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腦科學是怎樣改變我的
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進入名校讀書。
我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17歲的時候還是被劍橋大學給拒絕了。當時查詢結果需要直接給劍橋大學打電話,我還記得那是一個晚自習的課間,我專門到廁所里打的電話。
知曉結果后,我有點蒙。站在茅坑旁邊,我傻乎乎地想了很多問題。為什么呢?我到底輸在了哪里?是不是不夠自信?是不是不夠聰明?還是不夠努力?……那些問題就像旋渦一樣讓我深陷其中,我好像很理性地在分析,又好像很情緒化地不想停止對自己的質疑。
我當時感覺自己好像輸了什么,又不太確定。我不是非去劍橋讀書不可,但愿望落空的那一刻,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它讓我意識到,我不夠出色,出乎意料的是,這一點意外地讓我非常難過。
不甘于平庸,努力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我相信這個理念在今天依然是教育的主流。
在追逐“成為不平凡的人”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比我更聰明、比我更有毅力、比我更能沉得住氣,哪怕只是在一些小技巧上比我更有天賦的人。每當我意識到自己在某一方面可能只是普通水平的時候,我多少會心有不甘。憑什么別人在這方面比我強?這種不甘的感受甚至會被放大到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事事不如意。
落榜劍橋之后,我去了倫敦的一所大學,叫倫敦大學學院。這個學校在中國沒什么名氣,但其實是一所好學校。在那里我誤打誤撞地選了“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為大學專業(yè)。這是一個以研究大腦為核心的專業(yè)。我選這個專業(yè)有兩個原因:其一,它是我們大學最好的專業(yè),世界排名第二,既然我不能去一個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學,那我得在專業(yè)上“找點兒安慰”;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期待能找到一種讓自己變得更出色的方法,它可以是變得更聰明、更有口才、更有音樂天賦、更有創(chuàng)造力,或是僅僅提高記憶力。
但對大腦了解更多之后,我反而放下了這些執(zhí)念。我第一次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不是為了考試得更高的分數(shù),也不是為了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博學多才。大腦的美驚艷了我,我意識到自己的大腦真的好厲害,而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大腦能讓我感受自己想感受的、選擇自己想獲得的東西,這本身就彌足珍貴。
可以說,神經科學讓我客觀地認識了自己,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存在,并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平凡還是不凡,都十分珍貴。
博士畢業(yè)后,我來到牛津大學從事神經科學研究工作。
第一次給大一學生上課的時候,我觀察著他們,暗自將十年前的我與他們做比較:為什么十七歲的我沒有機會進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這樣的學校呢?和他們相比,當時的我缺少什么呢?我想我缺少的大概就是那份少年人該有的好奇心吧!
知識不應該和考試成績畫等號,它自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閱讀也不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它能帶來游戲和美食無法帶來的滿足感。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你打開一個新的世界,一種新的看待自己、與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趙思家
2021年1月1日清晨
于英國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