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本書使用攻略
說話要言之有理,但有理還不行,還應該有據。
——呃,我說的
玩游戲的時候,我最討厭游戲開始前出現的“入門指南”,因為好的設計無須指南。
但我還是想在此獻上本書的“使用攻略”,解釋一下本書的結構及閱讀本書的注意事項。如果你和我一樣討厭“新手村任務”,則完全可以跳過這一節,但我覺得你不會對它失望的。
01 第一個問題:本書的哪些內容可以跳過?
這個問題有點奇怪,我猜你可能是第一次遇見一本書的作者直接告訴你哪些內容可以不看。
本書一共有六篇,分為55節。
因為每節都相對獨立,所以你可以直接看目錄,跟隨自己的好奇心,翻到你感興趣的問題所在的頁碼。但在閱讀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一些看不懂的地方,那你就要翻回相應的頁面去“抱抱佛腳”。
最佳的閱讀方式還是從頭開始看。我個人認為第一篇和最后一篇是全書最難的部分。第一篇(基礎篇)的不少內容是高中,甚至大學二年級才會學的知識,專業詞匯很多,第一次看會有些吃力,但請你一定要試試。只要你能夠堅持讀完第一篇,即使沒有完全消化所有內容,讀后面幾篇也會簡單很多。而最后一篇(未來篇)則和人工智能有關,有很多抽象的描述,可能需要坐下來細細閱讀。
大多數小節需要5~10分鐘閱讀,有個別小節可能需要15分鐘。你也可以順便計算一下你的閱讀速度。本書不適合速讀,所以請不要著急。
每一節除了主體內容以外,還可能會出現一個邊欄和三個專欄。它們分別為:
· 大腦熱詞
本書中大多數和大腦相關的詞匯,我會用中英雙語注明。試一試用英語的定義來理解它吧!開始可能會有些吃力,但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說不定就適應了。希望這本書能讓你習慣在學習科學知識的時候同時學習英文語境的思考方式。與此同時,“大腦熱詞”也可以作為知識點指引來使用。建議你看完每篇后,再快速地翻一遍,只看這些熱詞就可以了,做一個快速的鞏固。此邊欄一定不要跳過!
· 像科學家一樣實踐
有些是需要動手做的小實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內容;有些則需要你上網查資料,對感興趣的話題進一步探索也是科學家的日常工作。在科學的世界里,永遠不要相信一家之言。如果要做實驗,未成年人請在家長的陪同下完成。此專欄可以跳過。
·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一個人只有把所知所見都結合在一起考慮,才能真正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并吸收,為己所用。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自己頭腦獨立思考,這樣的知識遠不如量少但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所以,我留給了大家一個“胡思亂想”的時間:這些知識讓你聯想到了什么?有沒有解答什么問題?它們又讓你產生了什么新的困惑?此專欄建議不要跳過。
· 大腦速記
這個專欄設置在每節的最后,會提煉出關于腦科學的核心知識點或常識,幫助你快速回顧和吸收閱讀的內容。此專欄建議不要跳過。
每一篇結束時,我都會用一個思維導圖(mind map)來總結該篇的內容。這時,先別急著繼續讀下去,請停下來思考一下:你是否還記得這一篇講了什么?哪些內容讓你印象最深刻?
再想想,有沒有什么地方讓你覺得特別有趣、想更深入地了解,但我沒有繼續展開討論?試試使用搜索引擎(谷歌、百度、搜狗或其他)搜索一下相關關鍵詞,相信你能找到更多、更新的內容,甚至你可以搜索有沒有相關書籍可供查閱。
最后回想一下,這篇里有沒有什么地方讓你覺得特別難懂或非常困惑?如果有,請翻回到那些頁面,做上記號(比如折一下頁角),或用鉛筆在相應段落旁邊畫一個問號。我在讀書的時候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有三種應對措施。第一,如果問題不多、比較零散,做好記號后,我就會繼續讀下一章。有時候看了后面的內容自然就會明白前面的知識點。第二,如果有超過五個問題,那最好立即快速重讀這一章。一方面,說不定你有漏讀的地方;另一方面,在知道“未來劇情”的情況下重讀,往往會更加容易理解。帶著問題去閱讀,對知識的吸收會更好。第三,如果看得很吃力,有很多或大或小的問題,我就會先放下書休息一下,或過幾天重新閱讀。如果還是完全不明白,那有可能是我還沒準備好閱讀這本書,也有可能是這本書寫得不好。遇到這樣的情況,請不要沮喪,先把這本書放回書架,過段時間再試試。
02 第二個問題:本書的內容是否值得信任?
你最近遇到過“假新聞”(fake news)嗎?
過去,我可以認準某些老牌報社,將其作為獲得“權威”“真實”信息的渠道,但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假新聞呈爆炸式增長。或是因為沒有新聞可以報道,或是為了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混口飯吃,抑或是擴散信息已經沒有門檻,現在我們接觸的大多數信息,實在真假難辨。
如何判定信息是否真實?在這里我借用一下英國德比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威廉·范·戈登博士(Dr. William Van Gordon)針對“如何識別假新聞”提出的五條建議。
當你在閱讀一條新聞時,先停下來,思考一下:
· 這條信息的來源是什么?是否可靠?
