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
- 生活的勇氣
- 金小安
- 1813字
- 2022-07-13 09:37:16
本章我們來討論“不”這個話題,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我們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第二,我們要學會說“不”,學會在尷尬和難堪里,忠于自己的感受,不做一個步步退讓的人。
排除法
拿吃飯舉例,如果朋友問你“今天晚餐想吃什么”,在眾多的菜系里,你可能很難一下挑選出今晚的用餐地點(畢竟美食充滿了誘惑!),但容易些的方法是,你可以先篩選出來哪些是你不吃的:比如你不吃辣的、不想吃西餐、不吃羊肉、不方便吃生冷的食品,等等。
在生活中,這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項技能。我們總是被強調或被告知——你的人生需要有方向,你要在未來的藍圖里,畫出你想要的模樣。但對于初出茅廬剛走上社會的青年人來說,“我怎么知道我想要什么?”他還不曾經歷世事,無法過早地在藍圖上畫出條條框框怎么辦?或者,現在想要的,以后就一定也想要嗎?目標有變怎么辦?
我們經常只看到了繩子的一端,卻忘記一根繩子有兩頭的道理。如果這一端找不到出口,那么試試另外一端:什么是你不要的?你不能承擔失去的又是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不知道如何選擇:
-是先有家庭還是先創業?
-是去創業還是守著現在的工作混吃等死?
-是畢業了馬上去應聘還是再提升一下自己?
-賺了錢是及時享樂還是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對象是選擇父母覺得合適的類型,還是選自己更偏愛的?
在這個糾結的過程中,我們如果無法做出選擇又覺得兩方面難以權衡的話,可以先想想,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
-我不想失敗;
-我不想被人看不起;
-我不想孤單;
-我不想被排擠;
-我不想結婚以后再離婚;
-我不想失去現在的存款和穩定的情感關系。
先排除了自己不想要的,目標就會逐漸清晰;然后,你在進行抉擇時,也須考慮承擔的風險(你有可能會失去的)。還有未雨綢繆的思考力,是你在被擊垮的時候再次復原的一種能力。當有一天你需要承擔這樣的失去,你就不會被命運打倒。
預先權衡、剪掉枝蔓
承上討論的,我們經常聽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樣的話語,這句話真正在提醒的,并不是打消你參與的積極性,而是當你開始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考慮好,自己能承受的程度。
比如愛情,有個讀者曾經咨詢我,有關于異地戀,是否應該放棄現在手里的工作機會,去追尋愛情。我當然不會就他個人的問題給出明確的選擇。但是,我提醒他去斟酌這幾個方面:
-此時此刻,對于26歲的你,愛情與工作,哪個比重更大一些?
-在陌生的城市,你找到新的工作概率大不大?
-如果不換工作,對方和你繼續下去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為什么要這么面面俱到地考慮問題呢?因為感情與事業不是一場賭注,我們的確需要兩方面權衡。
在我們的人生路上,總會有許多繁枝蔓節的選擇出現,你如果覺得這段感情是你所珍視的,你想要去追逐它、擁有它,那么也要意識到追逐它的同時你會失去的東西,并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在決策之前想清楚,在你們日后的相處中,就大可避免“我當初就是為了你,才放棄了那么好的工作機會”此類的埋怨與事后追究責任的撕扯。
學會說“不”
我年輕的時候特別不會拒絕,原因有這樣幾個:①我很不好意思把拒絕說出口;②我很害怕拒絕別人的需求之后,破壞了我與對方之間的關系;③好像勉強一下自己,也沒什么關系。
而現在我經常看到,周圍的人有時候勉為其難地說:“呃,好吧。”“行吧。”或者吞吞吐吐、話說到嘴邊:“其實……算了,沒事我去吧。”這樣的時候,也總會想到當年的自己,不情愿地和不熟悉的人吃著飯,買了單;談著寸步難行,并無幸福感的戀愛;不好意思拒絕他人之求,做著毫無薪酬的工作……
首先,我們在不情愿的狀態下,無論是工作還是戀愛,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個幫忙,個人狀態都無法做到“最佳”。大多數情況下,是被牽著鼻子走的那種尷尬。做是做了,但自己做得不開心,更是沒有積極性。其次,如果一次拒絕就能破壞你和對方的關系,那么這段關系同樣是值得再斟酌的。你對于對方來說,只有幫忙的價值嗎?你可以拒絕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嗎?因為一次的拒絕,關系就會惡化的話,這樣的關系是不是本身也太過脆弱不堪呢?最后,你覺得勉強自己沒有關系,你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試想在生活中,你連自己都覺得不重要,總是把過度的壓力與責任放在自己肩膀,那么后面的路,你不停地加載生活的負重,又如何抬得起頭來?
我們知道什么是自己不要的,學會說“不”。這也許不能讓你一下達到夢想藍圖的彼岸,寫下精彩的人生篇章。但是,至少在這一刻你可以把那些枝蔓去除,更懂得如何認識自己。
告訴自己:
-我是重要的。
-我的感覺很重要。
-感覺好我才能做得更好。
-我不需要委曲求全去討好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