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識人用人一本通
- 湯君健 王剛
- 1677字
- 2022-04-21 11:40:42
2.5 試用期監測價值實現同樣重要
如果把人才如何創造價值的策略實現路徑想清楚,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當然不是,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關鍵工作,那就是第三層:價值實現監測層。用大白話說,就是設計好試用期的KPI指標達成情況。
茂諾咨詢公司曾經輔導過一家美容連鎖企業,其CEO說,要招一位HR負責人。咨詢顧問當時向CEO提了一個問題:“6個月后,你會如何評價這位候選人是否通過了試用期呢?”
這一下就把CEO給難住了,他回答道:“沒想過這個問題。只是感覺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培訓經理、一個招聘經理和一個薪酬經理,需要一個總監來管著他們。”
這位CEO的做法其實很具代表性。在招聘高管的時候,對于什么叫“做得好”,很多管理者并沒有真正“想清楚”。往往候選人干了幾個月之后,CEO再憑著自己的“感覺”,而不是數字化的標準,決定高管的去留。這對候選人而言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
HR的工作當然可以量化,方法之一還是公式法。對連鎖企業來說,人力資源扮演了重要的支持業務擴張的作用,除了保證人數,還要控制用人成本。
利潤=店鋪數×店均員工數×人均單產-招聘成本-培訓成本-薪酬成本-其他成本
進一步拆分,招聘成本又可以變為:
招聘成本=人均招聘費用×(擴展新增招聘數+流失招聘數)
那么短期來說,評估這位HR高管的業績,至少可以有:到崗滿編率、人均招聘費用、離職率等關鍵指標。它們可以作為判斷候選人試用期是否通過的標準,在招聘一開始,企業就要拿出來和候選人講清楚,而不是籠統地對候選人說:“我要你幫我把人力資源部管好。”
再回到孔總的陽光教育的案例中,孔總聽取了投資人的建議,迅速引入了一位商業化高手(而不是小A團隊)做大估值。那么,孔總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也要把商業化具體做到什么程度給定義清楚,比如銷售額、轉化率、客單價等指標,確保價值創造真的做到位能有標準。
在試用期這個問題上,孔總又犯了個細節上的錯誤。他跟對方簽的合同是三年,但是給出的試用期是兩個月。
這里補充一個關于試用期的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有如下規定:
第十九條 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兩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對于高管而言,兩個月的試用期太短了。比如,候選人一二月份入職,馬上就是春節假期;三四月份之后碰上五一假期;八九月份入職,剛進來就遇到國慶假期。正想安排他做些事,雙十一CEO自己又忙得不可開交。總之,兩三個月對于高管的考察,基本上看不出來什么問題。而既然是簽三年勞動合同,完全可以把試用期拉長到國家規定的六個月,確保看人準確。
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對于拉長試用期,孔總有不同意見,他說:如果把試用期拉長到六個月,我怕就招不來人了。原來,陽光教育把工資分拆成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新人往往完不成績效,所以實際上試用期只能拿到70%的工資。這時候若是采用把試用期拉長,自然讓候選人心中不爽。
那么,如果候選人試用期間出不了業績該怎么辦?
其實,我們要明白,管理講究“一碼歸一碼”。之所以拉長試用期,是為了更好地考察候選人。如果候選人試用期間表現不佳,省下來那30%的績效工資,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擔心候選人聽說試用期長而不加入,更合適的做法是可以在試用期設立一個“績效保護期”。換言之,在試用期,候選人即使績效沒有達成,依然可以拿到30%績效工資部分。但是,如果連續達不成,那么在試用期就勸退。這樣做是為了讓候選人一開始就拿出100%的全力,而不是拿70%的錢,出70%的力。因為高管進入狀態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試用期內保護他的績效工資,也是合理的。
如果候選人在試用期表現極其出色,那么,在三個月或者更短的時間內,提前宣布他通過試用期,也是完全可以的。因為,對于優秀的候選人,對于自己達成甚至超額完成績效有充分信心,提前通過試用期就是一種榮譽,公司可以把他們作為團隊的學習榜樣進行特殊對待。
孔總在我們的輔導下,果斷調整了從“人才估值”到“價值監測”的一系列方式,很快收到了成效。半年后,一位商業化高手加入團隊;一年后,公司在商業化上取得質的突破,獲得了著名風投基金的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