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創始之年
北京馬拉松由改革開放催生,同時也是體育界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見證,城市馬拉松作為全運會之外的另一個軸心,揚帆起航。
發展史人物|王楓 電視轉播專家
歷史總是由人來推動的,尤其是那些關鍵位置上的人。
1981年,為城市馬拉松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頂層設計者和主要操作者大多還在人生起步階段。
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中國田徑協會主席、田徑中心第一任主任段世杰,當時擔任國家體委團委書記;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田徑中心第四任主任杜兆才,當時在八一冰球隊打球;田徑中心第五任主任于洪臣,當時是沈陽體育學院大一學生。
安徽六安二中學生水濤高分考入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聽到北京要舉辦馬拉松的消息莫名興奮,不過他印象最深的是另外兩場比賽。
沉寂百年的中國體育走向世界,鶯歌初啼。
男排3∶2逆轉當時的南朝鮮隊,取得世界杯參賽權,劇情跌宕起伏,激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
接著,在第36屆世乒賽上,中國隊包攬7金,開始書寫綿長的英雄史詩。
國際比賽繁多,不勝枚舉,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人的認識水平,那就是,凡中央電視臺轉播的國際比賽,都是世界焦點。
一場比賽勝利,舉國若狂,體育是社會情緒的助推器。
有人乘勢向國家體委提議,在北京舉辦馬拉松賽事,以此向世界展示中國人組織重大賽事的能力。
5月,隸屬于國家體委國際司的中國體育服務公司(以下簡稱中體服)接到承辦任務。
這個“國字頭”的服務公司,最初是國際司下屬的處級單位,主要負責邀請和接待外籍選手。1979年10月注冊時,其批準單位是國務院,跳高名將鄭鳳榮出任副總經理。
北馬之外,中體服還負責操辦“福布斯歡呼美中友誼”號熱氣球飛行表演。
福布斯即《福布斯》雜志總裁,1982年10月,他攜熱氣球和摩托車隊訪華,中體服全程操辦,巡演各地,助推這兩項運動落地中國。
福布斯特別能花錢,對中體服來說是一樁好生意。同時初創的北馬也不差錢,因為日企作為外資先鋒,正大舉開拓中國市場,而日本人又特別愛做馬拉松廣告。
中體服應接不暇,也廣受贊譽,兩年后跳級,明確為司局級單位。
那時,中國田徑協會名義上是北馬主辦單位,具體負責選手邀請、審查,獎牌和服裝設計制作,以及現場的具體組織,實際上是一個執行團隊。
首屆北馬于9月27日舉行。之前數月,北京的空氣里一直彌漫著興奮又緊張的氣氛。
畢竟是新中國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馬拉松賽事。北京完全按照歡迎外國元首進長安街的規格精心籌備。
賽事全稱“1981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由中國田徑協會主席李文耀擔任組委會主席,他實事求是地說:“深感缺乏辦這類比賽的經驗。”李文耀于1979—1990年擔任第三屆中國田徑協會主席。
組委會首先確定參賽選手的范圍,一類是特邀選手,由中國田徑協會對外邀請,另一類是自愿參賽者。
自愿參賽的條件非常苛刻:年齡21~45歲;每人每天交納服務費50美元,另加報名費5美元,以當時匯率計算約合人民幣82.5元,超過普通職工三個月工資;成績2∶20∶00以內。有這三道門檻,可以試想一下,能有多少人通過審查?
