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人看世界:數智時代投資新賽道
- 張瑞主編
- 3080字
- 2022-05-05 22:19:19
醫療爆發期的“掘金”指南
當整個投資行業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略顯疲態時,醫療健康領域卻一路高歌猛進。
《2021瀚納仕亞洲薪酬指南》數據顯示,2020年以醫藥、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為代表的醫療健康領域作為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融資總額超過1500億元,獨占全年投資領域榜首。其中,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診斷/工具領域的投資額相較2019年增幅更是高達100%。
快速增長不僅意味著繁榮,也意味著泡沫的產生。眾多資本的涌入讓項目的估值不斷膨脹,對于中小機構而言,過高的估值只能讓它們“望洋興嘆”,錯失心儀的標的。一些大機構盡管能夠抓住機會,但一些項目本身的創新度較低,技術壁壘不高,高估值并不能為機構帶來更多的投資溢價。
“當局者明知是局卻下不來臺,旁觀者心中暗笑卻盼著登場。”當醫療相關領域巨頭蜂擁而至,看似與醫療健康毫不沾邊的“門外漢”也紛紛入局,幻想著收獲這一領域的累累碩果,最后卻發現低垂的果實已被摘盡。
但英諾天使基金(簡稱英諾)投資總監李英杰并不打算跟他們爭搶低處所剩無幾的果實,他的目標在更高處。
醫療健康領域專業化是大勢所趨
醫療健康領域之所以會產生泡沫,李英杰認為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原因。
一方面,優質創業人才的稀缺造成行業可選擇的標的數量在減少。醫療健康領域是一個專業化和高壁壘的行業,具備研發技術的人才本就稀缺,愿意并且能夠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的人才就更是鳳毛麟角了,造成了投資人可供選擇的標的不多,在市場上資金不變的情況下,大部分的資金肯定會涌向頭部項目,造成頭部項目的估值水漲船高。
另一方面,非醫療專業和行業背景的投資人大量涌入更加劇了泡沫的涌動。這一部分投資人受限于以往在非醫療領域形成的估值邏輯,依舊使用互聯網、模式投資的邏輯,而不是智能制造的方式去評判項目,沒有真正理解醫療健康領域的內在投資規律,所以造成了一部分項目的估值失真。
如何在估值失真的情況下保持清醒的頭腦?李英杰認為,需要秉承專業化的思維去評估項目。
在李英杰看來,前幾年的醫療創業,包括做醫療器械,很多創始人都是醫藥銷售代理背景,大部分的產品都在模仿國外的先進技術,本身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專業度并不高,沒有自主創新的能力。但他認為,目前已經到了需要用專業度去創業的時間拐點。因為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進行高校擴招,培養了一大批生物醫藥專業背景的大學生。目前過了二三十年,他們當中很大一批人已經讀完博士成為教授,或者成為藥企里面的高管和科學家,這一階段他們正值壯年,又積累了一定的從業經驗,創業的成功概率會更大。
創業項目的專業度提高也會反過來提高醫療健康領域投資人的準入門檻。未來,投資項目可能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要簡單了解一下項目,做一些行業內的專家訪談就能投。投資人還需要沉下心去看看行業內的文獻,去跟實驗室內的科學家打交道、跟臨床專家進行深入訪談。這就要求投資人本身需要在行業內有過專業經驗或做過相關的科研實驗。醫療健康領域的專業化、垂直化一定是大勢所趨,而且會愈演愈烈。
這種專業化的趨勢也會讓投資人們逐漸趨于理性,讓整個行業的項目估值有所回落。“只要保證評判項目的專業性,估值就會控制在10%到20%這個浮動區間,這樣就很難存在泡沫。”
前沿技術領域是關注重點
長期以來,我國的醫療行業都是“以仿為主”。據智研咨詢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5000多家藥廠中,99%都是仿制藥企業;19萬個藥品批文中,95%都是仿制藥。同時,有統計表明,我國醫藥市場將迎來制藥史上專利藥品到期最多的時期,世界上將有150種以上總價值達340多億美元的專利藥品保護期到期,其中不乏像氯雷他定、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阿伐依泊汀等一些“重磅炸彈”。仿制藥研發成本低、研發周期短、成功率高的優點讓眾多投資機構趨之若鶩。
