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合理應用手冊
- 張美祥 陳文平主編
- 2780字
- 2022-04-22 16:31:35
第二節 特發性肺纖維化
一、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概述與臨床表現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進行性、纖維化性間質性肺炎,病變局限在肺臟,好發于中老年男性人群,75%有吸煙史。
IPF多于50歲以后發病,呈隱匿起病,主要表現為干咳、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伴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氣體交換障礙,導致低氧血癥甚至呼吸衰竭,預后差,其肺組織學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現為普通型間質性肺炎(UIP)。全身癥狀不明顯,可有不適、乏力和體重減輕等,但很少發熱。約半數患者可見杵狀指(趾),90%患者可在雙肺基底部聞及吸氣末細小的velcro啰音,晚期可出現明顯發紺、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功能不全征象。
二、特發性肺纖維化的診斷要點與治療原則
(一)診斷要點
1.IPF診斷遵循如下標準:①排除其他已知病因的間質性肺疾病(ILD)(例如家庭或職業環境暴露、結締組織疾病或藥物毒性);②HRCT表現為UIP型(此類患者不建議行外科肺活檢);③已進行外科肺活檢的患者,根據HRCT和外科肺活檢特定的組合進行診斷。
2.IPF急性加重是指IPF患者出現無已知原因可以解釋的病情加重或急性呼吸衰竭。診斷標準為:①過去或現在診斷IPF;②1個月內發生無法解釋的呼吸困難加重;③低氧血癥加重或氣體交換功能嚴重受損;④新出現的肺泡浸潤影;⑤排除肺感染、肺栓塞、氣胸或心力衰竭等。
(二)治療原則
目前除肺移植外,尚無有效治療IPF的藥物,需要建立醫師與患者的良好合作關系,對疾病進行監測與評估,并視病情變化和患者意愿調整治療措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1.藥物治療
循證醫學證據證明抗纖維化藥物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可延緩IPF患者肺功能的下降,已開始在臨床用于IPF的治療。N-乙酰半胱氨酸作為一種祛痰劑,高劑量(1 800mg/d)時具有抗氧化作用,進而抗纖維化作用,對部分IPF患者可能有效。對病理確診的典型IPF以及HRCT顯示以蜂窩樣改變為主要病變的典型IPF,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基本無效,不主張使用。對IPF炎性滲出早期(胸部CT顯示磨玻璃樣病變)患者可考慮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聯合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治療。IPF急性加重期國際和國內IPF治療指南建議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但是無明確的證據支持。
2.非藥物治療
IPF患者盡可能進行肺康復訓練,靜息狀態下,存在明顯的低氧血癥(PaO2<55mmHg)患者還應實行長程氧療,但是一般不推薦使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IPF所致的呼吸衰竭。
3.肺移植
是目前IPF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合適的患者應該積極推薦肺移植。
此外,應積極治療并發癥及對癥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于IPF的治療指南:
根據2015年ATS/ERS/JRS/ALAT特發性肺纖維化診治循證指南[4],推薦針對并發癥和伴發疾病的治療:IPF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和伴發疾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主要包括IPF急性加重、肺動脈高壓、胃食管反流、肥胖、肺氣腫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針對IPF急性加重時是否應該接受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指南推薦意見為多數IPF急性加重時應該接受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但對少數患者來說,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可能是不合理的選擇(有條件推薦,很低質量證據)。
關于IPF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5]:
