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董懂你:大董經營管理50例
- 大董等
- 4476字
- 2022-05-05 21:01:28
辨識度 大董中國意境菜:中餐烹飪的哲學與表達
仔細算來,大董中國意境菜從理論提出并付諸實現,至今已有15 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國內外人士對大董中國意境菜逐步有了更深入的認知與認同。
大董中國意境菜能深受大家歡迎,并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我覺得是因為它表達出了每個人對生活之美的追求和向往。
從經營上說,不論任何企業,都要以產品為核心競爭力,產品要有獨特性,要制造市場差異化,從而形成我是獨特的、唯一的、個性的。1985 年,我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店,那時候的烤鴨鴨油味重、鴨皮厚,菜品還都是非常傳統的魯菜,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產品和品牌。
我們首先研究如何改變烤鴨的吃法。以前,烤鴨配料只有醬和蔥,我們重新恢復了八種調味料。烤鴨也從提前烤制變成現烤,不光現烤,還要端到前廳去現場片鴨、碼盤,多了與客人的互動,效果就變得完全不一樣,非常吸引人。烤鴨碼盤也有講究,原來是先片鴨胸,但是如果要碼盤,就得先片鴨腿,再把最好的鴨胸肉和鴨皮放在上面,讓客人能在第一口吃到最好的鴨皮和鴨肉。
吃法改變之后,接下來研究怎么能夠皮厚且酥,于是我們提出“酥不膩烤鴨”的概念,讓烤鴨更健康,口感更有辨識度,具備了市場差異化。
我們還在傳統的基礎上,推出一系列新菜品,比如從黃燜魚翅演變出紅花汁魚翅,從魚翅轉變為董氏燒海參,就是之前的蔥燒海參,這些改變都是為了形成名菜、名人、名店的效應。再之后就是慢慢注重擺盤,讓每一道菜的呈現都有了美學新高度。
2002 年公司轉制,當時就想應該重新取一個店名,有個朋友說,那就叫“大董”吧。到了2006 年,有了大董南新倉店,出品體系的建立有了萌芽,有了更多思索。到明確地提出“大董中國意境菜”這個稱謂并逐步將其系統化,已經是2009 年了。
我一直堅信中國烹飪是科學,是文化,是藝術。前兩者毋庸置疑,比如傳統養生和傳統烹飪一向強調“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從人體的營養金字塔來看,這個傳統理論是與現代營養理論不謀而合的。從文化的角度,我們也看到,飲食文化與傳統文化是同源的,是密不可分的且相互作用的。但為什么是藝術?是什么形式的藝術?要怎樣去體現這種藝術?卻是入行30 多年來我一直在探索的命題。
藝術上的體驗是多層次的。我很認同一句古話:“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這種微妙的變化是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剛入行時,我的師父也說過烹飪就是“火中取寶”,所謂烹飪藝術,就是用精準的火候使食物達到最理想的食用狀態,這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境界,很微妙,只能通過不斷的實踐去體會。
比如一道烹掐菜,剛好烹飪到去生,又不能火候過了,在于時間的準確把握。又比如拔絲蘋果,未能出絲與能出絲的狀態就在那一剎那,要通過對顏色和氣泡的觀察,攪動糖液的手感來判斷。要想對這種變化把握得非常精準,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
還有一種烹飪藝術,體現在如何將食物呈現出來。20 世紀80 年代以后,中國烹飪呈現的藝術,我認為走了一段很長的彎路。
這要從人們的審美習慣說起。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些高級菜式,比如滿漢全席、官府菜,都有所謂的“看菜”,它們除了在味道上講究之外,更注重的是通過擺盤的形式來烘托宴會氣氛,顯示豪門大宴、皇家威儀。一路發展下來,雖然菜的味道不斷進步,在造型上卻裹足不前,呆板、僵化、盛裝方式單一。這種拼擺、雕刻等擺盤方式在20 世紀80 年代可謂登峰造極,成為高檔菜的象征。但我認為,這只是重形式而不重內容,讓烹飪藝術遠離了生活和市場。因為這一切拼擺的“藝術”,只會在烹飪比賽的時候得到表現,雖然能讓菜品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卻一點都不實用。
