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自我和解系列(套裝共3冊)
- (美)基拉·阿薩特里安等
- 5847字
- 2022-04-14 09:15:29
第2章 什么在阻礙我們獲得親密?
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不是隔了千山萬水,而是心與心的距離。你體會不到別人的感覺,你想象不到別人的愛與思念,你想象不到別人的疼與惜。
在研究如何培養親密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什么導致了前文所說的“新孤獨”。理解這一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找到解決辦法。我們經歷著這種新孤獨,并不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比我們的祖先更糟糕。我們不是真正意義上與他人的距離越來越遙遠,也不是越來越冷漠。事實上,我們可能比上幾輩人更渴望親密。我們越來越多地經歷著這樣的孤獨,因為社會環境瞬息萬變,阻礙了親密的自然生長。我們的社交世界,與過去相比有了太多的不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更好的發展機會而遠離故土,于是,過了一定年齡還與家人一起生活就成了某種失敗的象征。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和過去相比也被一再推遲。孩提時代的人際關系被中斷,成年后的人際關系又一再被拖延,這就影響了很多對我們有益的親密關系。
社會變化固然重要,但迄今為止,對我們影響最為深遠的變化,當屬個人科技的發展。科技,從未如此近距離地貼近我們、成為生活必需的一部分。科技,也是第一次如此完整地走進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個人用戶科技產品,特別是互聯網、手機和社交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的家里、手里、腦海里永遠少不了的東西。
毫無疑問,個人用戶科技產品為我們提供的便利多不勝數。提到手機和互聯網,你可以羅列出各種各樣改善你生活的優點。但我認為,個人用戶科技產品也給我們的社交生活豎起了一道障礙,阻礙我們與他人自然而然地創建親密關系。所以,不得不告訴你一個壞消息:你必須主動跨越這些障礙。好消息是,孤獨真的不是你的錯!你不應該孤獨,因為你擁有你的祖父輩們沒有的資源;你也不必責備孤獨,因為你所處的社會有缺陷。而你之所以孤獨,是因為環境與你作對。
科技設置了以下三種障礙,導致我們創造親密關系、保持親密變得越來越難。
〇 媒介交互模式成為常態。
〇 科技創造了不利于培養親密關系的環境。
〇 科技正在減少我們獲得親密的自然機會。
接下來,讓我們就上述三點簡單聊一聊吧!
不直接靠近他人,是現代人的生活常態
你發現了嗎?我們似乎越來越默認,溝通和交流需要通過一種媒介實現,也就是一臺設備。這是個人用戶科技產品為親密設置的第一重障礙:媒介交互模式成為常態。媒介交互,顧名思義,就是不直接接近對方。你還記得嗎?親密的定義可是直抵他人內心世界哦!我們越多用媒介交互取代面對面的交流,就越難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或是讓他人真正了解你。
如果媒介交互模式僅僅是為了節省一張機票,而選擇打個電話或發個微信,我不會將它視為滋生孤獨感的第一罪人。科技對維持人際關系有著巨大作用。但關鍵是,如果媒介交互模式完全取代了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即電話和視頻聊天完全取代飛機票,那么科技就成了大問題。
請注意,有一種媒介交互模式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Facebook、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等社交網絡。移動電話和社交網絡以某種方式結合起來,就組成了看似完美的媒介交互風暴。它們讓你覺得身邊圍繞著無數朋友,這些朋友還能全部裝進口袋,隨時溝通、隨地聯絡。社交網絡的這種奇妙功能,真的能使你開心嗎?真的能讓你擺脫孤單?
