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與現代的對接:中國歷史地理學最新研究進展
- 張偉然等
- 7028字
- 2022-04-13 17:00:47
四、學?科?貢?獻
中國歷史自然地理學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盡管各個分支學科都有很大成就,但最突出的貢獻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模糊地理信息的定量處理方法。中國傳統歷史文獻中保留有大量的地理信息。由于記錄的目的與方式各不相同,這些信息的時間、空間、程度等信息相對模糊。幾十年來,中國歷史地理學者綜合利用年代學、地名學、氣候學、水文學等學科理論與知識,成功發展出系統的判斷、分析、提取中國傳統文獻中保留的地理信息的方法,并科學地加于定量處理。廣泛使用于歷史時期干濕變化、溫度重建、河流水文特征反演等多個自然地理的研究領域,豐富了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也成為中國歷史自然地理學的基本工作方法。
其次,中世紀溫暖期識別與升溫速率的研究。以豐富的文獻資料為主要代用資料,中國東部已建立了多條5000年和2000年的有確定分辨率的溫度變化序列,其中對中世紀暖期的識別和研究尤顯重要。研究發現,20世紀增暖在過去2000年中并非唯一,其增暖的速率、溫暖程度均未達到中世紀溫暖期的水平,20世紀亦非2000年中最暖世紀。這一工作對于目前科學界關于2000年氣候變化的所謂“曲棍球”模式的爭論,提供了可靠的重要區域案例。
最后,人類活動與季風區大型河流演變及地貌塑造。地處東亞季風區的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等在全新世以來的演變,無不受到人類活動的重大影響。歷史地理學者的研究深刻揭示了歷史時期季風區河流演變過程、規律及其對中下游平原微地貌的塑造。特別是對于人類墾殖及政治、文化等人文因素對于河流演變的復雜影響,提供了巨型人地復合系統演進的歷史案例,豐富了地理學的研究內涵。
在未來若干年,歷史自然地理的研究受全球變化研究的驅動會更加全面和深入。特別在環境變遷與人類社會響應的歷史過程及其經驗的研究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研究方法上,也更重視多學科方法的利用,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方法將會不斷被引入到研究中,以解決過去單純地理學與歷史學手段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源自系統論思想的集成方法的應用會更加普遍。對于數據與資料的發掘也會更深入。只有在問題、方法和資料方面不斷突破,相互促進,才能促使歷史自然地理學科不斷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其驤:《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0年。
[2]?鄒逸麟、張修桂、王守春:《中國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2013年。
[3]?張德二:《中國近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鳳凰出版社,2004年。
[4]?王紹武、趙宗慈:“近五百年我國旱澇史料的分析”,《地理學報》,1979年第4期。
[5]?張瑾瑢:“清代檔案中的氣象資料”,《歷史檔案》,1982年第2期。
[6]?龔高法、張丕遠、吳祥定等:《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科學出版社,1983年。
[7]?葛全勝、張丕遠:“歷史文獻中氣候信息的評介”,《地理學報》,1990年第1期。
[8]?滿志敏:“歷史旱澇災害資料分布問題的研究”,《歷史地理》,第16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楊煜達:“清代檔案中氣象資料的系統偏差及檢驗方法研究——以云南為中心”,《歷史地理》,第2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11]?張家誠、朱明道、張先恭:“我國氣候變遷的初步探討”,《科學通報》,1974年第4期。
[12]?張丕遠、龔高法:“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氣候變化的若干特征”,《地理學報》,1979年第3期。
[13]?張德二、朱淑蘭:“中國南部近500年冬季溫度變化的若干特征”,《科學通報》,1980年第6期。
[14]?王紹武:“公元1380年以來我國華北氣溫序列的重建”,《中國科學》B輯,1990年第5期。
[15]?滿志敏:“用歷史文獻物候資料研究氣候冷暖變化的幾個基本原理”,《歷史地理》,第1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滿志敏:“中國東部中世紀暖期(MWP)的歷史證據和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載張蘭生:《中國生存環境歷史演變規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
[17]?張德二:“我國中世紀溫暖期氣候的初步研究”,《第四紀研究》,1993年第1期。
[18]?滿志敏:“唐代氣候冷暖分期幾各期氣候冷暖特征的研究”,《歷史地理》,第8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9]?葛全勝、劉浩龍、鄭景云、張學珍:“隋唐時期東中部地區溫度變化的重建(601?920)”,《科學通報》2010年第31期。
[20]?鄭景云、葛全勝、方修琦等:“從中國過去2000年溫度變化看20世紀增暖”,《地理學報》,2002年第6期。
[21]?葛全勝、王順兵、鄭景云:“過去5000年中國氣溫變化序列重建”,《自然科學進展》,2006年第6期。
[22]?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近500年旱澇分布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1年。
