,比利時華僑出版《抗戰消息》等。這幾份刊物猶如陰霾籠罩歐洲大陸夜空的幾顆啟明星。
日軍占領東南亞后,公開出版的華文抗日報刊猶如萬花紛謝一時稀,但在馬來亞、菲律賓等地有許多地下僑報忽現忽隱,猶如一個個地下火力點不斷地“襲擊”敵人。
馬來亞淪陷期間,華僑創辦的各種文字的地下報刊達20多種,向馬來亞各族人民宣傳抗日。淪陷后的菲律賓,也出版多種地下華僑報刊,其中最有影響、堅持時間最長的地下僑報是《華僑導報》。《華僑導報》創刊于1942年4月19日,以“徹底消滅法西斯”為目標,基本任務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保護僑胞利益;爭取祖國民族解放、援助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華僑導報》最初為油印八開一張,后來發展到鉛印四開一張。開始每期發行350份,1945年初平均每日印發5000份。該報除報道國際國內重大新聞外,還同日本侵略者直接交鋒,被日軍追蹤,出版機關多次輾轉。1943年3月,日軍軍部發行華文《岷里拉(馬尼拉)新聞》,強迫華僑訂閱。《華僑導報》立即反擊,揭穿敵報造謠,同時號召僑胞以不叫賣敵報、不訂閱敵報、不在敵報登廣告進行抵制。在陰森恐怖的環境中,《華僑導報》起到了動員和組織華僑參加抗日斗爭的作用,被譽為“華僑抗日民主的旗幟”,“指引我們前進的明燈”。抗戰勝利后,周恩來、董必武、李維漢、陸定一等人,沈鈞儒、黃炎培、梁漱溟及陳嘉庚等知名人士都曾為該報題詞。鄧發、朱學范等同志出席國際會議途經馬尼拉時曾經參觀導報社。
在日軍占領區,華僑報刊為躲避日軍的追蹤,報社經常轉移排印設備。《華僑導報》的宇澄華為保衛報社設備,被日軍捕殺。辦報人員冒著生命危險,秘密傳播國內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斗爭消息,起到了鼓舞和振奮人心的作用。地下僑報、僑刊被人們譽為“地下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