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中日書籍交流史(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 王勇
- 488字
- 2022-04-15 18:56:38
一 遣隋使“買求書籍”
日本遣唐使的求書行為屬于國家性計劃之一,實際上早由遣隋使開啟先例。日本史籍《經籍后傳記》(4)記載了一則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括號內原文為雙行夾注):
以小治田朝(今案推古天皇)十二年歲次甲子正月朔,始用歷日。是時,國家書籍未多。爰遣小野臣因高于隋國買求書籍,兼聘隋天子。
推古十二年(604)日本派出的遣隋使,以前國內外學者均未提及,我們也不太清楚其中細節(5)。不過,從一個“兼”字推斷,與“聘隋天子”這一政治外交使命相比,日本似乎主要是為了求書而派遣了這批使節。文中提到的“買求書籍”,可以看成是一種交易行為。這樣說來,遣隋使為了“買”書,自當攜帶可在中國流通的某種“貨幣”。
遺憾的是,上述史料并未提到遣隋使攜帶何物作為貨幣。稍晚時候流通的“開元通寶”和日本的“和同開寶”(或作“和同開珍”)其時皆未鑄造,假如交易手段不是“物物交換”,那么多數學者推斷交易貨幣應該是金銀。

圖3-1 中國復原的“遣隋使號”(寧波舟山)
舒明天皇二年(630)派出的第一批遣唐使繼承了遣隋使的多項事業,特別是求書活動得到進一步強化。幸運的是,記錄當時用于購買書籍的“貨幣”的資料今天尚存,堪稱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