而在同時期,西餐卻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在精致菜品的路上不斷演化,并將“精致”發展為烹飪的一種藝術呈現方式。其實,西餐的藝術呈現方式(擺盤和色彩搭配),與西方藝術有著非常深的淵源,擺盤就像西方繪畫一樣,注重色彩,注重點與線的結合,注重光線對整道菜品的影響等。我在這種大歷史與現代烹飪背景交融下,開始思考中餐的呈現方式該如何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我看來,傳統文化賦予中國烹飪很多豐富的色彩,不論從人文、地域還是從歷史角度來看,都有很深的淵源。比如陶瓷藝術,最早陶瓷的出現就是為了能盛裝食物,從而逐漸發展成一門藝術,從盆景、小品畫或工筆畫上也能看出很多講究拼擺的雛形。這些藝術其實與烹飪藝術都是相通的,但在現實中卻沒有得到體現,我們沒有一個系統的、全面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思想在烹飪中去展現這種藝術。所以我在2002 年成功解決并穩定了大董“酥不膩”烤鴨和董氏燒海參的品質特點與市場定位后,逐漸將重心轉向中國菜藝術特點的研究上,在多年從業經驗的基礎上思考和實踐,提出了“大董中國意境菜”的概念。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清代畫家兼理論家笪重光在《畫筌》一書中使用了“意境”一詞,并針對山水畫創作提出了“實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論,對繪畫中意與境的含義和相互關系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對繪畫中的虛實、形神、情景等問題,亦即意境的表現問題都做出了有益探索。
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在審美意識上具備了二重結構:一重是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另一重是主觀精神的表現,二者的有機聯系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為此,傳統美術所強調的意境,既不是客觀物象的簡單描摹,也不是主觀意念的隨意拼合,而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是畫家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三方面取得的高度和諧的體現。
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境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這一點不但是創作的依據,也是欣賞的依據。創作是將無限表現為有限,將百里之勢濃縮于咫尺之間,而欣賞是從有限窺視到無限,咫尺間體味到百里之勢。正是這種由面到點的創作過程和由點到面的欣賞過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現出來,二者都需要通過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美。
意境的結構特征是虛實相生,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 ”的較實因素,稱為 “實境 ”;另一部分是 “見于言外 ”的較虛部分,稱為 “虛境 ”。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
大董中國意境菜就是以菜品為媒介,運用中國繪畫的寫意技法和中國盆景的拼裝技法,反映出中國古典文學的意境之美,抒情地呈現出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和無窮的詩意空間。是色、香、味、形、滋、養的美食藝術與欣賞者精神世界高度融合、完美統一的新流派。
首先,在菜品的呈現上體現了傳統繪畫藝術和盆景藝術。如“董氏燒海參”,整個菜品的呈現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美感,蒼勁而秀美,線條簡潔,意蘊深遠,構思精巧,注意氣韻,力求體現“自然的神韻,活潑的節奏,飛揚的動勢,寫意的效果”,有主次地呈現出“橫眉群山千秋雪,笑吟長空萬里風”的鐵骨傲氣。