閨蜜只是在Facebook上留言,而不打電話祝你生日快樂,你不會感到失望?某人在你的Instagram上頻頻給你的照片點贊,卻忽略你約她逛街的邀請,你會不會感到厭煩?或許,你也曾經對網友產生過好感,但最終發現不過是過眼云煙。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朋友發來一封郵件或一條短信,短短的內容讓我們莫名緊張——她是在指責我?她生我氣了?是的,她肯定生我氣了。
我們都知道,即便現實的溝通障礙被掃清,精神和情緒上的障礙依然存在。產生這些障礙的關鍵是,我們并沒有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比如,我不知道對方瀏覽我的Instagram時的感覺,無法理解她閱讀我的Pinterest時的想法,即使我們可以用Skype通話,卻無法給彼此一個擁抱。冰冷的電子屏幕不能幫助我們真正了解和關愛彼此。
科技阻礙了我們的面對面接觸,制造了更多誤解、誤會以及故意隱瞞。查看某人的網絡檔案時,你會發現似乎人人都會PS:她好像比平時更瘦一點、更美一點,他好像更高一點、更帥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重要,即使面對面,人們也會相互欺騙,但數量和程度絕對比不過在線溝通。
科技賦予我們神秘感、新奇感。過去,我們不允許與他人匿名交往,但現在,我們開始把匿名當做一種有趣的消遣。有款叫作“秘密”的手機應用,上市9個月就已融資3 500萬美元。“秘密”,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匿名的方式告訴朋友(朋友的朋友、鄰居)你的秘密。這家被譽為2014年全球最具創新力的社交媒體公司,還開發過一款叫作“悄悄話”的手機應用。“秘密”的廣告宣傳語是:“向朋友、同事、附近的人匿名分享你的小秘密吧!找出你朋友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吧!”
“找出你朋友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吧”,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的聲明。但這似乎意味著,盡管我們接觸他人的方式多種多樣,可對他人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卻知之甚少。
這些匿名的手機應用使我們的溝通交流更加脆弱、不堪一擊。這類社交應用還有很多,比如,2014年發展最快、市場覆蓋率最高的即時通訊應用閱后即焚(Snapchat)和2014年發展最快的草根創業公司清醒(Sobrr)。閱后即焚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所有照片都有一個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戶拍了照片發送給好友后,這些照片會根據用戶預先設定的時間按時自動銷毀。而清醒的目的是讓用戶“可以發送信息、照片給好友,發送的內容只會存在24小時,且只有雙方互相喜歡時,才能選擇繼續做朋友。”這些社交媒體有趣嗎?當然!在某種程度上,它們的功能不正反映我們的交流存在問題嗎?我認為是的。它們對建立滿意的人際關系有幫助嗎?我認為沒有。
媒介交互模式不太可靠甚至很危險。它給你一種被朋友環繞的感覺,這可比現實情況好多了!社交網絡讓你相信,你的生活絕對不缺少朋友。但當你午夜夢回,發現自己孑然一身、陷入深深的孤獨中時,感覺會更糟糕、更難受。
當然,你還是很幸運的!戰勝媒介交互模式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我們不應該逃避科技,相反,應將它們視為服務于面對面交流的工具即可。只要方式正確,與科技相連的溝通能幫你創造更多的親密。一切取決于你如何使用它。
科技造福親密關系的第一步,就是豐富我們的溝通層次。社交網絡的對話框就像一道無形的障礙,即使我們盡最大努力保持坦誠和直截了當,聲音語調、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情感表達等有趣的交流信號也會被阻擋、屏蔽,這讓我們難以真正了解彼此。我們不應該忽略這些身體細節的巨大價值。
統計表明,我們收到的短信中,有93%都沒有明確表達要溝通的內容。如果在簡單的文字和“文字+語音”中做選擇,請選擇更多層次的那個吧!如果你能添加面部表情,請記得一定那么做!層次越多,溝通越暢達。
我的意思是,你應該運用科技手段維持現有的親密關系,而不是創造新的親密關系。設想一下,你和她身處不同的物理空間,想要彼此了解和關愛,這是不是太難了?沒關系,只要你將網絡科技運用得當,距離、時差、忙碌的生活統統不再是問題。哪怕你們相隔十萬八千里,手機和網絡也能讓你們近在咫尺,親密無間。
互聯網的思維定式損害人際交往
科技給親密關系設置的第二道障礙,是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許多人尤其是“80后”會認為,是電腦和手機教會他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盡管我們可以認為電腦和手機只是工具,但它們比其他工具更加光彩奪目、更具吸引力。而且,事實并不盡如此,電腦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我們的老師。
個人與科技的互動越多,就越容易形成所謂的“科技思維定式”。當我們放下手機、離開網絡時,這種思維定式還會繼續影響我們。我們不斷地學習各種電子設備的溝通方式和交流技巧,卻沒發現它們已經悄無聲息地滲透到面對面的人際交往中。不幸的是,大多數科技產品對在現實生活中創造親密關系并沒有幫助。
科技存在的基本意義是效用,但它在創造親密關系方面最無效。谷歌對效用的定義是“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產出”。效用理論的核心就是創造優質的個人用戶科技產品。回想一下,你和iPhone的互動頻率有多高?你是不是有種離開手機什么事都做不了的感覺?
