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與序幕
馬拉松是一項體育運動,也是觀察中國社會發展的窗口,它的足跡,就是時代的足跡。
發展史人物|張亮友 專業運動員
馬拉松,田徑大家族的一員。
在1981年北馬誕生前,馬拉松只是全運會一個比賽項目,社會和行業關注度非常低。直到2011年后城市馬拉松高熱,情況才徹底改變,馬拉松成為一項大眾熱衷的潮流運動。
現在,馬拉松同時兼有奧運爭光、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職能,越往后,后兩種色彩越濃。
從全民健身的角度來看,馬拉松是一項重大成就,這是中國田徑界幾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政績。
段世杰、羅超毅、杜兆才和于洪臣等人先后擔任田徑中心主任,其中段世杰和杜兆才升任體育總局副局長。他們敢于闖創、敢于負責的品格非常突出,在馬拉松發展上用力頗深。
如果說領導層之間的交接傳承簡單明晰,那么運動員及跑者,也就是現在的跑族,其溯源就沒那么容易了。
先來看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體育大背景。
那時候,體育地位至高無上,指揮過千軍萬馬的賀龍元帥出任國家體委(國家體育總局前身)主任,一干十七年。體育系統最初的管理接近戰時體制,運轉軍事化、目標單一化。
所有這些,都向人們表明,體育必須而且要很快出成績。
好消息接踵而來。1957年,戚烈云和鄭鳳榮水陸并進,分別打破男子蛙泳和女子跳高世界紀錄,國人為之瘋狂。而前一年,舉重選手陳鏡開力拔133公斤,成為中國破世界紀錄第一人。
關于新中國馬拉松第一個全國紀錄創造者,張亮友的名字不斷見諸各類媒體,但在《中國田徑運動百年》一書中,僅表述為:“合肥舉行安徽省馬拉松測驗,張亮友跑出2∶52∶34.6的成績。”[1] 比賽時間是1957年12月22日。而《中國田徑運動史》則明確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馬拉松成績是2∶52∶40,由夏啟宇于1957年11月24日在江蘇省馬拉松比賽上創造。[2]
不過,有關“張亮友是中國馬拉松第一人”的說法流傳甚廣,國家體育總局主管的《田徑》雜志也多次確認。
可以確定的是,馬拉松在1957年由江蘇和安徽同時起步,特殊的經濟和人文環境,令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發祥地。
六十一年后,2018年,92歲的張亮友與徒子徒孫相會于肥東國際半程馬拉松,泫然慨嘆:國運才是馬拉松的基礎賽道。他的腦海中反復閃現肥東那條塵土飛揚的公路——店埠到梁園。
張亮友是安徽淮南煤礦工人,兩年前以省運會長跑冠軍身份到上海參賽,買到一本馬拉松知識讀本。雖然不識字,但他請人代讀,照本苦練,自覺神功大成。
到哪里一顯身手呢?
有困難找領導。張亮友一連寫了三封信,收信人都是國家體委主任賀龍元帥。
不久,組織上來人了解他的真正實力,張亮友當即從肥東縣的店埠一氣跑到梁園。一個來回比全馬還多出三百米,對方滿意而去。
那次試跑距今已六十多年,對當時的情形,張亮友依然歷歷在目:“邊跑邊心里打鼓,萬一距離不夠呢,不成欺騙組織了嗎?”
幾個月后,一場省級測驗賽來了。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的馬拉松賽之一。
時間是1957年12月22日,規模12人,地點安徽肥東,張亮友第一個沖線。他回憶說,當日風沙逼人,地面坑坑洼洼,跑到一半時餓得不行,便找路邊挑著籮筐的村民,討了三塊麻餅吃。
僅僅依參賽人數,我們就可以了解當時中國馬拉松的實際情況。
安徽和江蘇的覺醒,呼喚著全國性賽事的出現。
一場內蒙古高原醞釀的風暴即將來臨。
1958年11月3日,首屆馬拉松錦標賽在北京舉行,起、終點均設在先農壇體育場。組委會特邀奧運冠軍扎托佩克到場指導。這名退役未久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看上去仙風道骨,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上,他8天內狂攬男子5000米、10000米和馬拉松三枚金牌,成為時代傳奇。
在奧運冠軍眼皮底下,內蒙古作為重要門派登臺,從此名動江湖,一脈相延。
“蒙派”創業團隊,以專業眼光視之,皆出身草莽。他們本著響應“鍛煉身體、保衛祖國”的初心日練不輟。
這批人身上有時勢造英雄的成分。張云程系開魯縣小學教師,劉一祥來自海拉爾稅務局,鄭昭信則是通遼糧食局職工。業余愛好為人生找到一條新路,命運就此改變。
這場比賽,鄭昭信2∶21∶17奪冠,張云程2∶21∶43居亞。共81人超過張亮友的全國最好成績。
扎托佩克大驚失色,情緒有點激動。他1952年奧運會奪金成績是2∶23∶03。
以簡單數字對比,中國青年的水平還在奧運冠軍之上。
一年后的首屆全運會也是“蒙派”一統天下,張云程2∶29∶55居第一,鄭昭信第二,劉一祥第六。
在彩云之南橫斷山脈的鶴慶縣,對日后中國馬拉松影響深遠的“滇派”代表人物張國偉呱呱墜地。鶴慶毗鄰麗江,海拔兩三千米,高原居民英才輩出。