最頭疼的是比賽線路,大原則是既要展現古都風貌,又要避開核心敏感地段,這太難了。
那時候,北京適合跑馬拉松的路線并不多,可以展現大國風貌的區域比較有限。
國家體委和北京市相關部門反復開會,不斷更換方案,先后經過8次測量,最終確定以天安門為起、終點,運動員先繞著天安門廣場跑兩圈,然后沿長安街一路向西,經西單、復興門、木樨地、五棵松至古城折返,至復興門向南轉入象來街,經宣武門、和平門至前門,繞正陽門東側返回天安門廣場,終點在國旗旗桿南側。沿途還有很多政府和軍事單位。
比賽規模之小是現在無法想象的,共85人報名,后來檢錄環節的數據顯示,通過起點線的外籍選手22名、國內選手39名。
據《體育報》(現《中國體育報》)記述:“首都幾十萬人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了比賽盛況。沿途每一條街道都擠滿了人,為長途飛奔的中外運動員熱情鼓掌加油。”
冠軍是瑞典選手謝爾·埃里克斯塔爾(2∶15∶20),我國云南25歲的彭家政跑出2∶26∶03,獲第十五名。有“中國最佳選手”之稱的許亮因病未能參賽。
日本人對馬拉松的喜愛已到癡迷程度,三得利公司以協助單位的身份贊助了首屆北馬。
三得利希望北馬向日本轉播,在技術上,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接到任務后,中央電視臺技術部門的技術人員李漢杰、劉廣全等人天才般地想出拖斗模式——在一輛剛購進的小轉播車上放置固定設備,再用繩子牽引一輛130卡車,裝上攝像機、防震器、微波、調頻臺、通話設備和8副天線。最后再坐上11名中日工作人員。
當天,《體育報》記者描述道:賽場上,有兩輛連在一起的汽車最引人注目,前面是一輛天藍色的面包車,車上架著兩個大鋁鍋蓋一樣的東西,連接著的一輛綠色拖車上有人扛著大型攝像機錄像,兩輛車由電纜接通,后面錄,前面放。
就這樣,央視向北京地區轉播比賽實況,并通過東京廣播公司(TBS)向日本播出。隨后,又向全國播出錄像剪輯。
全臺人如釋重負。
在中國馬拉松初期的推廣上,日本人稱得上不遺余力,TBS提供了不少設備,甚至包括開道用的摩托車。
1982年2月,中央電視臺臺長王楓在《廣播與電視技術》上發表《一九八一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的實況轉播和衛星傳送》一文,從技術角度解剖了馬拉松轉播的難題與辦法。這是中國馬拉松直播技術的奠基之作。文章最振聾發聵的觀點是:未來需考慮“直升機中繼和航拍”。
在電視為稀有之物的年代,誰能在屏幕上露一小臉,是不得了的事。
最久久不能平靜的人是孫正平。在首屆北馬兩個多小時的轉播中,穿插播出事先錄制的風光片和交通管理注意事項皆由他配音,這是孫正平的聲音首次出現在央視。
孫正平曾插隊山西十三年,今年3月調入央視體育組,實現人生重大轉折,讓同齡人艷羨不已。
北馬挑梁解說員宋世雄,組織關系還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逢重大賽事,兩臺同播實況,他的聲音覆蓋全國,知名度不輸任何體育明星。
宋世雄是改革開放后最重要的電視體育解說員之一,也是中國體育解說模式的奠基者。2000年退休,常票戲。
多方合力,北馬以開山之功和神圣地段奠定至尊大位,后享國馬之榮。1981年也是倫敦馬拉松和澳門馬拉松元年。
其時,改革開放春氣盎然,另兩個直轄市也心意激蕩。
天津舉辦第一屆飛鳳杯國際馬拉松賽。
上海舉辦第一屆上海杯馬拉松比賽,起、終點設在嘉定體育場,且破天荒允許女子參加。
當然,津滬還很隨性,距不間斷的品牌賽事還很遙遠。
在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東,進行了一次馬拉松摸底賽,共30人參加,平均年齡23.7歲,包括學生8人、工人9人、教師5人、職工6人、軍人1人、農民1人,所有人均未參加過馬拉松訓練。最終14人跑完全程。
數據反映出中國馬拉松的真實模樣,也揭示了馬拉松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
改革開放的另一前沿陣地——福建,湖里區一陣鞭炮聲響,廈門經濟特區破土動工。一個貧窮的海防小城從一片荒地中崛起,在改革開放的破浪前行中完成驚人蛻變,躍升為高顏值、高素質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