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挽救祖國的凝聚力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意思是說兄弟在家里鬧糾紛,受到外人欺侮時,仍能共同抵御。后來比喻盡管內部不和,但大敵當前,仍能一致對外。

抗日戰爭爆發前,僑居世界各地的華僑猶如一盤散沙,很不團結。這主要是由于他們居住分散,僑居國實行分化瓦解或分而治之的種族歧視政策,加之華僑內部存在宗派思想等原因造成的。如早期美洲華僑中堂(致公堂——國內反清復明的幫會組織的美國分支機構)堂號林立,姓氏組織眾多,封建思想濃厚,堂戰不止,械斗不休;南洋華僑社會幫派林立,地域組織甚多,宗法思想濃厚,矛盾重重;歐洲華僑內部復雜,常鬧隔閡。華僑社會這種不團結的現象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猶如一種廣泛蔓延的疾病,嚴重地滯礙了華僑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但抗日戰爭爆發后,廣大華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民族利益一致的基礎上,他們化干戈為玉帛,日益趨向團結統一。美洲華僑持續百余年的堂爭械斗得到平息,南洋華僑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法幫派觀念基本消除,歐洲華僑中的不同黨派及工商學界由重重隔閡轉向緊密團結。抗日救國、挽救民族危亡是力量巨大的磁場,把全世界華僑吸引凝聚在一起。

抗戰時期歐洲有華僑62738人,占世界華僑總數的0.72%。歐洲華僑雖然人數較少,但其成分以工人、學生居多。他們思想敏感,覺悟程度高,在全國抗戰爆發前夕,率先走向了團結統一。

九一八事變后,法國巴黎、里昂等大城市的華僑先后建立了巴黎中華民眾抗日救國會、旅法中國救亡會、旅法華工聯合總會等抗日團體。1936年淞滬抗戰四周年,旅法各華僑救亡團體聯合成立了旅法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以宣傳抗日救國、為祖國捐款獻物為主要任務。

英國華僑在支援祖國抗日救亡活動中,相繼成立了抗日救國會、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倫敦分會、反日同盟會、反帝大同盟、愛國工商會等許多抗日救國團體。

德國華僑抗日救亡運動經過曲折發展,最終在1936年3月2日成立了旅德華僑抗日聯合會的統一組織。

瑞士、比利時、荷蘭、意大利、蘇聯等國的華僑也都成立了抗日救國組織。

歐洲華僑紛紛成立抗日救國組織,盡管其歷史各異,成分不同,但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均以抗日救國為宗旨,為歐洲華僑的進一步團結統一打下了基礎。

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派吳玉章等人到法國巴黎創辦專門從事抗日救國宣傳的機關報——《救國時報》。該報作為中共在海外的喉舌,無情地揭露了日本侵華暴行和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大張旗鼓地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廣泛聯絡歐洲各地的華僑,報道他們愛國抗日活動的消息。《救國時報》是使歐洲華僑凝聚在一起的催化劑。

1936年8—9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代表陶行知、《永生周刊》主編錢俊瑞、全國學聯代表陸璀等,到比利時和瑞士參加國際會議。會后他們一行來到巴黎,與先前來法的陳銘樞、黃琪翔、胡秋原等知名人士聯絡,深入到華僑之中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倡議召開旅歐各國僑胞抗日救國大會,得到歐洲各國華僑熱烈響應。他們是歐洲各國華僑走向團結統一的推動者和組織者。

隨著歐洲各國華僑抗日救國思想的發展和成熟,在《救國時報》的宣傳鼓動及愛國民主人士的發動等合力作用下,歐洲華僑大團結的時機成熟了。

1936年9月20日,法國巴黎圣日耳曼184號大禮堂人頭攢動。英、法、德、荷、瑞士等國家的華僑代表及來賓共450多人濟濟一堂,召開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大會主席、法國華僑王海鏡作《國難嚴重與全歐華僑成立抗日救國會意義》的開幕詞,陳銘樞、陶行知、胡秋原、錢俊瑞等人分別作了演說、報告,法國華工代表王修德、英國華僑侯雨民、德國華僑代表秦豐川等分別作了發言。大會確立的最高原則是:“精誠團結,一致抗日。”大會決定成立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全歐華僑抗聯會”或“全歐抗聯”),團結旅歐僑胞,“努力抗日救國運動,尤其促進全國上下的大團結,一致為祖國生存而戰,為恢復失地而戰”。大會發表了宣言和會章。宣言全面地闡述了歐洲華僑對抗日救國的各項主張。會章對全歐華僑抗聯會的會員、名稱、宗旨、組織等作了具體規定。

這次大會及其成立的全歐華僑抗聯會,使全歐洲華僑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國大團結。這勢必對正在醞釀中的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也為海外華僑的團結救亡運動做出了表率。

隨著國內抗日救亡運動的不斷高漲及華僑愛國覺悟的提高,繼全歐華僑抗聯會成立后,南洋各地華僑救國團體也如雨后春筍般地不斷涌現。

——1936年初,新加坡華僑成立各界抗日救國會。陳嘉庚發起成立新加坡華僑籌賑會,建立分會30多處。馬來亞各地華僑救國會、籌賑會等團體紛紛成立,多達207個。新馬華僑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救國熱潮。

