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選擇塑造組織
2017年8月3日,華為南京研究所一個注冊名為“warknife”的員工,在內部論壇“心聲社區”發帖,舉報IT(信息技術)管理部門的NUI業務數據中,所使用的代碼與某代碼托管平臺上的某項目代碼雷同,并懷疑是公司項目的代碼外泄,或是公司項目抄襲了別人的代碼。因為心聲社區是匿名社區,該員工除了在心聲社區揭露事情真相外,又在華為內部技術交流網站3ms上留言舉報,這樣一來,他的身份就曝光了。這名員工叫梁山廣。
9月4日,任正非在瀏覽心聲社區時,無意中看到了這個帖子。他親自撰寫簽發了一份題為“要堅持真實,華為才能更充實”的內部郵件。他在郵件中寫道:“我們要鼓勵員工及各級干部講真話,真話有正確的、不正確的,各級組織采納不采納,并沒什么問題,而是風氣要改變。真話有利于改進管理,假話只有使管理變得復雜、成本更高。”公司決定對梁山廣晉升兩級,并提供上海研究所的工作崗位供他選擇。同時,由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總裁鄧泰華負責保護其不受打擊報復。
只是因為講了幾句真話,梁山廣就被破格連升兩級,每月工資增加了5000元。而且他還可以自愿選擇去其他地點和崗位工作。不少華為員工激動地說:“這件事可以載入華為史冊!”根治大企業的官僚作風,華為是認真的。在報喜不報憂風氣漸長的情況下,一部分員工冒著極大的風險反映真實問題,華為選擇了肯定和保護員工的做法,而不是掩蓋問題、縱容內部假大虛空現象的蔓延。
除了講真話的梁山廣,華為人在不同地方和場合,都會表現出代表華為奮斗精神的行為。
2013年,當時24歲的葉輝輝,剛加入華為不到一個月,就被派駐科摩羅參加海底光纜項目。科摩羅位于非洲大陸與馬達加斯加島之間,是一個人口只有80萬的島國。當地物資極度匱乏,基礎設施非常落后,瘧疾和登革熱肆虐。除了缺電缺水缺網絡,蔬菜和水果也極度匱乏,這是一個連吃飯都需要發愁的國家!交通出行靠的是9座螺旋槳小飛機和沖鋒舟,隨時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險。科摩羅市場長期被西方廠商壟斷,對于華為這樣一家中國ICT(信息和通信技術)企業,客戶并不買賬,覺得還是西方的產品最好最先進。2016年,葉輝輝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在科摩羅這個滿是火山巖的小島上完成了國家骨干傳輸網的建設。2019年,科摩羅實現全島的2G、3G、4G覆蓋和光纖到戶,成為印度洋第一個上4G、5G的國家。如今,華為已經成為科摩羅最受歡迎和最受尊敬的中國公司。在華為經歷困難的時候,這些客戶第一時間力挺華為,表示華為是他們永遠最信任的伙伴。
在一般人看來,年輕人往往不愿吃苦,也吃不了苦。而對于剛畢業不久的葉輝輝,華為居然敢把他直接派駐海外擔當大任。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他不但待了下來,還把業務做得風生水起,最終贏得了客戶極大的信賴。
在你的組織中,如果遇到員工勇于講出實話和需要到艱苦地區奮斗這樣的事情,你會選擇什么樣的處理方式呢?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員工種種行為的“果”,都源于企業組織環境的“因”。組織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員工行為。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想要實現偉大的事業夢想,你需要仔細思考,究竟要打造一家什么樣的組織?這家組織的目的和宗旨是什么?
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曾指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顧客是企業的基石,是企業存活的命脈,只有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才能基業長青。任正非在《在理性與平實中存活》一文中曾寫道:“我們一定要講清楚企業的生命不是企業家的生命……我們要建立一系列以客戶為中心、以生存為底線的管理體系,而不是依賴于企業家個人的決策制度。這個管理體系在它進行規范運作的時候,企業之魂不再是企業家,而變成了客戶需求。客戶是永遠存在的,這個魂是永遠存在的。……所以我認為華為的宏觀商業模式,就是產品發展的路標是客戶需求,企業管理的目標是流程化組織建設。同時,牢記客戶永遠是企業之魂。”
以華為為代表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是能夠切實實現可持續生存發展的根基。企業是一個商業組織,其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是為利益相關者(客戶、員工、股東、合作伙伴和社會生態)創造最大價值,為什么一定要以客戶為中心呢?