在創造先進科技產品方面,效用理論的確很棒,但任何事物都有一體兩面。電子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日常生活,效用理論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的腦海。我們漸漸期待用手機溝通就能實現效用最優,漸漸對面對面溝通失去耐心。
美國硅谷,誕生了最多高科技公司的地方,也創造了不可計數的科技價值。你也許還沒意識到,高科技正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進而左右著大家處理人際關系的態度。通過人與科技的互動,你能更近距離地接觸你喜歡的人和事。當然,如果你認為這種互動方式費時又費力,那就撇開它。
你大可放心,科技絕不會成為你的累贅和麻煩。正是因為這些觀念,那些“不必要”的面對面交流反而令人擔憂。于是,人們打開手機應用就可以分享照片,埋怨今天發生的煩心事,而不像以前必須找個朋友才能傾訴心中的煩惱。對智能手機制造商和應用開發者來說,這樣的思考方式絕對意味著商業的成功。但這種科技思維定式會對人際關系產生什么影響呢?微信上的好友等同于真正的朋友嗎?
果斷刪除多余的、不必要的社交關系,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尋有意義的互動,不僅不會危及人際交往,反而會改善人際關系。對泛泛之交說“不”,就能把精力留給親密的人。事實就是如此。
但現實生活中,大家都這樣做了嗎?并沒有!不然以“深層次人際交往不斷增長”為標題的報道就該滿天飛了!2010年,一份發表在《美國退休人員協會雜志》(AARP Magazine)的綜合性研究調查顯示,大約35%的45歲以上的成年人長期感到孤獨,而30年前,這個數字是20%。對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80后”“90后”,這個數字更加驚人,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完全被智能手機、社交網絡占領,使用個人科技產品成為他們根深蒂固的想法。
同樣在2010年,美國精神健康基金會發布了“孤獨社會”主題報告,指出“18—34歲的被調查者中,接近60%的人會時常感到孤獨,而55歲以上的人只有35%感到孤獨”。該報告認為,代際差異非常顯著。
現實很殘酷:依賴科技的人際交往,并不能高效率地制造親密、緩解孤獨。用手機應用、社交網絡衡量人際交往是否成功,只會讓你更孤獨。我們需要主動忘記科技教會我們的社交方式,重新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創造親密關系的自然機會越變越少
科技給親密關系設下的第三道障礙是,在不知不覺中減少我們創造親密關系的自然機會。我們確實再也不需要與人互動交流了。吃飯、購物、洗衣、散步……這些生活瑣事,我們幾乎都能自己解決。
對我們的祖父輩而言,友誼和其他各類人際關系,是他們融入某個群體時自然而然地產生的。但在今天,我們不需要各種社區或團體了。快遞送餐,讓我們不需要去餐館;網絡教學,讓我們不需要待在教室;亞馬遜和淘寶,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購物;我們甚至不用去辦公室,在家就能工作。
我和很多人一樣,一直在硅谷工作和生活,親歷了這些變化帶來的影響。在硅谷倡導的現代工作場景里,遠程工作成為一種常態。即便是那些初創企業,也有很多遠程員工。隨著遠程科技與工具的不斷更新,項目組成員即使身處異地,也可以自如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社區在逐漸消亡,這會對我們產生什么影響呢?和一個你不是真正了解的人一起工作,又會是什么感覺呢?