其次,用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的“不似之似”的意象造型,達到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審美效果。如“江雪糖醋小排”,它的意境構思來自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置陳布勢之中大膽、巧妙地運用了通景法、黃金分割法、三元法,夸張地將其意境濃縮到咫尺之內。
再次,為了使菜品的造型更加靈動,富有變化,在菜品的裝盤布局上,巧妙地處理空白和疏密之間的關系。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即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擺盤中的平均布置。巧妙地安排疏密聚散,可使盤中的菜品達到空靈變化的意境,恰如諺云:“密不通風,疏可走馬”。這也是結合了中國傳統繪畫構圖的精髓——見白當黑、虛實相間。這樣的裝盤是用大面積的留白構圖,給顧客一個遐想的空間。
最后,大董中國意境菜是“皿中畫”,但不是畫,是“皿中景”,但又不是“盆景”。它的一切藝術造型皆是為了提高菜品品位,皆是為了服務于欣賞者的品位需求,皆不能為了追求藝術造型而過分強調“造型”。考慮到菜品這個藝術“原材料”的特殊性,所有藝術造型都應在幾秒鐘的時間內完成。雖然越來越講究藝術造型,但我仍一直堅持著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的原則,堅持“色、香、味、形、滋、養”的烹飪標準,這是一切的基礎。
所謂菜系,傳統意義上指的是某一地域的人文、歷史、生活等在菜肴上的表現,形成某地菜品的一種風格和流派。而意境菜可以在每個菜系里出現,通過更精準的味道和更雅致的擺盤,讓菜品有更美的呈現。總的來說,意境菜要求第一是在色香味上下大功夫以達到完美狀態,第二是裝盤上的改進。
解構意境菜
容器:
器,在古文中不單是指裝載的用具,還是對氣量、度量以及風度的解譯。在意境菜中,容器的使用亦關乎能否將菜品本身的氣勢表達出來,從而帶領食客進入到菜品與自然融合的意境之中。
所以,意境菜中不少容器都使用石、木、竹等來自天然的素材,這些帶著明顯自然氣質的素材,能夠以自身的質感與菜品呼應。至于常用的白瓷盤,也會特別定制,最大程度凸顯菜品本身的材質與色彩。
食材:
盡管意境菜作為現今中餐領域最領先的理念,但并不脫離傳統,依舊嚴格遵守著“不時不食”的古訓,而且還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原則應用到極致,把時令的地域食材,以細致的手法凸顯風味。如春天的“香糟春塘片”,選用的是傳統手工的吊糟,以及時令鱖魚最細嫩的魚片。夏天的涼瓜以鮮香的咸肉輔佐呈現,秋天的芋泥搭配燕窩以及冬天的豆腐白菜,都是緊貼時令又不失傳統的食材。
表現手法:
打破菜系固有的框架,不拘泥于烹調手法,因為烹飪的最終目的就是美味,意境菜本身就是在此基礎上,不受菜系流派局限的烹飪。
在表現手法上,意境菜除了具備傳統烹飪注重的色、香、味、形以外,還會著重在氣氛的營造以及趣味的體現上。就如“江雪糖醋小排”最后上桌時撒的糖霜,“天山共色·卡露伽黑魚子拌蘑菇”的干冰煙霧,將淮揚菜文思豆腐加入墨魚汁后的“墨魚汁文思豆腐”等,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氣氛與意境,使菜品在味道之外帶給客人多一份愉悅。
除了營造氛圍,讓傳統的菜品更具有趣味性,進行“重新創意”亦是意境菜常有的表現手法,如將傳統陳皮紅豆沙以冰棍的形式變成“陳皮紅豆沙冰棍”,就是其中的典型。
顏色搭配:
意境菜的配色通常保持在3 種以內,有對比又不會太繚亂。擺盤更會有一定的留白,以突出菜品本身的焦點與氣勢。
作為一名廚師,在廚藝上想要取得成績需要形成自己獨特的系統,具備獨特的辨識度。大董中國意境菜通過食材找尋、搭配方法、烹飪技巧、擺盤方式、器皿應用,表達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美學和文化觀點。無論是給我靈感的來自西方的莫奈、梵高的色彩應用,還是東方的寫意、留白,都是通過無限的創意,將想象化為可觸碰的現實。
近年來,大董團隊通過不斷地尋找探訪,在世界各地與各種食材相遇,這些來自風土以及時令的味道,都有動人的故事。大董中國意境菜的核心意義就是要將這些美好的意象,用烹飪的方式傳遞到盤中,這也是大董對這個世界的表達。
烹飪亦有潮流,大董中國意境菜開創了中餐新美學,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更有風格、更貼切地來表現中國烹飪,食材的特性、味形的設計、盤上的布局、上桌后呈現出的口味質感、溫度變化的影響……種種細微之處,都在不斷思考與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