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與現(xiàn)代的對接:中國歷史地理學最新研究進展
- 張偉然等
- 2791字
- 2022-04-13 17:00:46
三、植被與動物變遷
植被與動物是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新世以來天然植被及野生動物分布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受日益增強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在這個研究領域內(nèi),中國連續(xù)的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孢粉資料為我們研究過去的動植物資源狀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使得我們能大體復原這一時期從典型區(qū)域到整個中國的植被及諸多大型野生動物的分布變遷,并具體分析人類活動對野生動植物分布的影響。
(一)植被變遷
歷史自然地理中早期關于植物分布的研究,和氣候變化的研究密切相關。文煥然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注意研究柑橘、荔枝、竹等經(jīng)濟作物的變遷,從中探討與氣候變化的關系[98]。陳橋驛也較早注意到森林變遷及其影響,并開展了對寧紹平原的研究[99]。70年代中期,兩人開始承擔《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歷史時期的植被變遷”一章的撰寫。之后文煥然又做了大量的研究,討論了全國范圍及內(nèi)蒙古、寧夏、青海、新疆、兩廣南部、湘江下游、海南等地區(qū)范圍的森林變遷[100]。隨后,他又與何業(yè)恒合作撰寫了“中國森林資源分布的歷史概況”等系列論文對中國森林的分布及變遷進行了概括[101],開啟了中國植被變遷的研究領域,并奠定了中國森林變遷的研究基礎。自70年代以來,隨著經(jīng)濟建設的發(fā)展,一些地區(qū)不重視環(huán)境保護,導致森林資源的急劇損失,暴露出了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更多學者投入到植被變遷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地區(qū)曾是中國古文明孕育與發(fā)展的核心地區(qū)之一。但到近代,黃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基本被破壞殆盡,成為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qū)。對于黃土高原古代植被的復原研究,和中華文明起源的環(huán)境直接相關,也為恢復黃土高原植被、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供歷史的規(guī)律認識,因而成為植被變遷研究的典型區(qū)域。早在50?年代就有研究涉及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植被的變遷情況[102]。而70年代以來史念海對黃土高原植被變遷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結合實地考察與史料考證,從歷史地理角度研究了黃河流域森林的變遷,撰著了系列論文[103],后又與朱士光、曹爾琴撰成專著[104],比較詳細地復原了整個黃土高原古代植被面貌及3000年來的變化過程。他們指出,至少在兩周時期,黃河中游西北部是草原地帶,而從渭河上游或更西的地區(qū)開始,一直到下游各地,則是森林地帶。森林地帶中間有若干草原,而草原地帶中也間有森林茂盛的山地。黃土高原及中國北方環(huán)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開墾、過度的耕種、森林植被的毀滅。王守春進一步研究了黃土高原原生天然植被的地域分異、性質(zhì)與變遷,以及歷史時期黃土高原人口、土地開發(fā)等人文因素對植被的影響,提出古代黃土高原塬、梁、峁上的原生天然植被為疏林灌叢草原,而在山地和谷地則以森林為主,與草原的界線在今岱海、府谷、榆林、靖邊一帶[105],進一步完善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
全國性的森林植被變遷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凌大燮專文討論了中國森林資源的變遷,指出從古代到現(xiàn)代,由于人類活動日益強烈,總體上中國森林的損失是不斷加劇[106]。龔高法等探討了中國東部氣候帶的變動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107]。史念海、朱士光等分別撰文對全國性的森林分布變遷進行了進一步探討[108~109]。樊寶敏亦利用回推法對4000年來中國森林覆蓋率的變化作了初步量化的估計,并探討了影響森林變遷的重要因素[110]。何凡能等以史料為依據(jù),結合現(xiàn)代清查資料,通過對森林變遷趨勢的把握,重新校訂了1949年和1700年的前人估算數(shù)據(jù),利用回推法以省區(qū)為單位估算了每50年的森林面積及覆蓋率,分析了300年變遷的時空特征[111]。近年的研究中,何凡能等以歷史時期東北地區(qū)和西南地區(qū)為例,采用了網(wǎng)格化模型重建歷史時期的森林空間格局,使得歷史時期森林覆蓋的空間格局更加清晰[112~113]。