[23]?張德二、劉傳志:“《中國近500年旱澇分布圖集》續補(1980~1992年)”,《氣象》,?1993年第11期。
[24]?張德二、李小泉,梁有葉:“《中國近500年旱澇分布圖集》的再續補(1993~2000年)”,《應用氣象學報》,2003年第3期。
[25]?鄭斯中、張福春、龔高法:“我國東南地區近兩千年氣候濕潤狀況的變化”,《氣候變化和超長期預報文集》,科學出版社,1977年。
[26]?張丕遠、葛全勝、張時煌、劉嘯雷:“2000年來我國旱澇氣候演化的階段性和突變”,《第四紀研究》,1997年第1期。
[27]?張德二、劉月巍:“北京清代“晴雨錄”降水記錄的再研究——應用多因子回歸方法重建北京(1724~1904年)降水量序列”,《第四紀研究》,2002年第3期。
[28]?張德二、劉月巍、梁有葉、李靖:“18世紀南京、蘇州和杭州年、季降水量序列的復原研究”,《第四紀研究》,2005年第2期。
[29]?鄭景云、郝志新、葛全勝:“重建清代逐季降水的方法與可靠性——以石家莊為例”,《自然科學進展》,2004年第4期。
[30]?王紹武:“近千年中國東部夏季雨帶位置的變化”,《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年第3期。
[31]?楊煜達、滿志敏、鄭景云:“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與夏季風變遷”,《地理學報》,2006年第7期。
[32]?張德二、王寶貫:“18世紀長江下游梅雨活動的復原研究”,《中國科學》B輯,1990年第12期。
[33]?葛全勝、郭熙鳳、鄭景云等:“1736年以來長江中下游梅雨變化”,《科學通報》,2007年第23期。
[34]?梁有葉、張德二:“最近1000年來我國的登陸臺風及其與ENSO的關系”,《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年第2期。
[35]?潘威、王美蘇、滿志敏:“清代江浙沿海臺風影響時間特征重建及分析”,《災害學》,2011年第1期。
[36]?張德二:“歷史時期‘雨土’現象剖析”,《科學通報》,1982年第5期。
[37]?張德二:“我國歷史時期以來降塵的天氣氣候學初步分析”,《中國科學》B輯,1984年第3期。
[38]?張德二、孫霞:“我國歷史時期降塵記錄南界的變動及其對北方干旱氣候的推斷”,《第四紀研究》,2001年第1期。
[39]?王社教:“歷史時期我國沙塵天氣的時空分布特點和成因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40]?鄧輝、姜衛峰:“1463~1913年華北地區沙塵天氣序列復原及初步分析”,《地理研究》,2005年第3期。
[41]?費杰、周杰、張青瑤等:“1860~1898年北京沙塵天氣初探”,《冰川凍土》,2004年第5期。
[42]?張學珍、方修琦、田青等:“《翁同龢日記》記錄的19世紀后半葉北京的沙塵天氣”,《古地理學報》,?2006年第1期。
[43]?張德二:“相對溫暖背景下的歷史旱災——1784~1787典型災例”,《地理學報》,2000年增刊。
[44]?滿志敏:“光緒三年北方大旱的氣候背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45]?郝志新、鄭景云、葛全勝:“過去2000年中國東部地區的極端旱澇事件變化”,《氣候與環境研究》,2010年第4期。
[46]?鄭景云、郝志新、方修琦、葛全勝:“中國過去2000年極端氣候事件變化的若干特征”,《地理科學進展》,2014年第1期。
[47]?楊煜達、韓健夫:“歷史時期極端氣候事件的甄別方法研究——以西北千年極端旱災序列為例”,《歷史地理》,第3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48]?王錚、張丕遠、周清波:“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兼論人地關系”,《地理學報》,?1996年第4期。
[49]?王會昌:“2000年來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南遷與氣候變化”,《地理科學》,1996年第3期。
[50]?鄒逸麟:“明清時期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寒暖變化”,《復旦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1期。
[51]?葛全勝、王維強:“人口壓力、氣候變化與太平天國運動”,《地理研究》,?1995年第4期。
[52]?滿志敏、葛全勝、張丕遠:“氣候變化對歷史上農牧過渡帶影響的個案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2期。
[53]?方修琦、葉瑜、曾早早:“極端氣候事件—移民開墾—政策管理的互動——1661~1680年東北移民開墾對華北水旱災的異地響應”,《中國科學》D輯,2006年第7期。
[54]?方修琦、鄭景云、葛全勝:“糧食安全視角下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影響與響應的過程與機理”,《地理科學》,2014年第11期。
[55]?滿志敏“歷史自然地理學發展和前沿問題的思考”,《江漢論壇》,2005年第1期。
[56]?曾昭璇、曾憲珊:《歷史地貌學淺論》,科學出版社,1985年。
[57]?張修桂:《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58]?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之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學術月刊》,1962年第2期。
[59]?滿志敏:“北宋京東故道流路問題研究”,《歷史地理》,第2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0]?譚其驤:“海河水系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地理》,第1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1]?張修桂:“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變的歷史過程”,《地理學報》,1988年第1期。