· 帶著批判性思維看待它,試著跟它抬杠。
· 想一想有沒有什么必要的細節沒被提到。大多數假新聞,也包括假信息,會故意遺漏一些細節,因為它是假的,所以經不起推敲。
· 如果新聞中引用原話,確認來源是否真實存在,或者作者能否為他說的這句話負責任。
· 看看圖片是不是假的。比如,將圖片上傳到網上并搜索出處,看看是不是被挪用的。
雖然這都是針對如何識別假新聞的建議,和本書講述的科學內容有一定的區別,但兩者思路是一致的。
03 第三個問題:引用的文獻怎么看?
要注意的是,從學術角度來看,用腳注的方式列出參考文獻(reference)其實并不規范,但更加便于閱讀。科學界有很多種引用格式,幾乎每種專業期刊都有自己的一套要求。我以神經科學領域常見的學術期刊《神經科學雜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使用的標準格式為例,來介紹怎么看一條被引用的文獻。
① Zhao S, Chait M, Dick F, Dayan P, Furukawa S, Liao H-I (2019) Pupil-linked phasic arousal evoked by violation but not emergence of regularity within rapid sound seque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1–16.
請諒解我“厚顏無恥”地使用了自己第一篇正式發表的論文作為例子。
開頭這一串Zhao S, Chait M, Dick F, Dayan P, Furukawa S, Liao H-I是每個作者的姓氏和名字的縮寫。比如我叫趙思家,姓氏為Zhao,名字的縮寫為S,所以我就是Zhao S。在神經科學和其他很多科學領域中,作者排名順序非常重要,有時候合作者還會為此爭執不休。每個領域的作者排名方式有點不同,比如數學和物理領域就是按照姓氏首字母的順序來排的。仍然以我為例,我姓趙,那我幾乎每次都會被排在最后一個。但在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我們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一作者(first author)和最后一個作者(last author)往往是最重要的。第一作者往往是實際進行這項研究的博士生或博士后,比如這篇文章是我寫的,文中的實驗是我做的,所以我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排在最前面。最后一個作者一般為第一作者的直系導師,論文的想法和一些方向可能是由這個人確立的。
就我這篇論文而言,最后一個作者其實并不是我的導師,而是我們的合作者。我的導師被排在了第二作者的位置,即Chait M。第三作者是我的博士導師,即Dick F。這背后的原因相當復雜,不在此說明。但為了平衡,我的導師Chait M,成為本篇論文的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什么是通訊作者呢?如果你看了這篇論文有什么問題或想要合作,就要找這個作者。這個位置比第一作者和最后一個作者更為重要。一般情況下,第一作者也是通訊作者,只有在少數例外情況下,最后一個作者是通訊作者。如果你看到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不在這兩個位置,就可以想象在論文發表前,作者們可能經歷了斯文的交涉,這也算是論文發表背后的一些故事。
接下來的括號和數字“(2019)”代表這篇論文發表的年份。
后面跟著的這句話“Pupil-linked phasic arousal evoked by violation but not emergence of regularity within rapid sound sequences.”是論文的題目。
再后面Nature Communications是發表這篇論文的雜志,它是《自然》的子刊《自然–通訊》。什么是子刊呢?就是附屬雜志的意思。其級別比《自然》低,但隸屬于同一個出版社。有些雜志,比如《自然》《科學》,它們不分學科,只要是能夠震驚科學界的發現,都會刊登。如果你的研究成果未被這兩個雜志選中,則可以考慮在它們的附屬雜志上發出。
《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和《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是《自然》旗下另外兩個與神經科學有關的子刊。《自然–通訊》不分學科,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為“低配版”《自然》。
最后幾個數字是指這是2019年的第幾期雜志,刊發于第幾頁。但現在我們幾乎不看紙質雜志,主要在網上看論文,所以這些信息是網絡尚未流行的時代遺留的傳統,已無實際用途。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書的健康篇中,我引用了一個法律案件(case)。法律學術界的引用格式和科學界的引用格式是不一樣的,不同地區立法用的文件的引用格式都不同,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甚至在英國內部,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四地也不同。
在正式的論文中,如果又講科學又講法律,那怎么辦呢?可將“學術引用”和“法律案件”分別列出。你會在論文的正文結束后看到。
本書的做法參照英國《牛津法律權威引注標準》(Oxford Standard for Citation of Legal Authorities)。
我們舉例說明怎么看一個法律案件的引注。
② State v Milligan [1978] 77 CR 11 2908 (Franklin County, Ohio).
其中,State和Milligan是涉案雙方主體,一般用斜體寫出。“v”就是“和”的意思,讀with或者and,并不是versus。如果看到v的前后兩個詞是一個姓氏,那說明很有可能原告被告是親屬,比如夫妻。“[1978]”是年份。“77 CR 11 2908”這一長串序列代表這個案件在哪個案例匯編里的哪一卷、哪一頁。最后括號中的內容“Franklin County, Ohio”是法院的名字,意思是本案是在這個法院審判完成的。
“我該相信這本書的內容嗎?”最后,我希望每一位打開本書的讀者,向我,向自己,甚至向以后讀的任何一本書,都問一遍這個問題。
祝大家閱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