同時,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特定天然植物種群或經(jīng)濟栽培植物種群的變遷研究引人注目。有文煥然對華北地區(qū)經(jīng)濟栽培竹林的研究[114],藍勇對西南地區(qū)特色經(jīng)濟栽培植物種群進行的多種個案研究[115],涉及楠木、荔枝及多種熱帶亞熱帶作物。這一研究將人與植物的關系研究推進。人類活動引起的植被變化研究廣泛產(chǎn)生。人類日常生活如殯葬、燃料等對于木材的消耗[116~117],礦業(yè)開發(fā)對植被的破壞[118],墾殖破壞植被對于石漠化的影響[119],以及造林等人類響應措施對于植被恢復的作用[120]。這些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植被地理空間分布的認識,以及人類活動對其的影響方式。
(二)動物變遷
歷史自然地理中系統(tǒng)的動物地理研究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中國歷史文獻中保留有大量野生動物活動的記載,歷史地理學者利用這些記載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1976年,文煥然研究整理了歷史文獻中關于我國南海諸島動物的記錄,證明了我國早期記錄、開發(fā)、利用動物資源的概況,成為歷史時期動物研究的發(fā)端之作[121]。此后他展開了對珍稀、瀕危或滅絕不久的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研究,撰寫了多篇學術論文,對自然環(huán)境中的海洋動物、揚子鱷、孔雀、鸚鵡、亞洲象、大熊貓、野馬、野驢、野駱駝、長臂猿、犀牛等瀕危或已滅絕的珍稀動物的地理分布與變遷狀況進行了梳理,并對影響他們變遷的諸因素進行了探討[122]。
繼文煥然之后,另一位在該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是何業(yè)恒。何業(yè)恒系統(tǒng)收集和整理了中國歷史文獻中有關珍稀動物的記載,經(jīng)過多年不輟的工作,撰著了湖南和全國的珍稀動物歷史變遷叢書六部[123~128],該叢書對我國多達165種野生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等珍稀動物在人類歷史時期的地理分布變遷及其遷徙或滅絕歷程進行了逐一論述,繪制有121幅動物分布地圖,匯成了一套蔚為壯觀的“中國珍稀動物歷史變遷圖譜”,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變遷的原因。這為中國歷史動物地理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因此,何的研究被稱為“奠基性”的工作(圖2?14)。
圖2?14 歷史動物分布變遷
(何業(yè)恒:《中國虎與中國熊的歷史變遷》,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64頁)
近年來,隨著科研領域的不斷擴展、交叉,很多工作開始注意到動物與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動物種群的變遷過程和影響因素研究引起人類社會的廣泛關注。于是,動物變遷研究有了新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動物種群地理分布變遷研究取得了許多新成果,陳偉明等人對韓江流域鱷魚的滅絕提出了新的認識[129],李玉尚的工作開拓了海洋經(jīng)濟魚類的分布研究[130]。而曹志紅的系列研究則進一步深化了對老虎種群分布及與人類活動間關系的認識[131~133]。文榕生的專著《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對于推動人類活動影響下珍稀野生動物變遷的研究亦有推動[134]。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和環(huán)境史視角下的動物研究主題增多,由侯甬堅領導的團隊的工作是其中的代表[135]。張偉然主持完成了“歷史時期野生動物數(shù)據(jù)庫建設”項目,以何業(yè)恒的卡片資料為基礎數(shù)據(jù)(以方志中的“物產(chǎn)”記錄為主),建立起可以查詢的ACCESS數(shù)據(jù)庫。這是目前第一個歷史時期野生動物數(shù)據(jù)庫。問題與方法上的進步,為歷史動物地理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