[62]?韓昭慶:《黃淮關系及其演變過程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63]?鄒逸麟:“從地理環境角度考察我國運河的歷史作用”,《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3期。
[64]?鄒逸麟:“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遷述略”,《歷史地理》,第5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5]?張修桂:“云夢澤的演變與下荊江河曲的形成”,《復旦學報》(哲社版),1980年第2期。
[66]?張修桂:“長江宜昌至城陵磯河床歷史演變及其影響”,《歷史地理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67]?張修桂:“洞庭湖演變的歷史過程”,《歷史地理》,創刊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68]?譚其驤、張修桂:“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復旦學報》(哲社版),1982年第2期。
[69]?張修桂:“太湖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1期。
[70]?王文楚:“試探吳淞江與黃浦江的歷史變遷”,《文匯報》,1962年8月16日。
[71]?滿志敏:“黃浦江水系形成原因述要”,《復旦學報》,1997年第6期。
[72]?傅林祥:“吳淞江下游演變新解”,《學術月刊》,1998年第8期。
[73]?史念海:“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溝壑的演變”,《河山集(五)》,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74]?陳橋驛:《水經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75]?陳橋驛:《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
[76]?史輔成:《黃河流域暴雨與洪水》,黃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
[77]?史輔成:《黃河歷史洪水調查、考證和研究》,黃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
[78]?王國安、史輔成、鄭秀亞等:“黃河三門峽水文站1470~1918?年年徑流量的推求”,《水科學進展》,1999年第2期。
[79]?潘威、鄭景云、蕭凌波等:“1766年以來黃河中游與永定河汛期徑流量的變化”,《地理學報》,2013年第7期。
[80]?史念海:“黃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2期。
[81]?史念海:“論西安周圍諸河流流量的變化”,《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82]?侯仁之:“從紅柳河上的古城廢墟看毛烏素沙漠的變遷”,《文物》,1973年第1期。
[83]?侯仁之:“烏蘭布和沙漠的考古發現和地理環境的變遷”,《考古》,1973年第3期。
[84]?景愛:“平地松林的變遷與西拉木倫河上游的沙漠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4期。
[85]?景愛:《中國北方沙漠化的原因與對策》,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86]?李并成:“河西走廊漢唐古綠洲沙漠化的調查研究”,《地理學報》,1998年第2期。
[87]?王乃昂、趙強、胡剛:“近2?ka河西走廊及毗鄰地區沙漠化過程的氣候與人文背景”,《中國沙漠》,2003年第1期。
[88]?韓昭慶:“明代毛烏素沙地變遷及其與周邊地區墾殖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89]?艾沖:“論毛烏素沙漠形成與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關系”,《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3期。
[90]?鄧輝、舒時光等:“明代以來毛烏素沙地流沙分布南界的變化”,《科學通報》,2007年第21期。
[91]?侯仁之:“歷史時期渤海灣西部海岸線的變遷”,《地理學資料》,1957年第1期。
[92]?林汀水:“遼東灣海岸線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2期。
[93]?周源和:“珠江三角洲水系的歷史演變”,《復旦學報》,歷史地理增刊,1980年。
[94]?曾昭璇、黃少敏:《珠江三角洲歷史地貌學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
[95]?譚其驤:“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過程”,《考古》,1973年第1期。
[96]?張修桂:“金山衛及其附近一帶海岸線的變遷”,《歷史地理》,第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97]?張修桂:“崇明島形成的歷史過程”,《復旦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3期。
[98]?文煥然:“從秦漢時代中國的柑橘、荔枝地理分布大勢之史料來初步推斷當時黃河中下游南部的常年氣候”,《福建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56年第2期。
