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巫嶺之戰
面對敵軍數倍,強良根本不怯場,打的有章有法,以少量的兵力硬是抵抗住了嶺族壓倒性的優勢。
山下打的熱火朝天,閬風山上又是糾結萬千。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吵,以達弗拉族為首的四族經過私下大會小會討論后,達弗拉族的首領與蘇倫季族的首領力排眾議,一致決定團結巫族一起削打嶺族。
他們心里明白,在兵力如此優勢下的嶺族都沒將巫族打敗,可見強良領導的能力以及他團隊的戰斗力。只要兵員充足,憑嶺族現在的實力,再多的人馬也不是巫族的對手。
他們決定投巫棄嶺的主要原因還在于親嶺疏巫的下場要么被嶺族報復,要么被越族吞并。如此衡量,選擇哪方,自有分寸。
可是,巫族也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啊。為什么這么說呢?巫族的九鳳部正在圍剿支那聯盟慘軍,羅睺部正在死戰妖魔聯軍,而強良所帶兵力只是巫族的三分之一,遭遇嶺族半道截胡的事實,也只能箭已上弦不得不發。
說句實在的話,剛剛平息支那族發起的內亂后又遭遇了妖魔兩族聯盟攻勢的強良此時也極需盟友的支撐。
由于巫族霸權主義過于嚴重,導致了它在赤縣神州大地上找不到一個盟軍了。
恰在危難時刻,達弗拉族派遣的特使送來了聯援請求,強良在羅睺的建議下,親率了一支隊伍便來到了閬風山下,無巧不巧地碰到了折回薩加瑪塔峰地區準備行報復之舉的嶺族。接下來的情況大家也都曉得了,不再重述。
有了四族的增援,強良如虎添翼,領導著聯軍將嶺族擊退回南贍部州。
結果很明顯,雙方誰也沒有贏。
可回到老巢后的嶺族像瘋子一樣調兵遣將,集結隊伍鬧得整個贍部洲人心惶惶,連赤縣神州大地上的諸氏和諸族紛紛斷言,嶺族必傾四州之力與巫達兩族不來個魚死網破也決不會罷休。
嶺族與巫族交手的次數掰著手指頭都數不過來,雙方最后一次兵戈相見還是嶺族被巫族趕出赤縣神州那一場。之后,再無正面發生過沖突。
巫族究竟有多厲害,這么說吧,當強良親率了一支大軍浩浩蕩蕩穿梭在赤縣神州大地上的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諸氏諸族,畏首不敢造次。因為長達數十年以來,大家都被它給打怕了。
越族第一長老居方文生因此局勢,建議望獲早作準備。
望獲采用了老伙伴的意見,全權委托居方文生化解這場危機,自己跑到前線,親自坐鎮主場隨時迎戰。這是后話,下個章節詳談,于此先鋪個墊子放個引子。
憑借四族之力擊退嶺族后,強良便寫書一封于羅睺,希望他或調其妹九鳳帶兵前來增援。
信是等回來了,卻不見一個援兵。
待看完信中的內容,強良直點頭稱贊。
不知羅睺給強良回復的信中內容,但有一個事實不得不承認,巫嶺兩族第二次大戰打了一半之后未繼續一定與這封信有所關聯。
歷史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兩族之戰,最后僅留下了“勝負未分,半道平手,嶺族自退”的十二個字結束了這場戰爭。
巫嶺第二次大戰似乎打了一半便再也沒有繼續打下去了。
這場戰來的突然也停的莫名其妙。
由于史料記載缺失,我的想象力又不靈光,還真猜不到第二次巫族交鋒,雙方怎么就打了個半道平手?!
什么叫半道平手呢?
就是仗打到了一半,勝負未分未定,便宣告了戰爭的結束。
因為此戰的史料已失,我也不好妄加揣測而亂書。
透過歷史的發展趨勢來肯定地去猜想,巫嶺兩族也肯定暗中達成了互不干擾的協議。
在巫族與達弗拉族軍事聯合攻擊越族,嶺族采取的卻是,避之不顧,聞而不問,任其發展的態度。
只要達弗拉族聯合外族勢力不是迫害南瞻部州的和平原則,怎么向外延伸發展,作為龍頭主族的嶺族不會插手或阻礙達弗拉族前進的方向。
此種老好人的態度,反而間接滋長了達弗拉族,等族的囂張氣焰,為南贍部州阿帕塔尼族的崛起而滋生了底氣,為自己的滅亡與被改朝換代埋下了禍根,它終將被自己的所行所為而付出代價。
這也是后話,我將會在九黎族發動消滅吞并嶺族章節中,細述。
回到巫族與達弗拉族的聯盟話題上。
巫族與達弗拉族也終于達成了協議,準備來個五族合力,攻打昆侖。
歷史上終于迎來了以巫族為首的五族聯盟。
又可叫白水之盟或商丘會盟。
因為五族的聯盟地點是選在昆侖地區的閬風山。
此處為達弗拉族的大本營。
閬風山地形特征如丘,所以,達弗拉族人又稱閬風山為商丘。
五族經過數日商議決定,不僅要把越族趕盡殺絕,還要讓越族在昆侖山上永遠消逝。
他們做了一系的部署。
以昆侖山為戰場,盡量將越族困于昆侖山境內,盡量不讓這次消滅越族瓜分昆侖山地域的戰火燒及周邊。這是共同原則問題。
根據強良的軍事部署,在后世稱之為的公格爾峰布置了五族軍事總指揮部中心。
由達弗拉族掌控指揮。
又分別在賽圖拉、麻扎、烏孜別里山口、明鐵蓋山口、紅其拉甫達坂、康西瓦、克里雅山口、喀拉米蘭山口、埡口布置了大量的五族之兵。
如此軍事布局行動,可以說盡顯強良軍事過人的謀略。
對越族形成了包圍之勢,不出意外的話,四面受圍的越族插翅也難逃戰爭厄運。
聞名于世的昆侖山,終于迎來了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