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識人用人一本通
- 湯君健 王剛
- 1929字
- 2022-04-21 11:40:39
1.2 “階段性原則”:避免陷入“全面提升陷阱”
中小企業用人,一定要避免陷入“全面提升陷阱”。有些中小企業利潤剛剛有些起色,立刻就開始按照大公司的配置和用人標準,開始全面引入人才,提升人才水平。殊不知,這樣激進的做法一來會導致新老員工工作方式上的巨大沖突,二來也會導致企業的用人成本激增。要想突破“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困境,關鍵在于把控好用人的節奏,用關鍵人才換發展空間,用發展空間換下一階段的內部關鍵人才成長。
在理想狀態下,可以把人才按照用途(是用于突破當下瓶頸,還是用于解決未來問題)和員工特性(是創新型,還是維持型)分為A、B、C、D四類,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小企業四類人才策略

如果是用于突破當下瓶頸,而且企業要進行顛覆式創新,“A類 特種兵人才”是首選。工作很像玩電子游戲,玩過一遍甚至多遍的關卡,下次再玩的時候,你自然知道哪里有“陷阱”、哪里有“怪物”,哪塊磚頭后面有“獎勵”。所謂的“A類 特種兵人才”往往就是這個領域的“熟練玩家”,他們在某個“關卡”(行業),已經來來回回走過多遍,幫企業節約下的時間都足夠支付他們的高薪水了。像這樣的人才,幾乎很難培養出來,而且也沒有必要去從零到一培養。(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本書提到的“A類 特種兵人才”或者關鍵人才,并不局限于高管,只要是能解決卡住企業發展的問題的都可以算作“人才”。)
如果小企業在用人上按部就班,跟著行業內的大企業亦步亦趨,那么大企業遲早可以通過豐厚的現金流、充分的研發投入、足夠的人才儲備,慢慢把小企業耗死。在“A類 特種兵人才”取得突破后,要靠“B類 近衛軍人才”,也就是企業老團隊的骨干,迅速跟進,擴大戰果,進行業務復制、運營等工作。
“在小米公司剛剛起步的時候,很多人才在加盟小米之前都會非常猶豫,那個時候,雷軍是怎么集聚人氣的呢?主要靠他的創始人團隊。為了吸引到公司需要的人才,幾個人輪番上陣,甚至有的時候和人面談,一聊就是將近10個小時,很多優秀人才終于被公司合伙人的誠意打動,答應加盟小米。”[1]
所以,一方面,中小企業一定要敢于啟用“A類 特種兵人才”突破業務瓶頸,目的是省下時間,用于“彎道超車”。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要帶領動物們參加爬樹比賽,關鍵在于直接招來猴子,“拿來”就能參賽,而不是去培養大象。中小企業要想彎道超車,關鍵在于贏得充足的時間;企業自己的體系都不健全,這個時候想獨自培養人才,太慢;“拿來就能用”的人才,可以快速解決燃眉之急,突破發展瓶頸,和創始團隊互補短板。(至于怎么吸引A類人才加入,我們在后面的章節還會展開。)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不能學大企業,囤積“非階段性人才”。
這是因為,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在生存壓力上的不同,帶來了一系列的用人方式不同。大企業“家底厚”,生存壓力相對較小,用人時比較看中這個人的“可塑性”。就算候選人一時半會兒出不了業績,其實也沒那么著急,可以慢慢培養“D類 子弟兵人才”(用來解決未來問題,維持運營);況且大企業往往自帶成熟體系,個人的作用相對沒那么高。而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利潤有限,人才要立刻見到價值,企業才可能付給他高工資。所以,中小企業招人,要講究“看菜吃飯”,沒必要超前太多。解決未來問題,則需要具有一定的創新經驗的人才,我們稱為“C類 參謀人才”,可以把他們“囤在企業外”。先維護好關系,保持聯系,甚至聘請為企業的顧問,等到創造價值的機會來臨,再挖過來也不遲。
拿飛魚國際來說,現在孫總想引入的人力資源高管,就是典型的“C類 參謀人才”,一時還發揮不了攻城拔寨的大作用。孫總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引進國內零售的“A類 特種兵人才”,而非完善人力資源這條線。就拿文化價值觀的萃取這件事來說,如果企業沒有足夠多的成功案例,就算編了幾個所謂的價值觀,也沒有辦法服眾。此時若不完成“把國際業務復制到國內”這業務上的“驚險一跳”,則很難吸引到更高端的人才加入。
而且,從這位人力資源高管的角度考慮,他現在加入飛魚國際的動力也不大,是不太可能挽起袖子到一線去做具體業務的。就算他有這個積極性,也因為久居高位,業務能力很可能不如一個專業的招聘經理或者人力資源總監,甚至都不如直接聘用外部獵頭更有效率。
階段性的人才觀還可以用在識人的具體操作上。例如,如果招到了一個候選人,能力、背景等都特別好,但是有一點瑕疵,比如,其某條價值觀和企業提倡的沒有那么一致,這個人該不該用?如果是機械地學阿里、學華為,那直接否定掉是最容易的。但是,對于還處在襁褓之中的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是第一位的,這個時候,如果這位候選人在此階段可以助企業一臂之力,當然可以對他進行“限制性使用”,例如加強對他的管理和監控,配備合適的助手,等等。
[1] 資料來源于微信公眾號“電商報”文章《雷軍:合伙人比制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