“蒙派”的絕對統治持續到“文革”前夕,并以1965年4月全國馬拉松測驗賽張云程跑出2∶16∶57.4為巔峰,這一成績可排當時世界第十位。我們細心比較后不難得出結論,就世界排位,20世紀60年代是中國男子馬拉松的制高點。
1965年9月第二屆全運會,劉一祥和張云程分獲馬拉松冠、亞軍,成績為2∶23∶27和2∶23∶57。
劉一祥退役后培養出劉總貴、單長明、吉日木圖等,成為“蒙派”一代宗師。
在回望歷史時,必須承認“蒙派”是中國馬拉松開山鼻祖,而張亮友和夏啟宇則是個人起點。
“滇軍”對“蒙派”的反抗,其實很早就開始了。
張國偉無疑是歷史性人物。
1977年,18歲的張國偉進入大理州體校,翌年入選云南省隊,師從蘇文仁。
蘇文仁不是一般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四破10000米全國紀錄,5000米和3000米也很強。他對高原訓練理論貢獻頗多,十周訓練法和小周期訓練法影響深遠。
雖然麾下有悍將許亮,1977年即奪得全國田徑運動會10000米冠軍,且打破全國紀錄,但蘇文仁還是把目光轉向張國偉。他等待這樣的苗子很久了。
還有一些地方也不甘當看客,比如上海。
張國偉進入體校的時候,上海五七體訓班學生張遠達已19歲,被提拔到市田徑隊,踩上了起跳的踏板,有資格對人生產生無窮想象。
張遠達出身崇明島農家,身材精瘦,自小善跑。1980年10月,第八屆全國田徑錦標賽首次將馬拉松列入,他以2∶29∶00奪冠。
他有點生不逢時,盡管三年后成績提高到2∶21∶23,也僅獲得五運會第七。滇蒙兩“軍”實在太過強大了。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馬拉松以全運會為軸心,蒙滇之爭大勢已成,“滇軍”繼1975年佤族大將肖國明奪冠后,1979年,許亮獲四運會冠軍。
許亮確實厲害,1980年3月又以2∶13∶32勇奪法國埃松馬拉松季軍,超過“蒙派”張云程保持十五年之久的全國最好成績。
彩云之南萬眾歡騰。
此后,蒙滇二元體系,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如果把這種現象完全歸結于兩地領導的重視,那就低估了地理條件和地域人文的社會功能與作用力。
即使今天,內蒙古高原和云貴高原之爭,依然若隱若現。
世界大趨勢和中國社會本身的變化,始終是我們觀察體育的第一角度。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中國不斷改革開放,社會劇烈變化,代表社會價值轉向的消息,像報春的燕子紛至沓來。
1980年4月10日,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獲批成立,5月1日,公司在北京正式掛牌。此舉具有破冰效應,向社會釋放出重大信號。
10月,中國破天荒派三人參加第11屆紐約馬拉松。領隊葉天在起點看到萬頭攢動,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比賽居然是城市大狂歡,43國14012人參加。
一個疑問深深纏繞著葉天,馬拉松是專業比賽,怎么會有這么多人參賽?而且,我國頂尖運動員單長明跑出2∶31∶11,算是不錯了,卻僅排第143。另外兩人的成績為:劉總貴2∶37∶38,第242;方嫩順2∶38∶49,第274。
由此可以得出一種解釋,馬拉松既可以是高水平的,也可以是大眾的,甚至可以融為一體。
紐約給中國使者種下的城市大眾馬拉松理念,18年后才在北京開花結果。
改革開放后,國外的新東西不斷涌入。
1980年,因發明跑鞋氣墊技術而廣受追捧的耐克在北京設立生產聯絡處。
草創于1957年的耐克于1972年正式成立,一對師徒菲爾·奈特和比爾·鮑爾曼洞燭先機的嗅覺,是其一直的成功之道。
為一探中國市場虛實,奈特曾在香港地區苦等三天,但還是沒拿到簽證。直到1980年,通過中國籍高管David Chang,奈特第一次來到北京。
這一年,后來的本土跑鞋大王丁水波剛剛10歲。
他出生于福建晉江陳埭鎮,家境貧寒,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父親是村里的拖拉機手,常年奔波在外,丁水波很小便擔起長子之責。8歲時,他一個人赤腳跑街串巷賣油條,9歲背著冰桶賣冰棍。童年生活的艱辛,歷練出他的商業智慧、商業新知和對世界的認識。
丁水波與菲爾·奈特的商業疊合是2007年以后的事。借助馬拉松,耐克與特步——中美商業跑步文化的兩個代表,得到完美的實用性傳播,并產生了巨大商業回響。
經過長期探索和奮斗,中國馬拉松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盤,并在輿論和組織上為城市馬拉松的破土奠定了基礎。
[1] 全國田徑理論研究會.中國田徑運動百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 國家體委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田徑運動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