[99]?陳橋驛:“古代紹興地區天然森林的破壞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地理學報》,1965年第2期。
[100]?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重慶出版社,1995年。
[101]?文煥然、何業恒:“中國森林資源分布的歷史概況”,《自然資源》,1979年第2期。
[102]?辛樹幟:“我國水土保持的歷史研究”,《科學史集刊》,第2期,科學出版社,1959年。
[103]?史念海:“論兩周時期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征”(上、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78年第3~4期。
[104]?史念海、曹爾琴、朱士光:《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5]?王守春:“論古代黃土高原的植被”,《地理研究》,1990年第4期。
[106]?凌大燮:“我國森林資源的變遷”,《中國農史》,1983年第2期。
[107]?龔高法、張丕遠、張瑾瑢:“歷史時期我國氣候帶的變遷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歷史地理》,第5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8]?史念海:“論歷史時期我國植被的分布及其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3期。
[109]?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國天然植被分布概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1期。
[110]?樊寶敏:“中國歷代森林覆蓋率的探討”,《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111]?何凡能、葛全勝、戴君虎等:“近300年來中國森林的變遷”,《地理學報》,2007年第1期。
[112]?李士成、何凡能、張學珍:“中國歷史時期森林空間格局網格化重建方法研究——以東北地區為例”,《地理學報》,2014年第3期。
[113]?何凡能、李士成、張學珍:“清代西南地區森林空間格局網格化重建”,《地理研究》2014年第2期。
[114]?文煥然:“二千多年來華北西部經濟栽培竹林之北界”,《歷史地理》,第1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5]?藍勇:“中國西南2000年來五種熱帶亞熱帶作物分布變遷及影響”,《資源科學》,?1991年第5期。
[116]?郭風平:“我國殯葬的木材消耗及其對策管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年第2輯。
[117]?程遂營:“北宋東京的木材和燃料供應——兼談中國古代都城的木材和燃料供應”,《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5期。
[118]?楊煜達:“清代中期滇東北的銅業開發與環境變遷”,《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19]?韓昭慶、陸麗雯:“明代至清初交通沿線的植被及石漠化的探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2年第1期。
[120]?王社教:“民國初年山西地區的植樹造林及其成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4期。
[121]?文煥然:“中國古籍有關南海諸島動物的記載”,《動物學報》,1976年第1期。
[122]?文煥然等:《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重慶出版社,1995年。
[123]?何業恒:《湖南珍稀動物的歷史變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24]?何業恒:《中國珍稀獸類的歷史變遷》,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
[125]?何業恒:《中國珍稀獸類(Ⅱ)的歷史變遷》,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126]?何業恒:《中國珍稀鳥類的歷史變遷》,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
[127]?何業恒:《中國虎和中國熊的歷史變遷》,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
[128]?何業恒:《中國珍稀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的歷史變遷》,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129]?陳偉明、鄭穎:“歷史時期韓江流域鱷魚滅絕原因新探”,《暨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130]?李玉尚、車群、陳亮:“清代以來黃渤海真鯛資源的分布、開發與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3期。
[131]?曹志紅:“歷史上新疆虎的調查確認與研究”,《歷史研究》,2009?年第4?期。
[132]?曹志紅:“人類活動影響下福建華南虎種群的歷史分布”,《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第3期。
[133]?曹志紅:“福建地區人虎關系演變及社會應對”,《南開學報》(哲社版),2013年第4期。
[134]?文榕生:《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135]?侯甬堅等:《中國環境史研究》,第三輯,“歷史動物研究”,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