酌情使用的藥物:IPF尚無肯定顯著有效的治療藥物。根據近年來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結果,結合我國臨床實際情況,可酌情使用下列藥物。
(1)吡非尼酮:
吡非尼酮是一種多效性的吡啶類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纖維化和抗氧化特性。推薦輕度到中度肺功能障礙的IPF患者應用吡非尼酮治療。重度肺功能受損的IPF患者,服用吡非尼酮治療能否獲益以及藥物服用的療程,需要進一步研究。
(2)尼達尼布:
尼達尼布是一種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夠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受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推薦輕度到中度肺功能障礙的IPF患者應用尼達尼布治療。重度肺功能障礙的IPF患者,服用尼達尼布治療能否獲益,以及藥物服用的療程需要進一步探討。
(3)抗酸藥物:
慢性微吸入包括胃食管反流是繼發氣道和肺臟炎癥的危險因素,可能引起或加重IPF。鑒于慢性微吸入包括胃食管反流可能的肺損傷作用,IPF患者可以規律應用抗酸藥物治療。
(4)N-乙酰半胱氨酸:
N-乙酰半胱氨酸能夠打破黏蛋白的二硫鍵,降低黏液的黏稠度;高劑量(1 800mg/d)時,N-乙酰半胱氨酸在IPF患者體內可以轉化為谷胱甘肽前體,間接提高肺臟上皮細胞襯液中谷胱甘肽水平,起到抗氧化作用。N-乙酰半胱氨酸單藥治療可以改善IPF患者的咳痰癥狀,長期服用安全性好。
不推薦使用的藥物或治療方案:下列藥物或治療方案對于大多數IPF患者不推薦使用,醫師應根據臨床情況酌情掌握。
(1)潑尼松、硫唑嘌呤和N-乙酰半胱氨酸聯合治療: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聯合硫唑嘌呤和N-乙酰半胱氨酸曾經被認為是IPF的“標準治療”。IPF以肺纖維化改變為主,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缺乏理論依據。三藥聯合治療IPF患者不能延緩疾病進展,卻伴有諸多的副作用,或使原有合并癥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骨質疏松等惡化。不推薦應用潑尼松、硫唑嘌呤和N-乙酰半胱氨酸聯合治療穩定期的IPF。
(2)抗凝藥物:肺纖維化形成中伴隨著血管內皮的損傷,凝血系統激活、纖維蛋白沉積和纖溶異常。口服華法林治療IPF有可能增加病死率、出血等副作用。對于沒有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或心房顫動的IPF患者,不推薦長期應用抗凝藥物治療。
(3)西地那非:西地那非是一種磷酸二酯酶抑制劑,能夠改善IPF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不能延緩IPF疾病進展,也不能降低IPF急性加重頻率或病死率,可能帶來副作用和高昂的醫療花費。因此,不推薦IPF患者應用西地那非治療。
(4)波生坦和馬西替坦:波生坦和馬西替坦是雙重內皮素-A、內皮素-B拮抗劑,用于肺動脈高壓的治療,均不能延緩IPF疾病進展或降低病死率。不管IPF患者是否合并肺動脈高壓,均不推薦波生坦或馬西替坦治療。
(5)伊馬替尼:伊馬替尼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主要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抑制肺成纖維細胞向肌成纖維細胞的分化和增殖,抑制細胞外基質的產生,發揮抗肺纖維化作用。口服伊馬替尼不能延緩IPF疾病進展或降低病死率,可能帶來副作用和高昂的醫療花費。不推薦IPF患者應用伊馬替尼治療。
IPF急性加重的治療:由于IPF急性加重病情嚴重,病死率高,雖然缺乏隨機對照研究,臨床上仍然應用激素沖擊(甲潑尼龍500~1 000mg/d),或高劑量激素治療[潑尼松≥1mg/(kg·d)]。激素的劑量、使用途徑和療程尚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也可以聯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環孢素A等。氧療、機械通氣和對癥治療是IPF急性加重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
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合理應用
根據《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推薦,針對IPF的激素治療,已明確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類藥物[0.5~1mg/(kg·d)]治療,不能改善生存率而且伴有較高的病死率。對部分IPF患者可考慮較低劑量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潑尼松0.5mg/(kg·d)]聯合N-乙酰半胱氨酸及硫唑嘌呤,治療4~8周評估療效,若無效或病情惡化,應停止治療;若有效,逐漸減至維持劑量7.5~10mg/d,治療至少維持6個月至1年。上述劑量與療程,尚無充足的循證醫學證據。