盡管目前仿制藥在我國醫藥市場上的份額達到95%,但低研發成本、短研發周期和高成功率,也意味著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更狹窄的收益空間。二八定律在醫療行業依舊適用,市場上80%的利潤依舊被創新藥攫取,發展看似兇猛的仿制藥只能去撿創新藥留下的殘羹剩飯。國家頒布的“4+7”帶量采購、醫保控費等政策也讓仿制藥即將面臨產品銷量和價格下滑的壓力,一味依靠模仿和改良就能發家的方式似乎在醫療行業不再行得通了。
當醫療行業進入了“創新為王”的新階段,李英杰和英諾看到了行業拐點的機會,把重點放在了前沿技術領域。
“今年我們重點是投一些前沿的生物技術型的項目,像仿制藥、小分子藥或成熟型的器械設備這種比較傳統的項目,我們可能不會投。”李英杰更看好的是諸如合成生物學、基因治療、基因編輯、DNA存儲、腦電、腦磁等前沿的生物技術和底層技術。
盡管這些項目可能在5年到10年內都不會有經濟性的效益,但它們能夠為整個行業的治療端和消費端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要知道,這種項目雖然不能在短期內迅速獲得收益,但是一旦落地,就會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這些技術可能目前還停留在高校的實驗室或剛發表的文章中,但我們愿意去嘗試,愿意把它作為一種商業化的技術去轉化,然后去賦予這個團隊資金、人才和資源。我們更傾向于選擇這種高風險,但技術領先性強,技術壁壘也高,而且能代表未來方向的項目。”
技術是否能夠代表未來的方向,李英杰主要從三個維度去衡量。首先看這個技術是不是具備先進性。如果一個技術在10年前就已經有人研發、有文章報道,這種項目通常會被排除在考慮范圍之外。其次看這個技術是不是具有領先性,技術團隊的科研水平需要達到世界級的標準,團隊中的成員一定要在Nature、Science、Cell這種級別的刊物中發表過文章,或者獲得過一些世界級的榮譽。最后看技術團隊中的人,即團隊成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目前這個時間節點投資前沿生物技術其實是沒有可見的產品作為參考的,這就要求團隊成員在技術研發上具有高自主性和變通性。
AI+醫療健康是未來方向
除了醫療健康,AI也是目前大熱的風口。AI正在重塑著傳統行業,孕育著嶄新的“AI+”商業模式。“未來市場肯定比現在更大,因為它跟更多的產業、行業去結合,它可能會發展成一個萬億元的市場。”
李英杰很看好AI在應用層的發展,他將AI看作一項底層技術,試圖通過它推動醫療健康領域的轉型升級。
AI+醫療影像、AI+醫藥研發、AI+IVD檢測診斷,這些都是李英杰目前關注的方向。在這些方向的投資中,他更期待能夠形成一個閉環。例如,在投資AI+醫療影像時,并不是只關注醫療影像這一個環節,而是關注集診斷和未來治療方案推薦于一體的全流程,否則就很難形成一個收入閉環。在微觀項目上,他認為一定要形成既有硬性的診斷技術,又有軟性的醫療服務的“軟硬結合”的商業收入閉環。
從宏觀上來看,李英杰和英諾也秉持著這種閉環思維,力圖在大產業方向形成環狀或網狀結構。依舊以醫療健康領域為例,除了創新藥、CRO等基礎的醫藥和醫療服務,他們也會關注與AI+藥物發現、AI+臨床治療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相關的項目。在醫療器械領域,他們會選擇能夠聚焦不同目標科室的設備,將這些設備相互整合,就能滿足一個醫院內所有與診斷相關的服務需求。李英杰認為這是一個對的方向,這種產業網格化投資最終會產生“1+1>2”的效應。
李英杰非常強調創新的力量。盡管目前我國醫療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但項目靶點過于集中,藥物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依舊是制約其發展的痼疾。在投資上,一旦海外的某個項目剛剛取得突破,國內的相關領域就迅速成了紅海。“我覺得國內的新技術不存在絕對的領先性,只能說存在一個比較好的時間先發優勢,所以團隊需要具備能不斷迭代和創新的能力。”
一味走別人的老路固然能夠規避很多風險,但許多高收益的機會也會被人搶先一步。李英杰不愿意做跟在別人身后的人,他要尋找新的道路,并成為這條路上的領先者。未來,李英杰還會持續關注生命科技這一領域的前沿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