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企業最應該關注股東利益,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中心。受這一觀點影響,很多美國公司都把增加股東價值作為公司最重要的目標。在這種股東價值的導向下,企業天天圍繞著資本市場的指揮棒轉,短期主義盛行,漸漸地喪失了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的商業常識。當思科、摩托羅拉等公司以“財年、財季”等規劃公司未來發展時,華為卻一門心思盯著客戶價值,崛起就成為一種必然。
歐洲和日本的許多傳統企業,則強調以員工利益最大化為中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高福利。它們的首要目標是給員工提供令人滿意和愉悅的工作環境,盡可能提供好的薪酬福利待遇,甚至是終身就業保障。它們相信滿意和快樂的員工自然會照顧好客戶,從而幫助公司為股東創造更好的收益。
員工利益導向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這些企業普遍運作效率不高,整體創造力和組織活力不足。尤其在當下的中國,以員工為中心的企業,普遍缺乏奮斗精神,很容易出現群體性的惰怠。長此以往,公司成長緩慢,必然會導致員工個人成長緩慢和回報下降。任正非就曾深刻地指出:“我們希望員工像谷歌員工一樣快樂,但我們不能提高員工滿意度,因為員工不是客戶,否則就是高成本。”
作為一家商業組織,誰能讓客戶長期自愿地掏腰包,誰就可能成為領先者。以客戶為中心,是當今商業組織生存和發展的第一性原理。華為35年的發展史充分說明這個道理:任何一個想要發展壯大的企業的首要任務,都應該是持續地為客戶創造價值。
真正要從骨子里認同以客戶為中心,還需要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企業都在走向生態化,需要兼顧所有相關者的利益。
這一點沒錯,但生態化的目的是什么呢?還是要為生態鏈中所有相關方的客戶創造最大價值。華為、騰訊、小米賦能生態的目的,都是通過生態鏈的優勢互補和網絡化效應,更好地為客戶(用戶)提供服務、創造價值。
第二,企業屬于商業性社會組織,必須要為社會創造價值。
這一點也沒錯,特別是在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下,企業必須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但是,為客戶持續創造價值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首要條件。當一家企業不能為客戶長期創造價值的時候,它連自己員工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何談社會價值。企業長期支持公益事業的基礎,是以自身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來保障的。
第三,客戶和用戶存在區別。二者可能合一,既是買單人也是使用者。或者二者分離,就像我們通常對2B和2C行業的劃分。或者像教育行業買單的是家長,使用的是學生。這里,我們不在概念上糾結,統一用“客戶”來指代。借用微軟前副總裁陸奇的話就是:我們知道用戶和客戶在市場上有區別,他們未必是同一個人,客戶是付錢的,用戶是使用者。但價值創造本身是滿足用戶和客戶需求的能力,本質上是一種能力。
全球咨詢與服務機構Forrester的研究數據證明,客戶中心型組織具有以下三大核心優勢。
1.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最終能取得更好的收入業績
客戶體驗到底會給公司帶來多少實際收益呢?針對“上個財年,我們的收入至少增長了10%”這一問題,在客戶至上的企業中,47%的員工認為能達到這個增長速度;但在無客戶意識的企業中,只有10%的員工有信心能實現這一目標(見圖1-1)。

圖1-1 客戶意識對員工信心的影響
2.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中,員工對企業的未來深信不疑
針對“你是否同意本公司產品和服務未來5年會成為業界一流”這一問題,客戶至上企業中92%的員工會非常堅定地認為,自己企業在未來市場上是有領導地位的,員工對自己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充滿信心。相反,沒有客戶意識的企業中,只有不到半數的員工相信企業有光明的未來(見圖1-2)。
3.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快樂、敬業的員工更多
在客戶至上的企業中,員工也會更加快樂,因此員工流失率也非常低。針對“員工很愿意為我的企業工作”這一問題,在客戶至上的企業中,94%的員工回答是肯定的;而在沒有客戶意識的企業中,只有22%的員工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見,沒有客戶意識企業員工的主動流失率比客戶至上企業要高出幾倍(見圖1-3)。

圖1-2 客戶意識對員工關于企業發展前景看法的影響

圖1-3 客戶意識對員工忠誠度的影響
正如德魯克所說,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地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美好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