回答這些疑問前,我想先聊聊雅虎CEO(首席執行官)瑪麗莎·梅耶爾。梅耶爾曾下令所有遠程工作的員工們必須回到辦公室辦公,否則將被解雇。她的這一舉措被視為現代工作模式的倒退,一度飽受爭議。一個世界聞名的科技公司,怎么能對曾經創造的進步科技說“不”呢?
然而,和雅虎的員工聊聊天(我就這么做過)你就會知道,他們無不對梅耶爾的舉措稱贊有加。正如我在雅虎手機團隊工作的朋友所說:“那些遠程工作的同事,就像虛擬員工,我們時常通過電話、郵件溝通,但即使在街上遇見他們,我也認不出他們是誰,更別提培養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了!”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在家辦公好處實在太多了,尤其是當你為人父母的時候。大部分雇主都認可遠程工作的好處,也鼓勵員工遠程工作。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如果你從未見過你的同事,又何談了解和關愛?曾經坐你隔壁的同事現在遠程辦公了,你能說你們變得更親密了?這真的太難了。
你也許會說,和同事建立溫馨親密的關系完全沒必要。但如果親密關系建立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每周5天、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身邊有幾個親密伙伴可以聊聊天、談談心,這不是很棒的事情嗎?如果你不親近任何同事,不就錯過了創造親密關系的大好機會?
遠程工作讓我們錯失了一些親密關系。但如果這能提升我們與家人的親密度,整體的孤獨程度也不會增加太多。但問題是,科技也使我們丟失了很多與家人更加親密的機會。如此這般,想要創造自然的親密關系就變得難上加難了!
犧牲這些機會,或許確實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高效,但每天工作晨會前,不和同事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天,怎么能交到朋友呢?不和任何陌生人見面,又怎么去邂逅正確的那個他?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溝通,你只會更孤獨。
我們孤獨寂寞,大部分原因就是缺少創造親密關系的自然機會。別氣餒,還有一個好消息,你可以創造新的機會。別著急,真正了解、真誠關愛你的人,終有一天會來到你身邊,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相信我,這本書能教你如何找到他們。
提問時間:自我反思
〇 感到孤獨時,你會怎樣安慰自己?這些方式包括使用電腦或手機嗎?
〇 你生活中的新老人際關系,哪一種需要離開網絡去維系?
〇 你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為親密關系創造更多機會?
挑戰自我:學習實踐
請你選擇一種方式,在不改變工作與生活方式的情況下,限制智能手機或互聯網的使用時間。給你幾個提示,比如,“休眠時間”(每晚9點之后把手機或電腦關掉)、“休息日”(選擇一周的某一天不使用智能設備)、“給你的手機/電腦放個假”(每年或每兩年,選擇一周完全遠離各種電子產品、智能設備)。
親密貼士
你不必在意孤獨,它只是你的一個弱點、一個軟肋。科技設置了以下三種障礙,使創造親密關系、保持親密變得越來越難:
1.科技帶來媒介交互模式,減少了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媒介交互模式正在成為一種常態,我們越用媒介交互取代面對面的交流,就越難以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或讓他人真正走進我們的內心世界。
2.科技創造了不利于培養親密關系的環境。科技產品以效率高于一切為價值導向。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科技產品與他人交往,也學會把效率高于一切用在各種人際交往上,但這種科技思維定式并不能創造親密關系。
3.科技減少了我們獲得親密的自然機會。科技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模式,讓我們不再需要處于現實的社區或群體中,減少了我們創造親密關系的自然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