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請來的盟友先自己干了起來
達弗拉族之所以動手的原因可謂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怕慘遭報復。
它曾協助嶺族首領提鞞波殺害了望獲的氏人與祖親,怕強大后的望獲跟天族老大硃愚光一般放不下私仇舊怨,腦子一懵,發動戰爭,想方設法要一雪前恥。
所以,達弗拉族經再三思量后決定,先下手為強。
天真地以為主動出擊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先發制人可以置敵人于死地換得自己一片安寧。
積極地聯合起了位于現西藏的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米里族,蘇倫季族,阿帕塔尼族三族之力對昆侖墟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望獲只好率領越族抗戰。
第一個回合,越族僥幸慘勝,之后據地死守,決不開戰。
達弗拉族牽頭組織的非正式四族聯盟第一次合作竟沒打敗初出茅廬的越族,真是丟盡臉面。
不過四族的帶頭大哥們把戰敗的責任竟推給了越族,千怪萬怪,只怪越族實在有點強。
琢磨了半天,米里族乘機推薦了昔日的老大哥。
話音未落,一拍即合,只要老大哥愿意出手相助,消滅越族只在談笑一揮間。
嶺族這位曾經的老大得到求援請求,喜出望外,真沒想到,天賜良機,二話不說集結了東勝、北具、南贍、西牛四州兵力浩浩蕩蕩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位于今天的薩加瑪塔峰主持起了大局。
然而,如此高調做事手段,并沒有起到嚇倒對手的效果,反而讓處于絕對劣勢的越族更加嚴格重視。
五族聯盟很快在嶺族的領導下向越族發起了第二次總攻。
久經沙場的望獲從容應對,死守昆侖,絕不應戰。
這并不是像五族在玉山下罵戰叫囂的那樣縮頭烏龜,則是明智的明哲保身之舉。
嶺族的首領是標準的帝三代,溫室里長大的孩子,自幼品質欠佳,缺點一抓一大把。到了少壯之年,心智還尚未成熟,說話倒挺一套一套地有板有眼,就是說時天花亂墜做后一踏糊涂。眼見越族拿不下,覺得有傷面子,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一說戰事,總喜歡吹噓他前段時間打敗三州的故事,不僅跑題太遠,還弄得三州的帶頭大佬們敢怒不敢言,完全不顧別人的尊嚴感受。
面對持衡之戰大伙心里都很焦灼,再攻不下,估計沒把越族困死,五族倒被困散了不可。
在嶺族首領的幾次陰謀詭計下,與越族還是發生了幾場局部沖突,由于望獲善于用人而使五族偷雞不成蝕把米,局面變得更疆。
經過一場較量后,總算明白了,眼前這位五族之首只是運氣好的家伙,能力與本事全靠虛張聲勢,于是乎出現了不指望他能幫上什么忙了。
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該怎么把這個草包送回南贍部州,這可苦了達弗拉族的心思,絞盡了腦汁,也沒想出兩全齊美的法子。
某天四族首領故意撇開嶺族,暗中商議,這樣下去也不是法子,人多都消滅不了越族,長此下去,必定消耗四族的口糧。
蘇倫季族首領早聽說巫族要乘亂攻打南贍部州,在大伙愁眉緊鎖之際,隨嘴那么一搭,腦子靈光一現,建議派外交特使悄下閬風山去往赤縣神州游說巫族,來個兩邊夾擊。
達弗拉族族長覺得建議有理,予以了采納。
密使剛一下山,消息徑走,在嶺族領導下的四州各軍里蜚語不斷,氣得嶺族首領跺腳直罵四族是一群忘恩負義的混帳東西,最后來了一個釜底抽薪,不打招呼,將帶來的四州援軍迅速撤回了各州。
此舉倒是彰顯了一個人的骨氣,沖這一點就證明了是提鞞波家的孫子。
但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絕對是災難之源,憑性率性而為,簡直毫無責任意識。
四族首領們對嶺族率四州聯軍無緣無故撤退而不知發生了什么事,但此舉甚好,省得他們為送人之事犯難。
回到南贍部州之后的嶺族首領非常生氣,揚言要滅亡四族,又兒戲地整兵拉隊起來,準備再次御駕親征昆侖山,口號都喊出了:“不踏平閬風山,誓不把家還?!?
浩浩蕩蕩的隊伍又開始向昆侖山挺進。
巫族的首領強良帶著一支隊伍也出現在了閬風山附近。
兩族時隔多年狹路相逢再戰,絕對是偶然,絕對是巧合,絕對是有緣千里來相戰。
強良得到達弗拉族派來的求援信史,認為這是一次好機會,一來可以滅越于萌芽狀態,為以后鏟除一個障礙,二來,可以賣個人情于達弗拉族,在他對付嶺族之際,免遭背后放黑槍。三來,憑巫族的軍事力量,對付一個剛剛建立起來尚在搖晃的越族那不等于壯漢對付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嗎?撿個便宜,威震它族,豈不包賺之舉!
所以,當達弗拉族派出外交使者來談此事,巫族經過協商后,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準確的答復。
不難理解,強良此行的目的本來是為了攻打越族的。
可沒想到,無故挑起了巫嶺兩族的第二次交鋒。
嶺族老大打聽到強良此次帶的人馬不多,動了歪腦筋,想來個以多欺少,就地滅巫。
歷史上稀里糊涂的巫嶺第二次大戰在毫無征兆下打響,稀奇古怪的是還是一場遭遇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