——全國抗戰爆發前夕,菲律賓各界華僑成立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菲律賓分會,馬尼拉市13個工會團體組織“勞聯會”等組織。七七事變后半個月內,全菲華僑共成立愛國團體多達367個。

——緬甸華僑先是成立各界救亡聯合會,之后,緬甸華僑救國最高機關——緬甸華僑救災總會成立。在該會帶動和影響下,緬甸華僑公債勸募委員會、華僑抵制日貨總會、華僑募捐難民棉衣會等組織紛紛創立。

——在越南,先是成立西堤華僑救國會,后又成立越南南圻華僑救國總會,動員僑胞援助祖國,擴大宣傳救國運動等17項任務。該會在越南各地建立35個分會,領導和影響10多萬僑胞為抗日救國盡力。

成立華僑抗日團體的還有印度尼西亞、泰國……

1938年10月10日,由南洋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莊西言、李清泉發起,來自新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泰國等華僑代表168人,在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召開了南洋華僑史上空前的大會。與會者雖然只有160多人,但卻代表了全南洋600多萬華僑和上千個華僑團體。

陳嘉庚被推選為大會臨時主席。與會代表一致同意通過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大會公布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組織大綱》,規定南僑總會的宗旨并據此選舉了領導機構——陳嘉庚任主席,莊西言、李清泉為副主席。大會發表了《南僑代表大會宣言》,揭露了日本侵華暴行,號召南洋華僑必須“堅抱”抗戰最后勝利之信念,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踴躍慷慨,貢獻于國家”。

全南洋華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南僑總會的成立,是全南洋華僑沖破幫派地域觀念、共同抗日救國大團結的標志,是“南洋華人抗日運動的新紀元”。此后,南洋600多萬華僑、1000多個籌賑團體在南僑總會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運動,為祖國抗戰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全國抗戰爆發后,美洲華僑(以美國為主)也逐步走向大團結。

1937年7—10月,紐約華僑先是成立救濟總委員會,后來成立華僑抗日籌餉總局,隨即更名為抗日救國籌餉總會。同年8月中旬,芝加哥華僑成立華僑救國后援會,統一領導美國中部地區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

舊金山,是美國華僑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大城市,當地華僑政治分野較為明顯。1937年8月,“美洲華僑拒日救國后援會”和“中華民國國民抗日救國總會”兩大政治傾向不同的僑團,在抗日救國目標下聯合召開救國會議,議決成立旅美華僑統一義捐救國總會。該會“把一切捐獻祖國,擁護抗戰到底”,“逃避義捐,非我族類;捐款不力,不算愛國”作為行動口號。在這一口號感召下,抗戰的前四年,舊金山25000名華僑為祖國捐款1500萬美元。

致公堂組織及其成員遍布全美洲,如美國華僑近8萬人,加入致公堂者達6萬多人。1939年6月15日,全美洲洪門致公堂所屬10余個國家223處機關的代表齊集墨西哥城召開懇親大會。會議主張聯絡各救亡僑團,集全美10多萬洪門僑胞的力量擁護祖國抗戰,把抗戰堅持到底。會議議決通過成立“全美洲洪門總干部”,由司徒美堂任監督,呂超然任部長。百余年來,致公堂堂號林立,經常發生堂斗,流血死亡的恐怖事件時有發生,但如今他們團結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抗日救國使華僑社會進步了,廣泛地團結起來了,民族意識空前提高了。

美國各大中城市華僑抗日救國組織的建立,廣泛發動了全體旅美華僑投入愛國救亡運動中,有力地推動了美國華僑抗日救國運動的持久和縱深發展。1943年9月5日,來自全美國36個大中城市的僑團代表在紐約齊聚一堂,舉行全美華僑抗日救國籌賑機關代表大會。大會決定統一采用“旅美華僑救國會”為全美各地華僑救國組織的統一名稱,并指定在紐約、芝加哥、波士頓、舊金山、圣安東尼、西雅圖六處分別設立執行機構。這次大會統一了全美國華僑的抗日救國組織,是全美華僑抗日大團結的重要標志。

抗戰期間,以歐洲、亞洲、美洲三大僑團為核心,全世界各地華僑愛國團體共有3940個。這些團體遍布世界各地,大小不一,類型不同,立場有別,活動各異,但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抗日救國,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眾多的華僑團體,有力地將千百萬華僑凝聚在一起,在海外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抗日救國大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丹寨县| 安平县| 五寨县| 瑞金市| 醴陵市| 罗城| 赣榆县| 绥宁县| 德阳市| 临沧市| 宁河县| 拜泉县| 巴林左旗| 廊坊市| 星座| 岳池县| 云龙县| 贵州省| 久治县| 措美县| 宁远县| 鄄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灌南县| 潞城市| 得荣县| 方正县| 普定县| 黔南| 汝阳县| 青浦区| 娄底市| 盐源县| 宁晋县| 当阳市| 观塘区| 灯塔市| 建瓯市| 宜昌市| 上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